【中國科學報】王原的下一站

2020-12-17 中國科學院

王原 吳益超攝

不急著寫科普書,也不開認證微博提升個人名氣,王原或許是在追求科研、科普效益最大化的同時,為保持自身的低調而尋找著某種平衡。

面前的盒子裡,靜靜地躺著一塊來自恐龍時代的蠑螈化石。

「我還真怕一不留神把它打碎了。」這是記者第一次零距離接觸如此古老的「小生命」。

「嗨,沒事,打過膠了,你別特意砸了它就成。」

大眼鏡,瘦高個,44歲的王原是個典型的科學家。2004年,他走馬上任中國古動物館館長,同時也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一口京片子,很快打消了記者的忐忑。

意外「跨行」

1991年大學畢業,作為唯一一名被錄取的研究生,夢想研究恐龍的王原從北京大學地質系來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他的老同學中,有出國的,有轉行做公務員的,還有一些因為炒股發了點小財。或許對他們來說,地質系的理學學士只是張文憑。

年輕的王原倒沒想那麼多,「只要好好幹,準能留所工作。」

作古動物研究就得經常出野外採集化石,這種生活很苦。有一回王原在新疆,遇上颳大風下大雨,帳篷都給吹翻了,很是狼狽。王原卻覺得很有趣,「你在城裡可體會不到」。

但盜挖對他們來說卻是災難。科考隊挖掘化石,現場總是保持得十分規整,「但第二次我們再去,千瘡百孔!全被盜挖的搞亂了。」

這就需要科研人員「兼職」當保安守夜。十多年前在東北的冬夜裡,王原也曾披著一床軍褥子,凍得瑟瑟發抖看著山。

2011年1月1日,《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開始施行,對古生物化石保護原則、範圍、制度以及古生物化石發掘、收藏、進出境等作了明確規定。

儘管這距離一些科研人員的期待尚有差距,但王原覺得這部法律仍有利於讓盜採和走私「剎車」。

做研究的時候,王原憑著自己的興趣為《大自然》、《化石》等雜誌寫過一些科普文章。2004年,當研究所領導找到這個「對科普表現出興趣」的博士,問他願不願意受聘出任中國古動物館館長時,王原知道,自己可能要「跨行」了。

「大展宏兔」

中國古動物館坐落北京西城區,和北京動物園的「活物」們就隔著一條街。館後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上了計程車打聽這裡,司機說:「呵!就門口倆大恐龍模型那地兒?」

2004年初任館長的王原卻沒有這個待遇,「當時沒幾個人知道我們館在哪」。9年過去,王原覺得「讓北京司機認了路」也是自己任內重要的科普成效之一。

特展是古動物館的一大特色。這些年,王原他們組織了50多個館內的古生物特展。「大展宏兔」是古動物館2011年3月組織的一個特展,首次對外展出了號稱「世界第一兔」的遠古道森兔標本。

王原說,古動物館的最大優勢就在於能夠積聚科研圈裡的資源,有研究所作「靠山」。一了解到研究所裡有什麼成果要發表,他第一時間就去和同事聯繫,申請特展也都比較順利。「我們館面積不大,一定要強調特色。不辦特展,下次哪還有人願意來?」

點開中國古動物館網站的特展區簡介,會發現這裡曾舉辦過的幾個特展名字都很有特色:「遊龍歸來」、「西域龍影」、「徵服藍天400000000年」。

本來,在王原的計劃中,當館長以後要「七分心思花在博物館,三分留神在研究」。如今再提起這句話,他卻說「不耽誤科研那是假的」!

但王原的目光並不局限於此。也許是因為有過海外留學經歷,他崇尚西方社會關於科學家與納稅人關係的一套理論:「科學家拿著納稅人的錢去做科研,就應該反饋給納稅人一些東西。畢竟科研論文的讀者是少數,而且還有好多是外國人。」

王原反問記者:「你覺得中國的老百姓從科研中,具體得到了什麼呢?」

他說,也許自己有一天不作館長了,但會堅持做科普。

尋找平衡

中國古動物館於1995年12月正式對公眾開放,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就在去年,古動物館獲得了由中國科協頒發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稱號,在第二批入選基地的300多家單位中,中國古動物館的名字排在第一位。

點開大眾點評網,在博物館分類中很容易就能找到中國古動物館。總體評價項目一欄,中國古動物館獲評4星,在博物館類中的排行很靠前。

100多條點評中,很多遊客認為這裡「恬靜,有味道」,但有一條點評引起了記者注意:「古動物館商業氣息太濃,感覺像賣恐龍玩具的商場。」

儘管這並非主流意見,但王原還是很認真地向記者解釋了緣由。

辦國際巡展的時候,王原去過日本,那裡的展覽操作模式讓他印象深刻。「一般都是像朝日新聞社這樣的大媒體主辦,宣傳力度大,同時配套發行恐龍玩具、模型和T恤衫等各種紀念品以及相關的圖書、音像製品。真正地形成了一種古生物文化產業。」

這與國內不同,日本的模式是一種良性循環,「能掙到錢,展覽就能一直做下去」。王原認為這種運作模式值得學習。

在地方博物館做巡展時,王原嘗試了同樣的方法,每年也積極在各地博物館和大學裡做科普講座和宣傳,但他覺得力度還是不夠。

相關科普產品是否真的能為博物館掙到錢?記者想起了2012年廣受媒體關注的《它們》—— 一本由沒有古生物學學科背景的中國公知圈名人主編的恐龍科普圖書,定價398元,或許是為了定位某類「高端市場」。

對照網上對這本書的熱捧,古動物科普市場的「廣闊」可見一斑。

王原卻認為:「儘管名人的身份有助於科學傳播,但由沒有學科背景的人擔任主編,恐怕開創了一個不好的先河。」

王原不是沒想過寫書,但覺得自己能力還是不夠,儘管他已經當了9年古動物館館長。另外科研、科普兼顧,「時間和精力也有限」。

雖說是個「60後」,王原還很是新潮地玩上了微博,但卻沒有效仿他的好友、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作身份認證,也沒有以「館長王原」的身份發布信息。

在他眼中,微博是個私人化的東西,以博友身份做科普更隨意一些,「這樣沒有壓力吧」。

王原或許就是在追求科研、科普效益最大化的同時,為保持自身的低調而尋找某種平衡。

採訪結束前,王原特意和記者說:「我們館春節期間又要開個特展:『生命從遠古走來——我們體內的魚』,請幫我們多宣傳宣傳。」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2-08 第7版 學人)

相關焦點

  • 下一站傳奇 (《中國夢之聲·下一站傳奇》主題曲完整歌詞介紹
    下一站傳奇 (《中國夢之聲·下一站傳奇》主題曲完整歌詞介紹  《下一站傳奇》  作詞:小三真子  作曲:劉佳  編曲: L-Brody Andy18 劉佳  (男1)  如果世上有奇蹟  我相信 那一定是 天賜予  最要強之人最好的獎品
  •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2015年07月03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黛梅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馮黛梅)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分別與美國資料庫
  • 【中國科學報】見證月球樣品移交 期待科學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報】見證月球樣品移交 期待科學研究進展 2020-12-21 中國科學報 【字體: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21 第1版 要聞)   12月19日,在中國科學院舉行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接收活動中,工作人員將裝有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的容器搬上展示臺。
  • 【中國科學報】《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發布
    據9月23日召開的中國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研討會透露,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前後歷時25年的編撰,已於今年9月全部完成並出版。  Flora of China對80卷125冊的《中國植物志》進行了全面修訂,並譯成英文,共有文字25卷,圖版24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水平很高的英文版植物志。
  •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第三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大會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2015-05-14 中國科學報 丁佳   為促進亞太地區果蠅研究者的交流合作,2011年中國科學家和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同行發起了兩年一次的亞太地區果蠅研究會議,成為與歐洲果蠅研究會議、美國果蠅研究會議一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地區性果蠅研究會議。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助力新一代載人飛船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上海有機所助力新一代載人飛船 2020-05-18 中國科學報 黃辛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金鑰匙」開啟骨質疏鬆症治療「大門」
    【中國科學報】「金鑰匙」開啟骨質疏鬆症治療「大門」 2019-04-15 中國科學報 何靜 黃辛   骨質疏鬆症已成為中國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問題。調查顯示,中國5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鬆症患病率為19.2%,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疏鬆症患病率高達51.6%。雖然可以通過補鈣和維生素D等來預防骨質疏鬆症,但對於嚴重骨質疏鬆症患者,藥物治療必不可少。  PTH1R是公認的骨質疏鬆症治療靶點,雖然目前已有相關藥物應用於臨床,但非常昂貴,而且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 【中國科學報】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博士郭慶告訴《中國科學報》,團隊將反應物(如有機物1—苯基乙醇、光催化劑量子點)加入反應池中,隨後通入CO2氣體,密封后在可見光下進行光照實驗。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旭兵告訴《中國科學報》。  有望實現太陽能—燃料轉換  在能源危機和環境汙染嚴重的壓力下,緩解能源短缺和控制燃燒產生汙染物的排放亟須解決。在吳驪珠看來,這一策略為經濟高效地將CO2還原提供了有效的方案,並為高效地太陽能—燃料轉換開闢了新的有效途徑。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
    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全球「基因庫」  高山被喻為地球健康的「晴雨表」,高海拔地區發生的變化往往決定著下遊地區河流的流量、流速及季節變化,農作物的收成及人民生計的可持續性。
  • 【中國科學報】精益求精做「有趣」科研
    周亮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道。  追隨「偶像」赴港  2011年3月底,周亮收到一封來自長春應化所人事處的郵件,內容為申報參與第一批「香江學者計劃」遴選。  當看到郵件中出現香港二字時,他不禁留意「香江學者計劃」中導師的信息。  「突然眼前一亮,我發現支志明教授赫然在列。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小龍蝦殼輔助重質生物油製備電極...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小龍蝦殼輔助重質生物油製備電極材料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教授朱錫鋒研究團隊提出「廢棄生物質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新方法,採用農林廢棄物熱解獲得的重質生物油和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皮秒精度任意序列發生器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皮秒精度任意序列發生器 2018-07-17 中國科學報 【字體: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帶領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可突破時鐘速度極限的時序發生方法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大等實現多參數同時最優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大等實現多參數同時最優量子精密測量 本報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團隊的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袁海東合作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中國科學院
    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全球「基因庫」  高山被喻為地球健康的「晴雨表」,高海拔地區發生的變化往往決定著下遊地區河流的流量、流速及季節變化,農作物的收成及人民生計的可持續性。
  • 【中國科學報】打開深海機器人應用的大門
    在日前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唐元貴認為,展望未來,深海科考將在探測與利用深淵資源、探索地球板塊活動規律、認識深淵神秘環境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填補萬米海底實時傳輸視頻的空白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是參與本次深淵科考的一支重要力量。
  • 【中國科學報】「甜甜圈」的狂歡年
    天文學家捕獲的首張黑洞照片 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供圖  編者按  2019年,我們見證了不平凡的一年,部分中國學者在某些領域已做出了引領性的工作  黑洞照片的熱度尚未褪去,11月,中國天文學家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與此同時,「慧眼」衛星科研團隊發現黑洞系統中迄今最高能量的準周期振蕩現象,開啟了研究黑洞系統的新窗口……  從年頭到年尾,看似「甜甜圈」的黑洞不僅不「黑」,反倒成了2019年物理領域最熱門的「亮」點。
  • 【中國科學報】美聖母大學授予中國科學家榮譽學位
    他的工作不僅讓中國清華大學受益,也促進了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他為中美學術交流作出了不懈努力及重大貢獻。」顧秉林表示很高興接受這一榮譽學位,並希望藉此機會促進聖母大學與中國學術界的合作。(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05-30 第2版 國際)
  • 【中國科學報】雅礱江冬麻豆陷極度瀕危
    科研人員把收集到的雅礱江冬麻豆種子保存到中國西南野生種質資源庫,並呼籲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儘快採取有效措施對其原生生境加以保護。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3-10-30 第4版 綜合)
  • 「中國科學報」花開有時的基因奧秘
    李培金給《中國科學報》舉了一個例子,玉米在開花時期對高溫異常敏感,如果在七月份高溫天氣開花,會導致雌雄花期不協調和授粉失敗等問題,嚴重時顆粒無收,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因此,深入解析植物的開花機制,對植物分子輔助育種、提高作物產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國科學報】膠原蛋白肽確有保健功效
    對於日前備受關注的膠原蛋白產品,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明膠與微納米碳材料研究室主任郭燕川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膠原蛋白肽作為保健食品,其產品功效針對特定人群,消費者應根據自身的需要,針對產品所標明的功效,購買和食用膠原蛋白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