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22歲的拉祜族青年扎培成為一名正式黨員。「將來我想做一個致富帶頭人,帶大家學會新的養殖技術」,在雲南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扎培會定期用漢語和拉祜語給村民上課。
今年1月,34歲的布朗族青年倪羅迎來了自己的一對雙胞胎兒子。「這些年,路通了,電來了,遊客也多了。兒子出生後,我想把民宿生意再做大些。」在雲南瀾滄縣翁基古村落,倪羅坐在自己的茶室裡,滿臉笑容。
明年7月,32歲的景頗族青年勒幹打算帶妻子去大城市過個生日。「結婚時她跟著我很辛苦嘛,現在生活好了,我想帶著老婆去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看看。」在雲南瑞麗勐秀鄉戶瓦村,勒幹對記者說出了自己的願望。
大山深處,從過去、現在到將來,一條簡單的時間線串起三個「直過民族」青年的不同願望。而在他們身後,一場「直過民族」從「千年直過」邁向「百年跨越」的歷史徵程也已悄然起步。
「要多學習知識和技能,多去外面看看」
雲南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22歲的拉祜族青年扎培在自家門前。(賈翔 攝)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才由原始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直過民族」受歷史原因、自然地理、文化習俗等因素的影響,仍然相對落後閉塞。
長期以來,生活在「直過區」的人們,以刀耕火種、採集漁獵為生,缺乏對現代種養殖技術的熟練掌握,教育意識和學習能力也存在欠缺。
因此,扎培的出現,對他所在的整個拉祜族村寨而言,仿佛一道希望之光。
在駐村扶貧工作組組長羅志華的帶領下,上過小學、有漢語基礎的扎培開始學習組織召開群眾大會,通過廣播把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傳達給村裡的老百姓。在掃盲教學中,扎培還可以用漢語和拉祜語給村民上課。
「大家也希望學東西,學會了,豬、雞都長得一年比一年肥壯。」扎培說,有了榜樣的示範作用,曼班三隊村民已經能很好地運用新技術種養殖。
去年農閒時,工作隊帶著扎培外出打工,年收入增加了七八千,扎培也在逐步融入村外世界的過程中,收穫了更多感悟。「要多學習知識和技能,多去外面看看,把自己的文化水平再提升起來。」扎培的願望是成為一個像羅志華組長那樣的致富帶頭人,帶著鄉親們蓋房子、買汽車,把日子過得更好。
「路通了,電來了,生意就火起來了」
雲南瀾滄縣翁基古村落,34歲的布朗族青年倪羅的民宿生意越來越紅火。(賈翔 攝)
雲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中,深藏著一個典型的布朗族山寨——芒景村翁基古村落。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林木茂盛,林下古茶和天然林錯落相伴相生,滿目鬱蔥。
布朗族青年倪羅,就生活在這裡。今年1月,他迎來了雙胞胎兒子的出生。伴隨著這件喜事,他的民宿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10多年前,我們這兒路不通、電不通,這麼好的茶葉賣不出去,大家靠種甘蔗和玉米生活。日子挺難的!」2011年,倪羅做起了自己的民宿生意,在他看來,修路通電這樣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他生意火起來的主要原因。
「這些年,隨著進村的公路修通,來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們這裡風景好茶葉好,能留住不少遊客呢。」2018年,倪羅重新翻修了自己的民宿客棧,現在靠民宿和茶葉生意,年收入超過了20萬。
「生活富起來以後,越來越多的人把孩子送到縣城上學。跟以前相比,不僅要接受教育,更要接受好的教育。」倪羅說,自己的願望是讓孩子們走出大山,去城裡闖闖。
「村裡有了產業,我們就更有奔頭了」
雲南瑞麗勐秀鄉戶瓦村,32歲的景頗族青年勒幹搭上了「產業扶貧」快車。(賈翔 攝)
雲南瑞麗勐秀鄉戶瓦村,是個以景頗族為主的邊境少數民族行政村。2019年,這裡達到脫貧退出標準,成功脫帽退出貧困。
小夥子勒幹,則是村裡最早脫貧致富的那一批。
勒幹有個好朋友,也是雲南有名的致富帶頭人叫段必清。2009年大學畢業後,「村官」段必清分配到戶瓦村。他用籌集到的資金向村民租賃了15畝荒山,建起了養雞場。2014年初,他成立了「瑞麗市戶瓦山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探索「合作社 公司 科技 農戶」的養雞生產模式。
勒幹,就加入了這個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擁有50畝育雛基地、70畝林下養殖示範基地、5畝標準化屠宰冷庫基地,年生產雞蛋超過70萬枚,戶均增收9000餘元。
「從以前種甘蔗收入不高,現在我養殖了200多隻雞,家裡收入也翻了十幾倍。」不太會表達的勒幹始終帶著憨厚的微笑,在他看來,正是加入了朋友的扶貧產業,讓他的生活有了質的提升。
「現在我們更有奔頭了,我老婆跟我結婚後吃了不少苦,現在就想買輛好車帶她出去逛逛。」勒幹說,他也想像段必清那樣當個老闆,但還要再學習,尤其要學會使用電腦辦公。
今天,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在雲南「直過區」的落實深入,越來越多的扎培、倪羅和勒幹正在出現,而他們正彰顯著「直過民族」新青年的氣象與希望。
「第雅勒勒打比」,這句扎培常掛在嘴邊的話,在拉祜語中是「樣樣好」的意思,代表歡樂,更代表祝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我們相信,未來的「直過民族」,一定會樣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