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兩個率先」奮鬥目標,是本世紀前20年江蘇人民致力於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必要步驟,全面建成小康的進程,必須是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共進,內涵的要旨是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基於這種認知,結合江蘇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筆者以小康進程中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問題作為研究內容,從江蘇小康進程實際測度狀況出發,分析小康建設進程中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提出促進江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對策路徑,以供參考。
一、江蘇社會經濟發展基本狀況
江蘇作為我國東部沿海發達省份之一,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為便於對江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狀況進行測度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我們首先對江蘇經濟發展基本情況作一個概要性了解,同時與江蘇的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進行對照。
(一)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1、經濟總量與人均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搶抓了發展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等重要發展機遇,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四力齊聚,驅動江蘇由全國中遊水平的農業省份崛起成為我國東部沿海的發達省份。1979-2004年,全省GDP年均增長12.4%,超過全國平均增速約3個百分點,自1992年始已連續13年保持兩位數的快速增長。
表1:改革開放以來江蘇GDP總量、速度增長及全國佔比情況
年份 | GDP總量(億元) | 人均GDP(元) | 增長速度(%) | GDP全國佔比(%) |
1979 | 298.55 | 509 | 12.0 | 7.4 |
1985 | 651.82 | 1053 | 17.3 | 7.3 |
1995 | 5155 .25 | 7299 | 15.4 | 8.8 |
2004 | 1551 2.35 | 2085 2 | 14.9 | 11.4 |
2、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情況
伴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張,江蘇的經濟實力和與此相關的主要經濟指標也不斷邁向新的臺階。為進一步觀察江蘇經濟發展情況,我們選擇部分反映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指標列表如下,從中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實力提升的進程軌跡。
表2:江蘇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情況(2000-2004)
增長(%) | 工業 | 消費品 | 固定資產 | 進出口 | 財政 |
2004 年 | 8.0 | 16.6 | 28.0 | 50.3 | 12.6 |
1979- 2004 年均增長 | 14.4 | 16.2 | 24.7 | 25.9 | 14.8 |
(二)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經濟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基礎動力支撐,同時,社會發展又反過來促進經濟的發展並為經濟發展標明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趨於協調。近年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協調性也明顯增強,進入2005年,蘇中、蘇北的發展明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與蘇南的差距明顯縮小。為了解江蘇社會發展的水平,我們將2004年江蘇社會發展的一組相關數據分列如下:
平均預期壽命:74.13歲;初中畢業生升學率:84.84%;每萬人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69.6人;城鎮居民人均建築面積:27.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建築面積:36.5平方米;恩格爾係數:42.2%;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的家庭電腦數:16.5臺;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的彩色電視機:84.3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2.5%;城市人均道路和公共綠地面積分別為:14.5平方米和8.94平方米;全省城市化率達48.2%,比2003年提高1.4個百分點。
此外,江蘇其它方面的有關指標也取得較大進展。高考錄取率達70%,居全國前列;高校在校大學生、職校生雙雙突破1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9%,均居全國第一。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大險種實現參保人數和基金收入雙增長,參保總量和增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城鎮符合低保條件的困難群眾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低保制度、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等加快建立和完善,地方一般預算支出中社會保障補助支出比上年增長32.7%。公共衛生體系和應急機制初步形成,農村基礎衛生條件切實改善。生態省建設步伐加快,排汙持續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在近五年下降40%的基礎上又下降3.5%。平安江蘇、法治江蘇建設全面推進,主要刑事案件發案率在連續三年下降基礎上又降低2個百分點,社會治安狀況的公眾滿意度為95.14%,在全國最高,提高0.31個百分點。農村五件實事進展順利,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70%,居全國之首。2004年全省全面小康建設的4大類18項綜合指標絕大多數達到時序進度,完成情況好於上年。
然而,相對於經濟總量多年來居全國第二的位次,江蘇的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後。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各省市區的社會發展評價報告顯示,2002年江蘇社會發展水平列全國第8位,2004年前移至第7位,雖然位次前移,但江蘇的社會發展評價列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廣東、福建之後。江蘇的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與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仍不夠協調。
二、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問題及相關評析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以上情況的對照分析看,儘管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一直領先於全國,對比全國各省區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如綜合實力較強,經濟基礎比較雄厚,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健全,開放型經濟發展較快,科技教育比較發達等。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江蘇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經濟總量大但產業結構不夠合理
江蘇產業領域的不協調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層次不高。2004年,江蘇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35.0%,距離"十五"規劃要求的40%差距較大,2004年江蘇第三產業比重,僅位居全國第18位,比浙江、福建、廣東分別低4.0、3.4、1.8個百分點;二是經濟結構偏重,除二產比重較高、服務業發展不快外,工業中輕重工業比例和重化工業比例也不夠協調,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50.2%,比重位居全國各省區前列。與山東、廣東相比,存在企業單體規模較小、運營能力較弱、品牌效應不強等弱勢。三是技術創新能力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不充分,缺乏核心技術及其應用能力,產品的附加值不高。
2、經濟增長速度快但增長方式轉換滯緩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江蘇經濟的增長方式仍然維持粗放型發展模式,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消耗、高汙染、結構水平低的狀況未能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來推動的方式至今未根本改變。與部分發達國家的比較顯示,江蘇經濟目前仍屬於以粗放型增長為主的高增長、高投入模式。1991-2004年,全省經濟增長率為13.6%,增長速度不可謂不快,但萬元GDP能耗水平近幾年卻有所上升。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能耗水平差距較大。二是經濟增長的自主內源性動力不足。高新技術產業份額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依然不高,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和專利匱乏,高校資源和技術、學術等方面的智力優勢(江蘇兩院士80多位,高等院校更是多達100餘所)沒有較好地轉化為現實的市場競爭優勢和區域經濟發展優勢。民營經濟發展和國有企業的機制尚顯不足。2004年全省高新技術的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僅為23.8%。
3、財稅收入水平較高但居民收入水平相對不高
2004年,江蘇財政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比上年同口徑增長35.0%,增幅為近十年內最高,大大高於GDP的實際增長和名義增長。全年一般預算收入佔GDP的比重延續了"九五"以來逐年提高的趨勢,達到6.3%,比2000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具體詳見下表:
表3 :一般預算收入佔GDP的比重變化情況表
年 份 | GDP(億元) | 一般預算收入(億元) | |||
絕對額 | 增幅(%) | 絕對額 | 增幅(%) | 佔GDP比重(%) | |
2000 | 8582.73 | 10.6 | 448.31 | 30.6 | 5.2 |
2001 | 9511.91 | 10.2 | 572.15 | 27.6 | 6.0 |
2002 | 1063 1.75 | 11.6 | 643.7 | 20.7 | 6.1 |
2003 | 1246 0.83 | 13.6 | 798.11 | 27.8 | 6.4 |
2004 | 1551 2.35 | 14.9 | 980.43 | 35.0 | 6.3 |
但是,從居民收入水平看,長期以來,由於工薪收入一直是收入來源主體,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比例偏低,江蘇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不高,與經濟總量居全國的位次不相稱,居民收入實際增速低於經濟增長且收入差距拉大,成為制約江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的重要因素,進而成為制約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2004年,扣除物價因素,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8.7%、7.2%,均明顯滯後於經濟增長。城鄉年人均收入相當於人均GDP的比例繼續下降,同時收入差距繼續擴大,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城鄉年人均收入的差距達5728元,比上年增加705元,城鄉人均消費支出比率為2.42:1。城鎮居民最高組與最低組(按七等份分組)收入之比由上年的9.9∶1擴大到10.7:1;57.6%的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下。蘇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514元,分別高出蘇中、蘇北2319、3398元。城鄉中低收入群體的民生問題比較突出,城市社會保障覆蓋面較窄,農村基本保障工作薄弱,養老、醫療和貧困人口救濟問題仍然突出。
表4:2004年江蘇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總量在全國的位次
指 標 | 經濟總量 | 一般預算收入(億元) | 城鎮居民收入(元) |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 |
水 平 | 15512.35 | 980.4 | 1048 2 | 4754 |
位 次 | 2 | 3 | 7 | 5 |
4、總量平均水平在全國領先但省內區域差距偏大
由於自然環境、區位優勢、歷史原因等,各地發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是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共性問題,但是,江蘇南北差距較大的確已經成為制約江蘇全面小康進程、制約區域經濟和諧發展不容迴避的問題。作為蘇北,應當說其區位優勢、地理條件、交通等基礎設施情況優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其人均GDP甚至不及全國平均水平。
表5:2004年江蘇南中北三大區域差距情況(單位:元)
區 域 | 人均GDP | 人均財政收入 | 城鎮居民人均收入 | 農村居民人均收入 |
蘇 南 | 42965 | 1401.15 | 12514 | 6544 |
蘇 中 | 15687 | 279.57 | 10195 | 4765 |
蘇 北 | 10004 | 296.44 | 9116 | 3906 |
5、經濟發展期望高但環境資源承載力弱
基於江蘇相對經濟發達的經濟基礎和經濟條件、優越的地理優勢、較高的科技實力等,無論是國家還是江蘇自身,都對江蘇率先發展寄予厚望,但是,江蘇發展的資源環境制約也是顯而易見的。2004年末,全省人口密度增至每平方公裡724人,為全國最高,而礦產性資源和人均環境容量為全國最小。江蘇的耕地、水、礦產、森林和能源等重要資源的佔有量都相當低。全省人均耕地不足1畝,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8%,位居全國第23位。水資源總量位居全國第20位,佔全國的1%,人均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6。林業用地面積、有林地面積、活立木總蓄積和森林覆蓋率分別位居全國第29位、第26位、第26位和第27位;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等能源礦產和金屬礦產儲量在全國所佔份額較低。人均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總值僅0.86萬元,位居全國第26位。環境方面,每平方公裡的汙染負荷位居全國之首;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佔全國12.7%,位居全國之首(2002年)。江蘇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和資源小省,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力和人口資源狀況的矛盾十分突出。在中國科學院《2002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中,江蘇環境支持能力、區域生存資源稟賦、區域環境水平指標分別僅位居全國第12、17、24位。伴隨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加速並進,投資增長過快、規模過大、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和煤電油運緊張、濫用耕地等新的情況出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亟待改變。
6、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與居民生活質量偏低。儘管從縱向看,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指標這些年有了較大的進步,但總體水平仍然偏低。從人口素質看,居民受教育年限7.42年/人,每萬人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不到400人;每萬人口擁有縣級以上的公共文化機構數僅為0.07個,明顯偏低。從生活質量看,國際上人均GDP達3000美元國家居民恩格爾係數基本在30-40%之間,而目前江蘇仍在40%以上,每千人擁有的計算機數量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為77.2臺,小汽車數量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為140輛以上,而江蘇信息化水平、小汽車普及程度均不夠高,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比重也僅為可支配收入的4.5%,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層次則更低。
(二)江蘇經濟社會發展與沿海省市的比較
多年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一直領先於全國平均,相較沿海其他省份而言,在很多方面也具有特色和比較優勢,但不容迴避的是,與先進省市相比,江蘇在思想觀念、體制活力、發展協調性等方面仍存在差距。除以上已經提及的問題外,至少還有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投資與消費關係不夠協調。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從長期來看,只有增加消費需求特別是內需才能保證增加的投資取得預期效益。江蘇資本形成率較高, 2004年達51.7%,比2002年和2003年分別高出6.0和2.1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8個百分點,高出上海、浙江、山東、廣東3.3、0.6、2.5和1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江蘇的消費比重偏低,2004年最終消費率僅為43.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2.1個百分點,分別比上海、山東、廣東低0.8、0.6、2.5和12.0個百分點,比浙江高1.0個百分點。
2、技術創新能力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不充分,缺乏核心技術及其應用能力。2003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低於廣東5.8個百分點。從科技投入強度看,R&D經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不僅低於上海、浙江、廣東等省市,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相當於廣東的43.8%和35.0%、浙江的85.6%和68.1%。
3、在其它方面,江蘇與沿海經濟發達省市的差距也不容忽視。如城市化水平分別比浙江、廣東低6.2和8個百分點以上,經濟效益綜合指數不高、汙染排放量全國居首等,在市場發育完備程度、體制機制活力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也制約著江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進程。
三、江蘇小康進程難點問題及相關評價
前面從經濟社會兩個層面分析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小康社會建設進程既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也反映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程度和狀況。為此,我們根據今年上半年發布的2004年全省小康進程的監測結果,分析江蘇小康進程面臨的一些難點。
《2004年全省及各省轄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監測報告》表明,在全面小康的推進過程中,江蘇以建設一個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實惠的、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社會,探索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目標,堅持將率先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與率先貫徹科學發展觀相結合,堅持將率先快速發展與全面協調發展相統一,走出了一條富有江蘇區域特色的小康建設之路。但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也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全省全面小康建設進程中的難點問題
國際經驗顯示,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時期,可以成為一個「黃金髮展時期」,同時,也是一個人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的「矛盾凸顯時期」。江蘇全面小康建設進程正處在這一關鍵階段。2004年末,未達到時序進度的6個指標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居民文教娛樂服務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比重和恩格爾係數5個指標屬於「生活水平」大類,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屬於「社會發展」大類。
1、農民收入完成目標難度很大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雖已連續2年完成時序進度,但與先進省份的差距仍然較大,比浙江、廣東、福建分別低4064、3146和6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連續2年未達到時序進度。2003年增收額低於年均應完成進度257.5元,2004年雖創1997年以來最高增幅,但仍比年均應完成進度低22元。農民消費水平提升不快,農村人均鋼筋、磚木結構住房面積的增加額比年均應完成進度少0.2平方米,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僅為2.38臺,遠低於城鎮31.68臺的水平。由於2004年的農民增收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缺乏穩定增長的牢固基礎,糧價上漲、政策支持等支撐條件在未來的空間較為有限,今後持續增收的難度較大。2005-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目標值需年遞增9.1%,完成難度很大。
2、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升難度大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連續2年未達到時序進度。最近幾年是初中畢業生升學高峰,2004年全省初中畢業生為126.77萬人,2005、2006、2007年分別為128.51、120.86和107.30萬人,直到2009年才能降至90萬人以下。由於初中畢業生基數較大,初中畢業生升學率每提升1%,高一級學校需增加招生萬餘人。2004年全省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66.3%,完成目標值的73.7%。13省轄市中鎮江、徐州、淮安、連雲港、南通、泰州6市按省定和自定時間均未達到時序進度。蘇北地區因貧困輟學因素,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普遍偏低,5市數值僅介於37.7-61.5%之間。
3、部分結構性轉換滯後
一些結構性轉換指標低於目前人均GDP水平應當達到的標準。產業結構轉型滯後,總體層次不高。2004年,服務業增速慢於整個經濟增速1.2個百分點,增加值佔GDP的35.0%,比浙江、廣東低2.7個和1.1個百分點,比重在近3年已連續下降2.4個百分點。就業結構轉型滯後,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遠高於其增加值比重,農村還有大量剩餘勞動力,服務業就業比重僅為31%。城鄉社會結構轉型滯後,城市化水平總體上仍落後於工業化進程。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生產技術水平滯後,技術創新能力欠強。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僅相當於上年的全國平均水平。
4、擴大就業和收入分配調整難度大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由於總量型、結構型、素質型多重就業矛盾交織,加之就業彈性係數長期下降,就業再就業任務依然繁重。據2004年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城鎮失業人員中失業半年以上的長期失業人員仍佔57.6%。按國際通行標準,江蘇已進入老齡化階段。據2000年江蘇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江蘇60歲以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分別佔總人口的12.6%、8.8%,均高於10%、7%的老齡社會標界線。但社會保障體制建設滯後於人口老齡化進程。目前全省養老保險個人帳戶「空帳」已達400多億元,徵繳收入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支付需求。同時,對非公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轉移勞動力等群體的社會保障不足。城鎮私營個體就業人員中參加醫療保險的僅佔38.3%。在城鄉居民收入方面,差距仍在不斷擴大。2004年,全省城鄉年人均收入的差距為5728元(如考慮城鄉居民社會福利分配因素,差距將更大),比上年增加705元。此外,由於低就業、低素質、因病和殘疾致貧、返貧以及保障程度低等因素,城鄉還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約有310萬人。在地區之間。蘇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514元,分別高出蘇中、蘇北2319、339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6544元,分別是蘇中、蘇北的1.4倍、1.7倍。
5、可持續發展形勢仍不容樂觀
江蘇在未來發展中還將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硬約束的挑戰,可持續發展是貫穿「兩個率先」全過程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存在問題的根源在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雖然是全國最早進入低生育水平的省份之一,但因人口基數大、人口自身生產存在慣性,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人口增量依然較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也步入高峰期。部分省轄市的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均未達到按省定或自定時間時序進度。
(二)對江蘇全面建設小康進程監測結果的再評述
我們認為,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兩個率先」這一奮鬥目標以來,江蘇小康進程進展順利,對促進江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同時我們感到,要在既定時間內完成全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項主要指標,任務依然很重、壓力仍然很大。必須從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城鄉富民進程,加快蘇北小康建設,加快生態省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全力以赴地推進全面小康進程。
縱觀2004年江蘇全省及各省轄市的小康進程及時序進度完成情況,我們認為,目前江蘇小康進程所反映出的問題,總的來說,就是經濟、社會發展仍不夠協調。集中表現在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於經濟發展,且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內在相互制約的交織特徵。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GDP、人均GDP指標衡量的經濟總量和人均產出總量水平較高,完成小康時序進度不成問題,但收入指標特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小康目標難度大;二是經濟發展速度快但就業壓力很大,有悖於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性;三是經濟新增總量大但產業結構未見明顯改善;四是全社會重視教育的格局已經形成但高中毛入學率低;五是發展經濟的軟環境和政策優化但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大。這些問題如不及時重視並逐步加以解決,將直接影響江蘇"兩個率先"的進程並制約江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實現江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策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以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為主導的縱深演進和快速發展,使江蘇經濟已經步入一個發展的新時期和新階段。這一階段的發展特徵和必然要求是:經濟增長從總量增加向質量提高的轉變;社會經濟從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加速發展。我們看到,伴隨快速推進的改革和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也進入一個矛盾的凸顯期,不僅各種利益關係交織使得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難以避免,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也日益強化。在這種發展狀況和發展階段,注重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保持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對於避免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避免社會生活的波動起伏顯得特別重要。從政策層面看,加速全面小康進程,實現江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著力從以下幾個主要路徑採取措施。
(一)以資源環境約束為基本考量,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1996年起,省委、省政府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戰略之一,最近幾年,省委、省政府對人口資源環境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可持續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如前所述,相對於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我們面臨的嚴峻現實,江蘇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呈高峰態勢,這是我們面臨的最突出的實際難題,也是江蘇在未來發展中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基於江蘇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和面臨的巨大壓力,謀劃江蘇的發展必須切實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籌協調作為制定發展戰略的基本考量要素,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為此,要在以下方面有長遠的謀劃:一是規劃決策上的謀劃。規劃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規範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規劃的不協調是最大的不協調,要切實提高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的水平和能力,同時,在決策層面要提高系統性和前瞻性,注重政策效應和市場手段的結合;二是長遠利益的謀劃。要處理好眼前的發展擴張和今後的長遠利益,在招商引資、新上項目時,要切實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資源的耗費水平,使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成為發展決策的的第一選擇;三是增長方式上的謀劃。要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所付出的代價因增長方式的不同而迥異。針對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環境承載能力弱的省情,大力推行節能與環保。必須以行政強制和法律手段大力推行環保產業,以技術手段和技術成果促進資源的節約。要走出依靠科技進步、人才優勢、要素集聚、結構優化的新路徑來實現經濟的發展,並帶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四是引導方式上的謀劃。要通過構建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引導各地樹立新的發展理念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使實現「兩個率先」的各種努力符合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協調發展的要求,並籍此完善政府績效考評機制與指標體系。
(二)以推進服務業和社會事業發展為抓手,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協調,比較突出的表現之一是服務業和社會公用事業發展的滯後。社會事業方面,這些年發展上雖有較大進展,但無論是教育、醫療、衛生、文體,優質資源匱乏和供給不足的局面依然沒有根本改觀。在發展社會事業方面,重點應加大文教、科研、衛生、環境、文化等基礎領域和社會公用事業的投入,這也是在經濟結構調整中避免產業結構雷同、惡性競爭的一個必要的發展戰略。要降低社會領域和公共事業的進入門檻,在這些行業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打破壟斷,形成多元投資、多種經濟成份和經濟主體並存格局,使更多的市場資源轉移優化配置到亟待加快發展的社會領域。在發展服務業方面,要順應產業結構高度化的要求,要提升高層次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必須營造大力發展服務業的良好氛圍,從加大對發展服務業的政策導向、產業規劃、資金投入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和效率提升的基礎性作用。
重點圍繞以下五個方面的結合上下功夫:一是在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的進程中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擴張;二是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進程中力促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三是在深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構築服務業發展的平臺;四是在誠信法制建設的進程中提升服務業規範化發展水平;五是在實現富民強省的進程中鑄就服務業發展動力機制。
(三)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促進和維護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目前我們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矛盾和問題比較集中。影響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還不少,特別是收入分配不公和就業(失業)矛盾突出,困擾著經濟社會運行的穩定性。2004年,江蘇城鎮居民高低收入戶差距為10.7:1,特別是還有60%的人沒有達到平均收入水平。從現實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生活實物享有的情況看,差距則更大。這種情況持續擴張,必然導致低收入群體的心理失衡,進而影響社會穩定。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改善和提高人的福利以及所有人的生活質量。在收入分配的格局一時無法矯正和收入分配機制短期無法健全的情況下,要在注重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的同時,努力創造和增加就業機會,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千方百計地處理和解決發展、改革、穩定的關係,要重點解決一些群眾意見大的問題。
與此同時,針對江蘇的實際,要從宏觀層面把握社會經濟的協調穩定,還必須統籌城鄉與區域發展。要從以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城市化水平和質量。目前我們城市化的驅動力較少表現在經濟的內在擴展和產業經濟延伸的推進,而是行政驅動和人口流動(戶籍轉移)要素居多,應更多地通過產業的梯度轉移和興辦實業來促進;二是「三農」問題。發展農業、繁榮農村,核心問題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為此,要在推進農村經濟的產業化經營的同時,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提高農村社會經濟的組織化、社會化的程度,提升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強化市場體系、金融服務對農業的支持。三是地區發展協調性問題。從全省來看,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制約著小康總體進程。根據江蘇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市化有落差的狀況,要通過推進城市化、提高工業化水平、拓展城市服務功能,以帶動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四)以法制和誠信為保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規範性
強化法制保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立法方面法規條例的完善和細化。即不留法律法規的空白和使法律法規具有實際可操作性,是切實能夠規範約束人們的經濟行為和市場行為;二是嚴格執法照章辦事。在經濟轉型、改革深化、社會誠信度不高的現階段,要在全社會樹立法制觀念,使之深入人心,必須切實通過執法守法的實際行動,維護法律的權威,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經濟活動交易成本,保障經濟運行的高效、便捷、透明。這對於將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價值取向引導於社會財富的創造,將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匯聚於建設和諧社會的共同努力,從而不斷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全民素質的提高是和諧社會的根本,江蘇要利用文明素質較高、文化底蘊深厚、經濟基礎較好、科教較為發達、社會較為穩定等相對優勢,將江蘇的這些潛在的「軟實力」轉化為推進小康社會進程,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硬動力」,在全國率先樹立文明江蘇、平安江蘇、法制江蘇的形象,為江蘇的「兩個率先」奠定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
(五)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取向,增強社會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推進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離不開通過深化改革優化調整資源配置和科技創新實現生產技術手段的突破。也就是通過改革和創新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用新的觀念和手段拓展發展的新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從改革層面看,發展中的矛盾依然突出,推進小康進程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有賴於新的發展觀念的樹立和政府職能的轉變。目標是使經濟行為規範和要素資源配置真正符合市場經濟體制和市場運行機制的要求,形成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和諧的制度規範和行為規範,如此才能為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造必要條件。壟斷行業的改革、經濟法律法規的健全、政府管理經濟模式、公平誠信體系建立、非公經濟發展體制性障礙等,均是江蘇在新一輪改革中需要推進、攻堅的重要方面。面對國際經濟技術迅猛發展的新形勢,江蘇必須增強加速發展思路轉變的緊迫感,並付諸切實行動。一是轉變投入的方式和重點,將要素投入的重點由對勞動力、資金、原材料等傳統生產要素的依託轉向以科技投入和人才戰略為重點;二是轉變和提升產業結構,重點是發展科技含量高和經濟成長性強的現代服務行業和高附加值產業,改變江蘇經濟結構偏重和投入產出效益不高的狀況;三是轉變要素資源配置機制,技術、人才、資金、管理等均是決定社會經濟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活力的關鍵因素,江蘇要在完善要素市場體系、創新培養人、吸引人、使用人的機制和做法方面有所突破,不斷催生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專利、名牌產品。
(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力推進社會經濟快速協調發展
江蘇人均GDP已經超過2000美元,處於改革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這是江蘇整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極為關鍵的歷史階段,更是經濟發展面臨風險的關鍵階段,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也先於全國、突出於全國,如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不相稱,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城鄉收入差距過大,自然資源特別是土地稀缺,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等。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就會走向貧富懸殊、失業急增、兩極分化、社會矛盾激化,致使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為此,要實現江蘇經濟穩定、協調、快速、健康的發展,江蘇必須在以下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一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科學發展觀對扭轉片面追求GDP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意義重大,其實質就是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這對於江蘇「兩個率先」目標的順利實現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的發展方針。人的發展是全面發展的根本。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是「兩個率先」的核心內容。江蘇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農民收入水平是制約小康和現代化的最大難點,而沒有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就不可能有農村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要通過發展民營經濟、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等措施,努力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三是加速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目前江蘇還處於工業化的中期,正在步入資金和技術密集的重化工業化時期,加快實現工業化、提高工業現代化水平是江蘇到2020年經濟再翻兩番的最主要支撐力量。要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的方略,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和競爭力,建設現代國際製造業基地。四是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可持續發展。堅持把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作為發展的主戰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設,推進依法治省,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共進,三大文明協調發展。要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注重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保護,加大科技對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貢獻度,力促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江蘇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兩個率先」的進程中,應積極借鑑外省市的一些有益做法,並結合本省實際予以推進,走出一條適合江蘇省情的社會經濟和諧共進的發展新路。
(來源:江蘇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