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固原巷社區,孩子們正在學習舞蹈。 (記者史傳芝攝)
圖為在水磨溝區葦湖梁片區管委會昌盛祥社區兒童活動中心,艾則再·麥蘇木(左)和妥美玲正在交流畫畫心得。 (記者王磊攝)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孩子的成長關乎每個家庭的幸福。烏魯木齊市婦聯從2012年起在各區縣的重點社區試點建設兒童之家,已建成20個兒童之家和1個兒童活動中心。此外,烏魯木齊市許多社區還與「訪惠聚」工作隊、相關職能局,共同建設了多種形式的兒童活動中心,一起探索對學齡前兒童、困難兒童、留守兒童的服務。
流動人口子女在這裡體驗早教服務、農牧區和困難家庭的孩子在這裡學習才藝、留守兒童放學後在這裡接受作業輔導、城區孩子在這裡體驗科技大餐……5月11日-19日,記者走進兒童之家,感受兒童之家豐富多彩的生活。
兒童之家
互動中增進親子感情
5月17日11時30分,哈斯椰提·吾斯曼帶著3歲的女兒麥乃賽·帕爾哈提來,走進二道橋片區管委會固原巷社區的兒童之家,上個月剛升級完的活動室增加了不少新書籍和玩具。
「周二到周日每日上午開放,不管是外地孩子還是本地孩子,都可以來這裡讀書交朋友。」哈斯椰提·吾斯曼說,他們一家是從阿克蘇來烏打工的,家庭條件較困難,但沒想到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到這麼好的教育資源。
2016年,全國婦聯將兒童早期發展社區家庭支持項目延伸到新疆,固原巷社區「兒童早期發展社區家庭支持項目示範點」是烏魯木齊市兩個示範點之一,為資源貧乏社區0-3歲兒童和家庭提供公平、優質的兒童早期發展指導和服務。
該社區外來務工人員多,流動人口佔60%以上。轄區近 50名0-3歲的孩子都在兒童之家活動,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親子遊戲、共學語言等。
女兒快4歲了,哈斯椰提· 吾斯曼打算讓孩子學點特長,這在社區也能實現。
固原巷社區主任哈麗比努爾·馬木提說,針對4-7歲的孩子,社區開辦了書法班、舞蹈班,他們還與崑崙學院的志願者達成合作,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提供適合的服務。
活動中心
輔導學習培養愛好
5月11日,7歲的蘇比伊努爾·阿加布都拉來到水磨溝區葦湖梁片區管委會昌盛祥社區兒童活動中心,來自市第76小學的音樂教師杜夢嬌在給20多個孩子教舞蹈。
杜夢嬌說「:每周六我和同事都會輪流到這裡,給對音樂舞蹈感興趣的孩子教一些基本功。」
社區另一間教室裡,杜夢嬌的同事正在教水墨國畫。9歲的妥美玲在市54小上三年級,在這裡她第一次學習畫梅花。
水磨溝區葦湖梁片區管委會昌盛祥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馬萍說,轄區困難家庭較多,針對這一實際情況,他們邀請市第 54小、75小、76小以及77小的教師開展公益服務,設置國學誦讀、書畫、紙藝等課程。
在米東區中興社區的石化 14區中心市場內,不少放學後的孩子跟在市場上做生意的父母打了招呼,就朝市場中間的一間屋子走去。
孩子們進屋,市第61中學駐中興社區工作隊隊長竇文鵬招呼他們坐下,給需要輔導的孩子答疑解惑。
去年年初,竇文鵬和同事走訪時,得知中心市場的商戶們普遍有個煩惱——孩子放學後正值經營高峰期,孩子沒地兒去,就在店裡搬個板凳寫作業。
隨後,工作隊與派出單位及米東區教育局聯繫,整合多方資源,為孩子們協調場地和老師。
去年6月底,愛心課堂開班,周一至周四每天免費輔導1 小時。
自愛心課堂開辦以來, 10歲的馬悅幾乎從不缺席。她說:「爸媽在市場開了一家小吃店,每天五六點就開始準備,晚上有時10 點才回家,沒時間管我。在這裡,老師輔導我學習,還能認識許多朋友。」
VR館
徜徉科學世界
濃煙四起、火苗亂竄,小朋友可在屏幕前實景滅火;突然地面晃動、桌椅平移,小朋友則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開始逃生演習;待在屋裡,也可以享受在操場上狂奔的感受……在高新區(新市區)二工片區管委會科學北路社區的科普實驗室,這一切都通過VR體驗成為現實。
5月11日,在科學北路社區 VR館,6歲的郭梓涵帶著3歲的弟弟感受VR技術帶來的樂趣。
該社區文體專幹林靜說,社區VR館主要通過VR技術模擬火災、交通、校園地震逃生等場景,體驗者戴上VR頭盔身臨其境地學習自救和逃生的方法與技能。
郭梓涵的母親王女士說,女 兒 3 歲 起就開始參加社區的活 動 ,在社區可以學藝術課程 ,周 末社區會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和體驗性活動,增加孩子們的課外知識。社區的VR館自去年開放以來,女兒基本每周都要來,現在兒子也跟著一起玩耍、學習,這給二孩家庭減輕了不少負擔。
「我和弟弟都能在這找到樂趣。」郭梓涵說,除了VR體驗館,她還能在「科普大屏」上自選動物世界、植物百科等觀看,增長了不少知識。
科學北路社區針對兒童長期開展各類特色活動,除了日常輔導作業等,還引進培訓機構為孩子們開設藝術類課程,並和轄區單位合作,帶孩子們前往天文臺、科技館等地開展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
親子活動坊
陪伴多了不孤單
每天下午6點,是達坂城區東溝鄉葦蘭社區親子活動坊裡最熱鬧的時刻,10歲的馬明成和幾個小夥伴一起來這裡玩。
走進約40平方米的房間,裡面設計有圖書閱覽區、傾訴傾聽區、娛樂活動區、親情連結區等。
葦蘭社區居民多以打零工、務農為主,尤其是農忙時,顧不上照看孩子。
看著這些孩子放學後、周末以及寒暑假沒人看管,社區幹部和「訪惠聚」工作隊隊員們急在心裡。
去年11月,社區向達坂城區民政局申請,建起了「親子活動坊」。
馬明成的父母都在主城區打工,大多時間沒有辦法陪伴他,有了親子坊就不一樣了。
馬明成說:「社區的叔叔阿姨常會組織我們來這裡開展活動,爸媽也會抽出時間陪我,我還可以和這裡的其他小朋友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學才藝,一點也不孤單了。」(記者史漓莎 王磊 史傳芝 賈夢妍 宋建華 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