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4月14日訊買一個萬元包只花了10分鐘,十幾萬元的手錶每周都有成交……正式開業半年左右,聚集了百餘個奢侈品品牌的和義大道購物中心銷售額輕鬆過2億元。業內人士估計,寧波的奢侈品市場年消費總量達百億元。那麼,究竟是哪些寧波人在購買奢侈品?寧波人為什麼喜歡購買奢侈品?寧波奢侈品市場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十幾萬元的手錶每周都有成交
3月中旬一個星期三的下午,記者走進和義大道購物中心,發現這裡人流很少,很難想像這裡開業以來日均銷售額有上百萬元。
在一樓GUCCI專賣店,3個年輕人走了進來,只花了10分鐘時間,就買下兩個價格分別是6000多元和1萬多元的背包。「差不多每次來寧波市區,就會到這裡轉轉,買點東西。」其中一名年輕人告訴記者,他們來自慈谿。
LV是和義大道人氣最旺的品牌之一。在專賣店收銀臺前,記者看到3名等待結帳的顧客,其中一個手拎LV包的女士正準備為一個1萬多元的皮夾買單。LV二樓飾品專櫃前,一個來自餘姚的小夥子正攜女友一起選購結婚用品。最後,小夥子給自己買了一條手鍊,加上女友的一枚鑽戒,一共花去13萬多元。
「來我們這裡購物的顧客,大多目的性很強,看好就買。」GUCCI營業員說,奢侈品消費群體相對小,淡旺季並不十分明顯。平時看上去沒什麼客流量,其實消費行為在你沒注意的時候已經悄悄進行了。
「十幾萬元的手錶,幾乎每周都有成交。」卡地亞專賣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去年春節期間一些入門款的手錶特別搶手,一款1萬多元的入門款鋼表已賣斷貨,有顧客一買就是五六塊,用來當作禮品贈送。「還有一些漁民模樣的人帶著大袋子現金來買手錶,光數鈔票就要花去半個小時。」
「2萬元的筆我們這裡也賣過,不過賣得最好的,是3000元左右一支的筆。」萬寶龍的營業員告訴記者,來買筆的顧客多是寧波周邊的私企老闆,買去用作籤字筆。
LV專賣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店裡消費的主要是寧波人,甬臺溫動車開通以後,也有一些來自台州甚至福建的客人。
寧波市場「好得超乎想像」
進入寧波的這些奢侈品大牌銷售業績究竟如何?以「商業秘密」為由,奢侈品牌並不願透露進入寧波市場以來的具體銷售數字。但從這些品牌對寧波這個二線城市的重視,可以窺見一斑:
寧波的LV專賣店是浙江首家擁有男女時裝和珠寶在內的旗艦店;Christian Dior與Cartier均是該品牌的全系列店;在天一廣場、和義大道相隔不到200米的範圍內,有3家阿瑪尼專賣店,寧波也是大陸地區第一個集AJ(阿瑪尼休閒服及牛仔服系列)、AC(針織系列)和EA(成衣系列)阿瑪尼系列的城市;瑞士鐘錶頂級品牌歐米茄在寧波有兩家門店,其和義大道專賣店是包括珠寶在內的全系列專賣店。
來自歐米茄的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至2005年,寧波地區歐米茄銷量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2006年、2007年增幅均為30%,2008年和2009年儘管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但仍保持了10%的增幅。
「一般來說,一個高端購物中心開業以後的市場培育期要1年左右,但和義大道無需培育期,剛開業就火了,因為寧波人對奢侈品並不陌生。」和義大道購物中心總經理李勁介紹,大部分入駐和義大道的品牌對寧波市場的評價是「好得超乎想像」,凡在和義大道落戶的奢侈品,中國區負責人肯定會親自光臨,很多落戶和義大道一樓的奢侈品品牌銷量在全國市場排在前10位以內。
據介紹,和義大道購物中心從去年9月27日開業至今,銷售額已經輕鬆過2億元,消費滿3萬元才能辦理的天一匯至尊卡,如今已經辦理了超過500張。
消費能力向一線城市看齊
寧波瑞星鐘錶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濤,是寧波奢侈品界元老級的人物。從1992年經營歐米茄手錶開始正式入行奢侈品界,到如今瑞星公司已經代理了包括歐米茄、江詩丹頓、愛彼、萬寶龍、卡地亞、施華洛世奇等在內的9個奢侈品品牌。
「最初一年多的時間,每個月只能賣出2塊歐米茄手錶。」任濤當時的經營場地在原寧波精品商廈一個半米長的櫃檯裡,而如今,歐米茄在寧波已擁有2家旗艦店。
「寧波雖然是二線城市,但消費能力向一線城市看齊。」任濤說起當年的一件往事,以證明寧波人的購買力。1992年剛涉足奢侈品行業的他做了一件在同行看來非常瘋狂的事:進了一塊售價3萬多元的歐米茄手錶。「當時三四千元的手錶已經很貴了,很多人都認為這手錶不會有人來買,我自己也有點懷疑。」然而,這塊手錶在3個月後,就被一位寧波老闆買走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寧波人對奢侈品的購買能力也直線上升。任濤說,以手錶為例,1992年1萬元價格是個分水嶺,1萬元以上手錶和1萬元以下手錶的銷售比例基本在2∶8。到1998年,2萬~3萬元是個分水嶺。到2000年,這個標準提高到了5萬元。如今,這個標準是10萬~20萬元。同樣變化的還有消費觀念,1999年卡地亞1萬元的手錶肯定比1萬元的包賣得好,但現在包和手錶同樣暢銷。
任濤每年都會參加世界兩大頂級鐘錶展——大巴塞爾鐘錶展和日內瓦鐘錶展。「我參加了十幾年,感觸最深的是展會上中國元素一年比一年多,一些品牌還有專門針對中國顧客的訂貨會。」在今年2月開幕的巴塞爾鐘錶展開幕儀式上,任濤驚奇地看到了舞獅表演,記憶中這是十幾年來的第一次。
2個多月前,任濤還被作為溫哥華冬奧會贊助商之一的歐米茄邀請參觀冬奧會。據了解,此次受邀的國內代理商有20人,分別來自不同的城市,作為二線城市的寧波代理商也受邀參加,足以證明寧波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實力。
與購買者面對面
私企老闆:享受其品質,還可保值
黃先生是寧波鄞州區一家私營電子企業的老闆,也是奢侈品消費的忠實粉絲。「十幾年前就開始買奢侈品了。」
和義大道LV開業之前,作為VIP顧客的黃先生也收到了邀請函,LV開業第二天,他就買下了包括5個包在內的價值18萬元的商品。
黃先生的妻子最近買了HERMES的KELLY黑色定製牛皮包,要5萬多元,另外還有一個TOD』S的橙色桶包,3.8萬元。而黃先生自己比較喜歡FENDI和TOD』S的鞋子,鞋櫃裡幾乎都是這兩個牌子的鞋子,價格從6000多元到1萬多元都有。
說起為何喜歡買奢侈品,黃先生說,第一是自己有消費能力,買奢侈品犒勞自己,用得習慣以後感覺大牌的東西品質確實不錯,而且能夠保值。
「我有個開廠的朋友,去年過年的時候暫時資金周轉不來,用一塊10多萬元的江詩丹頓手錶典當了5萬多元應急。」黃先生說自己也有好幾塊大牌手錶,平時輪換著戴,包括卡地亞、歐米茄和江詩丹頓。
白領:每年買件奢侈品獎勵自己
劉女士是某化妝品品牌的銷售督導,從2003年開始接觸奢侈品,如今每年都會買一件奢侈品獎勵自己。
「記得我的第一件奢侈品,是2003年在香港開會時買的一個LV包,6000多元。」劉女士說,當時自己的月薪不過萬元左右,買的時候還是有點心疼的,後來用了一段時間感覺包的品質很好,就開始喜歡上了大牌。
「去年給自己買的是卡地亞的一塊手錶,要2萬多元,覺得給自己買奢侈品是對自己一年辛苦工作的最好鼓勵。」劉女士覺得大牌東西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我有一款GUCCI的帆布包,皮的拎帶用了幾年都沒有變色和開裂。」
90後富二代:想從事奢侈品行業
小菲是寧波一名在校大學生,父母是私企業主,典型的富二代。「我的奢侈品都是父母和親友送的,爸爸是奢侈品的忠實粉絲,上海的恒隆廣場、杭州的杭州大廈他都經常去。」
上高二的時候,小菲收到父親送的第一件奢侈品禮物——LV的褐色棋盤格包。「那個包我現在還在用,比較喜歡。」這以後,小菲經常能收到父母送的奢侈品禮物,暑假寒假也經常自己去選購奢侈品。
小菲現在常用的是香奈兒的2.55粉色菱格紋包,羊皮質地,2.5萬元,這也是她最喜歡的奢侈品品牌,「我希望自己今後從事奢侈品行業。」
2009福布斯中國奢侈品市場調查和歐米茄寧波地區總代理的調查數據顯示,寧波消費奢侈品的人群中,私營業主佔45%,富二代佔39%,外貿從業者佔11%,城市白領(含新婚家庭)佔3%,其他佔2%。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寧波奢侈品消費群體有日益年輕化的趨勢。「在國外,奢侈品消費的主要人群是40歲以上的人士,但在寧波,經常可以看到年輕人節衣縮食買一個LV包包,拎著它擠公交車。」
寧波的奢侈品市場到底有多大?對此,業內人士稱沒辦法有精確的數據,因為不同的人,對「奢侈品」涉及範疇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其實,除了江詩丹頓、卡地亞這些頂級名品,現在寧波還能買到數十萬元一套的家具、幾百萬元一輛的跑車、上千萬元一套的別墅等,而這些對普通市民來說,都是「奢侈品」。如果把這些都納入到「奢侈品」行列,業界比較認同的數據是,寧波奢侈品消費市場一年將近百億元。 (東南商報 記者 孫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