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玥)7月13日,以「禮讚共和國追夢新時代」為主題的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發布儀式在四川科技館隆重舉行,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孫朝暉等10位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希望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以他們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爭做貢獻。
孫朝暉:釩鈦科研戰線的排頭兵
釩氮合金能在大幅提高鋼材性能的同時,降低釩的使用量,應用前景廣闊,但在上世紀90年代,這是一種由美國公司獨家壟斷生產的合金產品。1998年,孫朝暉和他的團隊開始著手進行釩氮合金的自主創新研發工作,接手釩氮合金研發後,困難和挫折接踵而至,第一次試驗進行了11天爐體就發生嚴重阻塞,改進後第二次試驗僅進行了3天,爐體再次嚴重阻塞。
經過五年不懈的努力,2001年5月,釩氮合金工業試驗成功,這項工藝的突破,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迅速在攀鋼轉化為生產力,形成了8000噸/年的生產能力,累計銷售收入上百億元,獲利潤50億元以上。此後,釩氮合金的生產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推廣,為提高我國鋼筋產品質量、確保建築物安全性、淘汰落後產能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同時,他負責的《用V2O3電鋁熱法冶煉高釩鐵技術研究》開發,與用V2O5冶金FeV80相比,鋁節約率為34.20%,使攀鋼FeV80產品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93%以上,為攀鋼在國際上釩行業的領導地位提供了堅強的保證。
作為我國釩產業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孫朝暉先後承擔多項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重點攻關/科技支撐項目和國家「973」課題,取得各級科研成果20多項。但是在孫朝暉看來,30多年來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釩鈦合金的研究。「我從畢業到現在,30多年一直都做的是釩鈦的提取和加工,所有的成果都是圍繞這一件事的。」孫朝暉說。
如今,孫朝暉是攀鋼集團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實驗室副主任,已經57歲的他仍然奮戰在釩鈦科研工作的第一線,致力於攻克宇航級釩鋁合金生產這一世界性難題。
何世明:高原上的科技雄鷹
「阿壩州有很多特色資源,開展畜禽選育研究,促進優良地方遺傳資源保護,刻不容緩。」這是阿壩州畜牧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何世明的見解。
曾經,犛牛、綿羊腹瀉病長期困擾著牧民。通過大量的實驗,何世明研製出了一種中藏藥結合製劑,可同時治療多種病因引起的腹瀉。「這個中藏藥製劑對犛牛、綿羊腹瀉病有很好的效果,有效率達85%以上,大幅降低了犛牛、綿羊的死亡率。」何世明介紹,製劑除了可以預防和治療牛羊等腹瀉外,還可以調理動物機體代謝,一面世就受到了牧民們的追捧。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他在犛牛繁殖、犛牛雜交改良、犛牛飼養及高原畜牧業生產系統研究上也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他研製成功的犛牛拉箱式便攜擠奶機,提高了農牧民擠奶效率,解放了勞動力,保障了鮮乳品質,現已推廣到四川、青海、甘肅、西藏等牧區。
作為農技推廣研究員,何世明時刻牢記「推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發展、服務農民增收」的宗旨,紮根基層30多年,一直堅持在高寒牧區從事技術推廣工作,為區域畜牧科技進步、阿壩州畜牧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培養了大批畜牧獸醫科技人員成長。成為高寒牧區、邊遠山區創新脫貧的典範。
徐勇:懸壺濟世的「大美使者」
「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端端正正行醫,讓患者擺脫疾病的困擾。」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徐勇從小立志當一名醫生,並為行醫治病定下了自己的標準。
「學醫者,除解病患之痛,當鑄醫者大愛。」27年來,徐勇致力於糖尿病併發症領域研究,在國內外首次發現糖尿病腎病發病的泛素化新機制和治療糖尿病腎病有效的泛素化抑制劑,為危害巨大的糖尿病腎病尿毒症治療帶來希望;在全國率先開展甲狀腺栓塞治療青少年甲亢,在西南地區率先開展介入治療嗜鉻細胞瘤,先後使用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外周血自體幹細胞移植、負壓傷口吸引治療糖尿病足病、腎上腺靜脈取血診斷疑難腎上腺疾病等新技術。他帶領團隊創新性開展的糖尿病足病治療新技術,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潰瘍治療效果,降低了糖尿病足截肢率,該項目糖尿病足截肢率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糖尿病足的截肢率。國內權威同行專家認為,該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危害巨大的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防治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醫路漫漫,有許多未知的謎底需要探索,他盡力克服繁重的醫院管理事務和臨床工作的辛勞,在別人盡情享受愜意的生活,走親訪友的時候,他卻願意和同事們安安靜靜地待在實驗室裡,喜歡在燒杯試紙、文獻數據、討論研究中去尋找科研的靈感、探索糖尿病併發症的未解之謎。
徐勇說,人活著要有所追求,「在醫學險峻的山峰上,我會不斷攀登,繼續踏著前輩的足跡,在保衛人民健康的道路上前進……」
方宇:汽輪機發展史上的改寫者
30年前,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懷揣實業報國的赤子之心,用5分鐘的時間選擇了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30年來,他秉承工程師的完美情懷,紮根基層從事汽輪機研製工作,用自主創新的堅持改寫了汽輪機的發展歷史。他就是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G50發展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方宇。
汽輪機是現代火力發電廠的主要設備,也用於冶金工業、化學工業、艦船動力裝置中。一直以來,這些重要裝備因核心技術的缺失在我國只能依賴進口。為了擺脫掣肘,走上自主創新之路,方宇帶領團隊廢寢忘食地測試分析、反覆試驗、攻堅克難,以不負國家、不負時代的決心和勇氣,用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技術沉澱與時間賽跑,先後主持完成了東方新一代超超臨界一次再熱(620℃)火電汽輪機和世界最高參數、國內首臺二次再熱汽輪機,帶領團隊開創性地完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反動式和衝動式通流技術並成功用於300MW、600MW等系列機組通流改造中,主持研發了世界最高水平的首臺1000MW等級空冷汽輪機,主持開展了大量核電汽輪機核心技術研發工作。
「可以說,以前我們是追趕者,現在和國外是並跑的局面,而且我們在局部的研發已經處於世界上最領先的狀態。基本上實現了從追趕到並跑再到局部的領跑。」談到成就,方宇道出了東汽人的驕傲。
湯一新:當代中醫學的傳承與創新者
樂山市中醫醫院主任中醫師湯一新,他是業內享有盛譽的臨床專家,是樂山人民心中的「蒼生大醫」;他博覽中醫典籍,潛心臨床實踐,領導創建的「中醫脾陰理論體系」填補了國內外空白;他首倡「療效是檢驗醫學醫術的根本標準」,用一個命題表達了中國臨床醫學新理念;他心繫百姓健康,治癒和感動了無數的父老鄉親。
在醫學發展史上,湯一新無疑是當代中醫學領域值得大書一筆的傳承者。他在師承本土名醫喻昌輝的求索中,獲傳「脾陰虛」概念。通過近半個世紀的博覽研讀中醫典籍,潛心大量臨床實踐,迭經思辨、察疑和不斷總結,構建出了囊括「虛、實」證治並與五臟相關的「中醫脾陰理論」,不僅填補了傳統醫學體系的一個空白,更隨理論的突破發現了打開疑難急重疾患癥結的一把鑰匙,讓許多疑難病急重症患者恢復健康。
在脾陰理論構建過程中,湯一新還提出了「療效是檢驗醫學藝術的根本標準」這一理論,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強烈反響,被國內外學者評價為「用一個命題表達了中國臨床醫學新理念,引導中國臨床醫學思維理智的回歸」。
這些年來,湯一新運用脾陰理論創製的特色藥方治癒了許多疑難疾病和急危重症,不僅先後榮獲多項獎勵,更以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換來了廣大病友的熱愛和敬重。「我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讓脾陰理論『認祖歸宗』,堂堂正正的登上大雅之堂,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讓經得起檢驗的實踐經驗和從實踐經驗中升華的理論『下得臨床,上得廳堂』。」湯一新說。
潘桂棠:揭秘青藏高原的踐行者
青藏高原——破解特提斯之謎的「天然實驗室」,是國際地學界高度關注、激烈競爭的一個熱點和前沿領域,是最有希望產生「中國理論」的地方。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那裡壯麗的雪山、湍急的冰川、廣袤的高原上,都留下了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研究員潘桂棠的足跡。
青藏高原自然條件極端惡劣,高寒缺氧、凍土廣布,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潘桂棠(上圖中)不畏艱險、不懼死亡,40餘次進入青藏高原無人區開展地質調查和研究。每次出行,他都要呆上幾個月,最長的一次在高原上跋涉8個月之久。
他致力於青藏高原及鄰區基礎地質調查及區域成礦研究50年,先後主持國家「三江特別找礦工程」之重大科技攻關、「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之青藏高原空白區地質填圖工程及集成綜合研究、「國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專項」之中國大地構造研究等6項重大項目,在青藏高原區域地質、形成演化、區域成礦及全國成礦地質背景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響的創新成果。原創性地提出大陸邊緣「多島弧盆系」洋陸轉換構造觀,豐富和發展了板塊構造學說;主持編制完成青藏高原及鄰區1:150萬地質-資源系列圖;系統總結了西南「三江」地區的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規律;主持編制了1:25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全新的青藏高原及鄰區1:150萬地質-資源系列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作為「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重大找礦突破」專項的重要核心成果,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如今,潘桂棠已78歲高齡,單位已經不讓他再上高原,可他每年都總要想法設法去上一回。「一輩子搞地質的人,如果能上高原,而且親自搞高原工作,是非常榮幸的一件事情。我現在很想出野外去,起碼幹到八十歲。認識高原,理解高原,還要情系高原。」潘桂棠說。
王秀全:農業現代化的築路人
作為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玉米育種是農業科研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六七月,正是為玉米套袋、授粉的時節,在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試驗田裡,科研人員們帶著草帽,頂著烈日,一株一株地為玉米植株套袋、授粉,一邊實踐一邊做著記錄,汗水浸溼了他們的衣襟,更浸透了他們胸前的記錄本……正是這樣的日復一日,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院長王秀全和團隊才能在玉米育種事業上作出突出的貢獻。
「上午一身露水,下午一身汗水」是王秀全對自己工作環境的總結。從事玉米育種28年,他主持選育玉米新品種12個,主研選育玉米新品種8個,其中國家審定4個,省級審定16個;綿單8號、綿單12號、綿單581、綿單118被確定為四川省主推品種,為我省玉米生產和新品種更新換代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主持完成的「玉米熱帶種質創新與西南山區高產優質廣適新品種的選育應用」成果,引進熱帶種質200餘份,豐富了我省熱帶種質資源,從中選育出系列抗旱、耐脊、配合力好的自交系;建立了「南北穿梭」「平壩山區穿梭」相結合的熱帶種質改良、山區自交系選育和雜交種篩選的山區玉米育種新方法。該成果經四川省科技廳組織的成果鑑定,整體居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其中在山區玉米新品種豐產性與優質相結合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王秀全說,農業就是這樣,所有的品種一定時間後會退化,需要育種科研人員不斷地去選育新品種更新換代,這是個永恆的課題,再艱苦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農業人來做。「因此,我們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員、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進來,才能促進行業發展。」
符宇航:鹽行業的技術領軍人
符宇航是自貢市輕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長,也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作為科研人員,在二十幾年的科研生涯裡,符宇航致力於研究鹽化工技術及裝備、開發鹽產品、綜合治理含鹽廢水,成長為中國鹽行業的專家和技術領軍人才,為國家的科技進步與行業的發展貢獻著力量。她帶領著團隊利用鍋爐廢氣中CO2淨化滷水,研發出的項目技術可替代國外壟斷技術,填補了我國在鍋爐廢氣淨化石膏型滷水技術上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技術成果在久大製鹽公司成功進行了轉化應用,每年可實現節約成本及節能減排效益3000餘萬元。
近年來,符宇航又將目光轉向了節能環保、廢水處理領域。2012年,研究院接到了中石化「含鹽廢水處理」的任務,時間只有兩個月。當時國內並沒有成熟的技術,這對於從來沒有做過相關項目的符宇航來說無疑是個挑戰。符宇航和團隊沒有退縮,積極攻堅克難,不停地查資料、做實驗,到汙水處理廠、下水道,甚至是化糞池裡去取樣本,無數次的試驗,失敗了又重來,不停地論證、不停地想辦法,最終成功完成了相關實驗。天然氣開採廢水綜合治理技術的研究成功,不僅使廢水能達標回用,更是成功地將水中的鹽分離出來,變廢為寶,為廢水處理摸索出了一條新路徑。該項技術還為中石油、中石化天然氣開採廢水近零排放的工程設計提供了技術前提。
而作為人大代表,她心繫民生,為科技工作者代言、為企業呼籲、為群眾發聲,更為地方經濟發展鼓與呼。2018年兩會期間,她提出了《關於含鹽廢水製取工業副產鹽規範管理及應用導向的建議》等4條建議。其中,符宇航與其他10位代表聯名提出的《關於控制網絡(手機)遊戲過度傳播、加強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建議》更是倍受關注,推動了隨之而來的國家相關部委聯合出臺文件對網路遊戲的整改。2019年兩會期間,她又提出了《關於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生產和使用的建議》《關於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三觀正向引導的建議》等6條建議,也及時得到了相關部委的回覆。
鄒喜華:研有果教亦優的青年才俊
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鄒喜華的身上有著許多「頭銜」:德國洪堡學者暨洪堡學者焦點人物、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美國光學學會(OSA)傑出評審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霍英東基金青年教師獎獲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長期從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他,在寬帶通信、微波光電子器件前沿基礎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並在國家重大需求(高鐵、無線通信)中發揮了顯著應用價值。
頭頂這麼多榮譽的他卻低調而謙遜,「其實我做的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但在實驗室裡,鄒喜華和團隊正在做的超高速的通信系統單信道傳輸速度達到了200G,整個系統能支撐成都市每個用戶50兆速度的網絡需求;在實驗室的另一端,他和團隊把這個系統濃縮在了一個4X12的晶片裡……這些都是國內重要的創新成果,是我們國家5G、6G等網絡建設的基礎。
鄒喜華也是一名老師,正努力地將這份正能量傳遞給學生。教學中,他堅守著三條準則:第一,團隊內並不劃分死板的搭檔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課題的不同、需求的變化自由選擇指導老師,這樣使得工作的靈活性更強,學生的要求得到最大化滿足,也使團隊充滿著活力。第二,注重以身作則。對學生的要求,自己會首先做到,不會有特例存在。第三,為學生的能力展示提供優秀的平臺。「973課題」等國家級大項目的引入,為學生提供了足夠多的機遇,足夠大的舞臺去一展身手。也正是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學生在國際國內各種大賽中不斷地斬獲大獎。「我只是盡一個老師的職責。」鄒喜華謙虛地說。
黃永梅:「地空對話」技術的「掌門人」
2016年8月16號,隨著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地面望遠鏡就開始承擔起星地量子通信的實驗任務。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永梅至今仍然記得「墨子號」升空時的情景,作為「墨子號」科學實驗衛星中地面望遠鏡的研發者,看見衛星與望遠鏡對接成功,閃出藍色的微光時,內心的激動是用語言無法形容的,「那一刻這種場景一輩子都很難忘記,當時,大家都非常激動,很多人都哭了。為了這個實驗,大家辛苦了五年時間,付出了數不清的艱辛和汗水,克服高原反應、在荒野裡奔波……但『墨子號』升空那一刻,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黃永梅感慨地說。
「墨子號」科學實驗衛星項目是全球首次開展星地量子通信科學實驗,由1顆低軌衛星和5臺地面望遠鏡組成,其中4臺口徑超過1米的地面望遠鏡,是由黃永梅團隊來承擔研製和改造的工作。面對這項令世界矚目的重大科學任務,黃永梅帶領團隊多方調研、積極攻關,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先後突破了大速度範圍和風擾條件下的高精度跟蹤、高精度指向技術和寬譜段範圍內的多頻點保偏等關鍵技術,成功研製了國內首臺集量子通信、雷射通信、天文觀測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口徑望遠鏡系統。該望遠鏡系統具有寬光譜、高效率、高保偏、高波相差精度的光學系統和速度動態範圍大、抗擾能力強、跟蹤精度高的特點,其跟蹤精度、指向精度、信號光保偏度等指標均為國內領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量子雷射通信大口徑望遠鏡關鍵技術突破及系統成功研製對我國保密通信、高碼率通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與團隊同甘苦、共進退是黃永梅的信念。作為一名女性,又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她也用自己的方式關注、鼓勵著青年技術人才的發展。
掃描二維碼,觀看2019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