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Yuki 爸爸真棒
美國和英國的精英教育,素來是中國學生申請留學的首選國。
今年被美國埃默裡大學錄取的Jacqueline,出於疫情安全的考慮,她計劃下半年在上海的家中上網課來開啟自己的大學生活。
而被牛津大學醫學系錄取的Iris和已在牛津大學化學系就讀的Franklin,近期他們將赴英國正式上學。
就讀於國際高中的他們,最終收穫世界名校offer的秘訣是什麼?他們申請美英大學後,面談要求有何不同?經歷了申請季,他們有什麼想對學弟學妹們說的話?什麼樣的孩子更適合出國留學?
01 。
美英差異,從申請季就開始了
在他們看來,美英大學申請和專業選擇的區別很大,入美國大學後轉專業相當方便和靈活,而英國大學幾乎很難轉專業。
Jacqueline申請美國大學最大的感受是,美國大學更注重對學生全方面素質的考量,校方面試時,除了重視對學術的考察之外,還會追問她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會熱愛這所學校」、「為什麼選這個專業?」 「在準備的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
而以出色的A Level成績和面試表現被牛津醫學系錄取的Iris,回憶自己當時參加面談,牛津大學的招生官問她:「因為什麼動機,你做成了一件什麼事?」
她提到自己創辦傳統文化社團的經歷,以及她開展活動的邏輯,比如讓小鼠去聞中藥材的案例,她認為這是一種傳統醫學,可以讓面試官交流借鑑。
2020年,Iris 不僅被牛津大學醫學專業錄取,還收到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專業、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的Offer。
△卡耐基梅隆大學官網首頁
Iris收穫世界名校的秘訣是什麼?
她分享了三點經驗,一是申請大學要有策略;二是一定要大膽地展示自己;三是申請季是很重要,但只是一個節點,我一上高中就確立了清晰的學習目標,在高一和高二階段打下了堅實的學習基礎,高三申請大學後,我更多思考關於平臺和個人的關係。
在申請策略上,Iris同時申請了英國和美國的高校,她申請的英國高校是帝國理工和牛津大學;她申請的美國高校包括康奈爾大學和卡耐基梅隆大學。
相比於美國高校,英國高校錄取後發放結果的時間更早,因此,當她第一時間收到了牛津大學發放給她的offer,給予她莫大的興奮感和成就感。
在自我展示上,「我申請大學時,寫文書的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在牛津面試時,我和教授交流,雖然我的感想不成熟,但我不能淹沒自己有特色的地方,我把自己學畫素描十年來的思考,大膽地表達出來,達到交流的成效。」
平臺給你提供一次機會,靠個人的充足準備去抓住機會,去成長。「當我第一次被杜克大學拒絕後,有種非它不可的想法。我努力調節自己的心情,把關注點轉入學習上。直到收到牛津大學醫學院重磅的offer,興奮之餘,該做的還是要做。未來的路很長,不要停留在申請季的一次成就和失敗上,而是把更多心思放在學術和社會活動上,努力地跟大學接軌。」
△Iris在校內創辦Dr. Bio生物社,寫公眾號科普生物知識
02 。
經歷了申請季,有什麼想對學弟學妹們說的話?
經歷了申請季,Franklin、Jacqueline和Iris對大學申請的學術儲備、時間節點的把握,以及專業規劃方向都有很深的理解。
高中三年,你都幹了些什麼?
Franklin和Iris從踏進國際高中,就準備讀世界名校,他們了解到牛津、劍橋這類大學對申請學生的學術背景一向要求嚴謹,因此申學規劃和學習興趣對他們來說是第一位的。
Franklin從公立學校初中畢業,就讀國際高中三年後考入牛津大學化學系。
他認為,申請大學的重要依據,來自高中三年,你都幹了些什麼。對於申請英國大學的高中的學弟學妹來說,選擇一門英國主流的A Level國際課程,前兩年課程的成績準備必不可少,第三年,憑藉成績+學校的預估分=申請英國大學。每一所大學的官網都有該學校的最低錄取線。
Franklin建議,高三學生更需要把握好大學申請季的時間節點。就以牛津劍橋來說,每年的9、10月份提交申請,11月份發郵件通知面試,12月份面試,1月發出預錄取offer。
其他G5大學,除了帝國理工的部分專業之外都沒有面試要求,LSE是第二年3月發offer,大家也可以到各校網站查詢具體時間。
△牛津大學官網首頁
標化成績+學術活動兩者都要硬
Jacqueline身邊有很多同學的標化成績特高,但學術活動太少,最終申請結果不太理想。
學術成績也是英國G5名校最為看重的申請條件。整個高中階段,Iris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首先,她通過社會實踐,參加對未來專業探索的學術活動增加自身的籌碼。
高中三年,Iris參加的三項科研活動,對她發展學術興趣及學術成長至關重要,讓她不會對任何一門學科抱有偏見,最終拿到名校牛津大學的Offer。
△Jacqueline在網球隊
三項科研活動奠定學術基礎
第一項科研活動,是她高一參加的復旦大學英才科研計劃。「這項科研計劃讓我的興趣和國內高校教授的研究配對,讓我有機會接觸生物中的細分學科,從中積累更多的科研經驗。」
第二項科研活動,是她高二申請參加的康奈爾夏校。為期6周的研究生活,讓她從如何設計、如何做實驗,如何做數據,到如何寫成一篇完整的論文,「我用第一次的經歷申請了康奈爾的研究夏校。讓我真正體驗作為一名研究人員的生活,讓我思考以後要不要成為一位研究人員。」
前兩次科研活動的經驗,讓Iris更會應對第三次參加CTV活動的限制,「CTV對我的意義,在於設施限制和時間有限。」
這三次研究經歷,讓Iris每一次都獲得新的感受和不同體驗。她說,只有抓住機會,才會發現機會滾雪球似的存在。
此外,她還三次參與模擬聯合國,每次都有進步和成長。直到申請牛津大學,「牛津注重標化成績,在初步篩選以成績為主,發的Condition跟成績有關,入學考試不需要BMAT。」
△Iris在drama表演中擔任不同的角色
課堂內外 文理兼修
與Franklin一樣,Iris從體制內的初中轉到國際高中,「我在體制外的高中大開眼界,這對於我是非常值得的選擇,感謝公辦初中讓我打下了良好的數理基礎,讓我高中理科的學習受益匪淺,輕鬆,我喜愛生物,而生物和化學分不開。」 她為了自己熱愛的專業和方向而奮鬥。
國際高中對學生在英文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要求非常熟練。
「我的英文在初中學得不錯,但高中的英文學習內容和初中完全不同,初中讀的多是改寫的英文,高中讀的是文學性非常強的原版文章,比如莎士比亞的文學著作,英文不是當成刻意去說,而是上課用的語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工具。」
因此,在高中階段的課外選課,她為了加深對英語世界文學的了解,提升自己寫作、演講和閱讀分析的技能,更多選擇的是歷史類等文科課程。
她不僅努力提升英文綜合能力,還鍛鍊自己的演講能力,積極參加戲劇社。
「我比較堅持,我兩次參加學校的演講,運用修辭手法讓演講更有號召力。我參加學校的戲劇社,第一年沒被選上,但我沒放棄,第二年終於被選上了,參與的過程,讓我發現自己熱愛戲劇,並從不同視角對戲劇有體驗。」
「我從高一開始,申請更多科研活動的同時,積累自身的技能。」學會堅持的Iris說:「我在課外的學習平臺選了一門計算機編程課,由Charles Severance教授講解Coursera課程,使用的是Python的入門教材《Python For Everybody》,我在軟體的應用中,學會了做宣傳視頻和海報設計。」
△Iris參加模擬聯合國
牛津面試看重交流溝通能力
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一樣是學院制,申請的時候必須選定學院去面試,最終的Offer也是由學院分別發送。在英國,唯獨牛津和劍橋這兩所大學需要面試,帝國理工大學的部分專業需要在線上面試。
Iris申請的是牛津醫學院,她參加了入學考試,SAT達到1470。之後,她參加了牛津大學兩個學院——生物和生物醫學的面試,「一個關注文書,一個關注學術,生物學院比生物醫學院的招生人數更多,但我喜歡生物醫學。」
「面試時,在討論中做題,看重的是學生和教授的交流溝通能力,這些題目是比較超綱,我也犯一些錯誤,但跟教授討論之後,這些討論啟發你學會你並不熟悉的知識。」
△Ox 傳統,考試必須穿Sub fusc(一套規定的服裝+康乃馨)左一是Franklin
03 。
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出國留學?
通常,牛津大學每年每個學院的每個專業錄取的學生基本上都會固定,比如化學系每年錄取6個本科學生,由該系最厲害的教授組進行面試,從眾多面試者中選出6名學生,然後由教授組人員手把手地帶三年。
自主性+自願性
不少家長問:什麼樣的孩子適合出國留學?
家長要有對於自己孩子的認識。先思考孩子出國留學的初衷,孩子到底是對出國留學感興趣,抑或是熱愛歐洲的藝術、追求瑞士的禮儀和素養、痴迷美國的科技和運動、嚮往英國提前規劃好未來方向,還是遵循著父母和社會「最好的安排」呢?
△Franklin拍攝的牛津街景
牛津大學化學系學生Franklin認為,能獨立思考、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且願意主動出國的孩子適合出國。
一般來說,具備自律和樂觀精神人的人,出國後不易迷失。
「但上了牛津大學還是用高中刷題的方式學習,可能會畢不了業,因為牛津大學的本科學習方式,不同於國內,需要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過推導為什麼這樣,展示你的學習路徑與基礎邏輯。」 Franklin坦言。
原標題:《「美英差異,從申請季就開始了」,聽聽牛津、CMU、埃默裡大學過來人怎麼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