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臺灣首富王永慶多年夙願終於實現。
近期,投資20億元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和投資40億元的北大國際醫院前後開業。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兩家醫院中,在人口密集的北京北部天通苑地區開業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以下簡稱「清華長庚」)更為引人矚目。
該醫院不僅是清華大學目前所擁有的最大醫院,其正式運營,也意味著臺灣長庚醫院品牌第一次在大陸醫療資源最密集的北京醫療市場出現。更值得關注的是,王永慶旗下的臺塑集團雖然在清華長庚投入逾10億元,卻未佔有任何股份,巨額投資換來的僅是「長庚」品牌在大陸醫療資源最密集的北京醫療市場亮相。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從王永慶20年前立志投資大陸醫療市場到最終「長庚醫院」落戶北京,其艱難歷程折射出大陸醫改的複雜性。「不過,鐵幕也算撕開了一角,大型外資醫療財團對大陸醫療市場的巨額投資由此拉開序幕,將打破此前公立醫院一統天下的局面。」
引入臺灣醫療體系
據記者實地走訪發現,由於剛開業一個多月,清華長庚龐大的院落內尚顯得比較冷清。
不過,一走進行政樓3層,就可以發現這家醫院與國內傳統醫院有明顯不同,顯示出臺灣醫療體系的特徵。在行政樓辦公區間一側,是醫院高層管理人員的辦公室,除了院長、副院長的辦公室外,還醒目地設有總執行長(CEO)和副總執行長的辦公室。
「從建設醫院開始,我們就被定為北京市屬22家醫院之一。」清華長庚總執行長助理楊長青介紹,醫院管理分為行政和醫療兩條線,醫療由院長和兩名副院長負責,而總執行長和3名副總執行長負責醫院的採購管理、後勤供應、信息系統建設等諸多行政方面事務。
目前,醫院院長已經確定由解放軍301醫院肝膽外科醫院院長董家鴻擔任,總執行長有兩名,分別是來自臺灣長庚醫院的郭明和和一位清華大學的副秘書長。3位副總執行長中,有一位來自臺灣長庚醫院,主要負責科室運營。
「醫院院長和總執行長地位是平等的,他們都對上面的醫院理事會負責。」楊長青說。清華長庚的決策層面即醫院理事會由13名成員組成,其中5名來自清華,5名來自北京市醫管局,一人來自臺灣長庚醫院,還有一名當地地方代表和一位社會賢達人士。
不過,清華長庚醫院的「雙執行長」結構還是顯示出區別於長庚系統的大陸特色,楊長青解釋是郭明和主要處理醫院事務,而清華大學來此兼任的副秘書長則是處理和政府以及清華大學方面的事務。
據悉,清華長庚項目在2008年12月獲得北京市衛生局批准,選址天通苑進行建設。建設過程按照有關規章走,頗為繁瑣,總共蓋了100多個公章。
據醫院方面介紹,清華長庚在運營上盡力遵照長庚醫院的模式,一些與現有公立醫院規則有差別的地方則以申請試點的方式獲得主管部門許可。為了學習長庚醫院的體系,清華長庚派出大批骨幹到長庚醫院體系駐院實習,地點包括廈門長庚醫院和臺灣多家長庚醫院,學習時間最長超過5年,有不少骨幹在臺灣長庚醫院學習了兩三年。
據悉,目前,清華長庚醫院的主要大樓和設備都來自臺塑集團的捐贈,部分建築來自清華投資。據該醫院人士計算,總投資近20億元,臺塑投資超過一半,即10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自從清華大學建立醫學院以來,一直希望能掌握自己的醫療資源。目前,北京的著名醫院中有解放軍301醫院、積水潭醫院是清華大學的教學醫院,協和醫院雖曾被劃作清華的醫學部,但這只能是名義上的。清華大學實際控制的醫院,只有之前併購的華信醫院、玉泉醫院和清華長庚,顯然,後者對於清華大學醫療體系來說凸顯地位之重要。
長庚模式
素有「經營之神」之稱的王永慶為何有這麼深的醫院情節?一位曾在長庚醫院工作過的人士道出了其中原因。
王永慶的父親王長庚去世比較早,而去世時王永慶還並未發家。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臺灣和現在的大陸很相似,醫生收紅包受賄、醫療資源非常缺乏,病人要想住院比大陸還困難。當時的統計數據顯示,1000多萬人口的臺灣,僅有3000張病床。
王永慶父親病重後,沒有床位,也是只能在醫院走廊中支了一張床。據王永慶先生回憶,當時其父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接受治療。在病痛中王永慶抱緊父親,聽著父親呻吟、哀嚎數日而亡。王永慶那時即立下誓言,一定要改變臺灣的醫療環境,建立一個能讓窮人看得起病、條件也說得過去的醫療體系。
1976年12月,王永慶在臺北建立了第一家醫院,並用父親的名字命名為長庚醫院。設立醫院的資金為公益資金,不對外分紅,收益只能在財團內部滾動投資。目前在臺灣長庚醫院已經是最大的醫療體系,擁有7家連鎖醫院,病床數超過1萬張,健保收入超過臺灣健保總支出的10%。
統計顯示,目前全臺有19家醫療中心級醫院(相當國內三甲醫院),公立8家,民營11家,其中長庚醫院佔據兩家。
「王永慶用自己的錢投資辦醫院,和政府辦醫院迥然不同,他注意節省以提高效率,不讓醫院處於辦不下去的境地,這也是長庚醫院經營模式的訣竅。」楊長青說。
幾個細節可以看出其中不同。長庚各連鎖醫院不講究大型公立醫院高大上的做派,候診大廳比較小。
「90%的病人是預約而來,現場臨時看病的只有10%,這就決定了病人不需要在候診大廳等候和進進出出,節省了大廳空間,也減少了病人因煩躁而引發的口角。」楊長青解釋,候診大廳小了,醫院支出就少,冬天暖氣費、夏天空調費就少,醫院成本就能降低。
這僅是一例,再如兒科門診,將就診間、收費處、掛號處緊挨著排列,帶兒童看病只需要一位家長就能很快處理,減少了來回走動的空間。「空間少了,清潔人力開支就少,醫院才能盈利。」楊長青說。他解釋,醫生的主要工作就是看病,病人就是來就診,雙方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這方面,不僅雙方都方便,也提高了醫院運營效率。
另外,長庚醫院體系看病不需要先交掛號費,病人來了先看病,費用的發生是隨著治療逐步結清的。例如,公立醫院看病,往往要出示醫保手續或者先交押金,而長庚醫院是先找醫生看病,醫生給你開檢查處方或者藥費時,再到付費窗口一併繳費。
「長庚醫院的發展也提高了其科研能力,長庚體系一年發表的SGI論文高達1700篇,而同期我檢索到北京知名的三甲醫院SGI論文很少超過200篇。」楊長青說。
行政、醫療和護理三條線獨立運營
為什麼臺塑甘願砸10億元人民幣,卻並未擁有股權,僅僅換回一個長庚在北京露臉的機會?
「雖然是臺灣的第一大醫療品牌,但是那麼多年長庚醫院不能落戶北京,而越來越多的民營醫院已經出現在這一競爭最激烈的市場,長庚如果再不及時落地,將來就沒有人知道它了。」一位曾在臺灣長庚醫院任職的醫療界資深人士分析,「砸10億元,可以換回市場對其的認知也是值得的。」
王永慶在北京建長庚醫院的計劃從早早立項獲得國家高層肯定,到中途擱淺、最終被叫停,再到現在象徵性落戶,其中經歷了頗多曲折。
資料顯示,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王永慶在訪問大陸高層時,就提出兩岸醫療合作,希望把旗下長庚醫院引入大陸。2001年,他提出在北京、廈門和福州建立三家長庚醫院,其中北京長庚醫院當時構想宏偉,床位數5000張,規模超過國內任何一家三甲醫院。計劃中,廈門長庚醫院3000張病床、福州長庚醫院2000張病床,3家醫院病床總數上萬張,總投資超過150億元新臺幣。而當時,廈門、福州市區醫療床位總數分別是5447張和3000多張。
3個醫院中,北京首先進入了操作,並獲得了當時北京市委的大力支持,但不料在2002年即傳出項目被叫停。
項目為何被叫停,媒體有多種解釋。其中之一是王永慶的長庚醫院選址之後遭到北京市數十名公立醫院院長聯名反對,表示如果該醫院成立將大批量招走醫生技術骨幹,給北京醫療市場帶來衝擊。另一個解釋是根據當時衛生部《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外商不得獨自建立外資醫院,只能中外合資或合作,外方投資比例不得超過70%,此為紅線,但是王永慶堅持長庚醫院要獨資,結果被叫停。
因大手筆投資國內最重要的北京醫療市場遇挫,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王永慶的投資轉向了廈門這個開放的特區。該項目2005年獲得審批通過,計劃投資2000張病床,一期投資500張,總投資金額13億元人民幣。王永慶在2008年10月去世,沒能看到北京長庚醫院的成立使其終生遺憾。
雖然長庚醫院沒有參股清華長庚,但是其獨特模式還是給北京公立醫院帶來啟發。資深醫療市場專家劉宇剛表示,公立醫院的行政和醫療兩條線始終摻雜不清,已經成為影響醫院競爭力的重要缺陷。
「專業和行政分管治理的方式更高效,北京最早的外資醫院和睦家醫院,不僅分行政、醫療兩條線,還單獨分出護理,三條線獨立運營,」劉宇剛說,「當然,這是特殊情況,對於一般的民營醫院來說,還是分成兩條線,比如辦的很成功的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就是分兩條線。」
「長庚醫院在開藥方時,醫生只能開通用名,至於品牌名或者哪個藥廠生產的跟醫生沒有任何關係,由醫院統一採購決定,這就有利於斬斷醫生和藥廠之間灰色的那條線。」曾任臺灣長庚醫院運營中心副主任的醫院管理專家傅天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