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我心中的道——只道平常

2020-12-09 道音網

道,可大可小,可親可遠,不可捉摸。深植於萬物之中,又超越於萬物之上。

天地萬物,陰陽五行,春夏秋冬,四時變化,無不包藏著道之機的運化。形而上的道,不可言說,那不如談談我心目中平常可見的道——只道平常。

我喜歡看人生的境遇,在境遇之中得遇「道」的影子。在一切稀鬆平常的日常中,與道相親。

道,真的那麼遠嗎?我常常回頭看自己的成長,在每一次心靈上飽受創傷痛苦的境遇,過去之後,會倍加感謝人生的寒冬。它幫我積蓄了強大的能量,如《陰符經》「害裡生恩」四字,道盡了天機。每一次經歷人生的苦難,都會給生命加足了養料。

小時候的我們如春天的幼苗,天地降甘露滋潤著大地,提供給我們足夠的水分,大地給予我們足夠的營養。如我們在襁褓之中,受到父母親的庇護。春天的雨是柔和,細密的;春天的風是溫暖,柔軟的。如同我們兒時得到父母的愛是倍加呵護的。

隨著我們逐漸長大,便要經歷各種考驗,人生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夏季,夏季的風多狂風;夏季的雨多驟雨;夏季的太陽也是炙熱的。

冬天則為凜冽寒冷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無不是告訴我們,人生如四季一般。

成長過程我們遭遇了種種人生境遇,小到接人待物,大到生存問題,對我們無不是考驗。

青春叛逆期,我們掙脫了父母的懷抱,離開了家,踏上求學之路。以為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格,恰如我們以為能離開道。

「初生牛犢不怕虎。」以為世界掌握在我手裡的壯志青年,在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找不到自我價值的時候,一次次受盡了冷眼目光,一次次遭遇了人生苦難的時候,最想的一定是家,最想的一定是母親。初出家門,都想過再也不回來了,聽夠了母親的嘮叨。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一圈,想念的只有母親。一次次淚水模糊雙眼的時候,最想喊一聲母親,這是我們肉體的母親。

隨著逐漸成長,心靈上受到了種種創傷,對人生產生了種種疑惑,就開始想尋找靈命的母親,幸運的是我找到了我的靈命母親——大道。

我比喻祂如我們成長過程中一隻無形的大手,時而如乳母哺育著我們,時而又是那風雨的洗禮,時而又如烈日灼心,時而又是那寒冬臘月的寒風刺骨。

我們以為可以離開祂,實際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道中,道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心中。只不過我們很難見到「道」的真實模樣,就以為祂不存在。

心靈上受到折磨了,想尋找解脫。緣分使然,心念感通了道,我遇見了我的師父。從而開始認識了道,了解了道。

師父說過認識道了解道,是明白了天地造化之理,是主動的被造被化;不認識道,不了解道,是被動的被造被化。

不認識道時,不知道苦難從哪裡來的,為何受苦。認識了道以後,知道了天地萬物皆是如此,花草樹木要經歷四季,人同樣也要經歷四季。經歷四季變換不是為了讓生命滅亡,而是為了讓萬物懂得如何生存,讓生命生生不息,周而復始。

如今再經歷苦難時,我會向內看,看看自己的心上還有什麼問題。不認識道的時候,會往外求,會怨天恨地,唯獨不問自己的心。

挫折為啥這麼多?因為不懂得養氣。

人要不生病,一定要五臟調達,氣機順暢。人生要順利,也要讓自己的心符合道。學道,就是讓自己明白,天地造化本源;學道,就是讓自己的心竅打開,周身氣機運轉開,人便有了精氣神。心竅開了,被障礙的、蒙蔽的雙眼漸漸醒來,再看待萬事萬物就是一片清明,萬物皆歷然。

做什麼事,都會做符合天地造化的事,知常守常。絕對不會在冬天種莊稼。明白冬天費勁心力,也不能種出莊稼的。知道四時之機,陰陽變化,懂得符合天道自然規律去做事,做真常之事。「真常要應物,應物要不迷」。以不迷的心,做真常的事。這樣就會生活順利,快樂生活了。

大道慈悲安排好了外緣境遇,給予我們對照。心裡哪裡過不去,哪裡的境界就會現前。過的去,過不去,皆可對照得知心上的功夫夠不夠。心上功夫不夠,往往是卡在這裡,進不去,退不出來,很是難受。卡住的時候,恰好是要超越的時候,這個時候迷茫好似沒方向,好似在煎熬中左右不得。如夏季炙熱的太陽,烤在人的身上,在等待一場甘露。這時好好依三寶之力,禮拜,參經,感格上聖,便會有種內在的力量,在膨脹著。借道力,借道經,借道師的力量幫自己超越。只要心真意誠,就會在恰當的時期讀懂最想懂的那一句經文,瞬間就把那一片漆黑的內在照亮。

現代人很少人去關注靈性層次上的東西,多數人不過關注的都是眼前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就是工資發了多少,誰又對不起自己,誰又欠了我多少東西,反覆在得失之間衡量、較量,一顆心,怎麼也不會平靜。根本不知道目前面對所有外境是內在卡住了,拼命向外掙扎,恰恰結果是深陷泥潭。不如去靈的那邊剝離出自己。

每個人都把自己保護得很好,不願意把自己的心敞開,心靈那邊,無論如何,也觸碰不得。接人待物一片混沌,不得清明,只因失去了真常之心。一個人內心是疙瘩,擰巴著的,靈性蔽塞,氣拘物蔽,氣阻則鬱結,鬱結則氣亂竄,亂竄還好,有的乾脆不竄了,淤堵的氣機,如同淤堵的人生,生命都很危險。

內在和外在一定是同步的。心裡全是疙瘩,擰巴,不解開。外境面對的事也都是錯綜複雜的。

只有「內功備」,才能「外功全。」

當內在能量不足以承載外功,也就容易錯失機遇,錯失本應該擁有的幸福的人生。修行,與生活一定是同理,沒有哪個會超越這天理。從事物的哪個角度看,都是一樣,全在自心,不離方寸。

豁達,達觀的態度,會讓外在人生少很多溝壑。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被捆綁,內在擰巴,外感的事情也同樣扭曲。內在才是成就一切外在的根本源頭。人是很難自醒的,需要借大道力幫自己醒過來。不要反覆在自己黑暗的心房裡掙扎,我們一世的經歷,真的洞破不了什麼。只有皈依三寶,才能打破這無明困頓。堪破一切也看破了自己,反覆不斷地以周遭境遇來驗證自心,驗證經書裡的意義。不知不覺中我們自己走向了終究會到達的地方——祖師的心靈故鄉。學神學得像,與神無兩樣。我們的心越靠近祖師的心,我們越會理解祖師的心。人心慢慢放下了,道心越來越足了,解脫法門也就在祖師爺的心中。

本文作者 | 楊晶晶

相關焦點

  • 在打坐中感悟「道」
    打坐,是可以提升專注的能力,通過回歸寂靜,是可以自「道心」來觀察萬物的運動。在打坐中,是可以來感悟「道」的。即便不想要悟道、得道,打坐的練習,也是可以給人帶來不少的好處,比如可以幫助回歸平靜,保有覺知,開發智慧,可以幫助去更好地做出重大的決策。
  • 諸法平常修,自有入道心
    2、只在方法上用功夫,只是在修法,而非修道,因為法非道,只是通往道的工具而已!因此,沒有在心上用功夫,就不能與道相應。只有達到一心不亂的狀態,才能與道相應。3、因為我們沒有打好「基礎」,就像你沒有打好地基,就無法蓋樓房一樣。修行的地基就是要先降伏身心,使身心合二為一。
  • 《道德經》:道不可言,用心感悟,放空自我感受道的奧妙
    如果說在所有的傳統經典裡讓我選擇最喜歡的一本經典,我會選《道德經》,並沒有之一。昨天開始了《道德經》的解讀與學習,既然是學習這樣重要的經典,決定以很重視的態度,拿出最好的狀態,來系統的從頭開始解釋,那麼就從當下開啟這場神奇的領悟之旅。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 孔子與老子「論道」,一是以「禮」入道,二是以「自然」入道
    孔子來到周朝的都城洛陽,老子見孔子來訪,便主動問他:「我聽聞,你如今已經是北方有名的賢者,但不知你是否已經掌握了天道?」孔子說:「不曾聞得天道,我以仁、禮追求天道,到如今還是沒有悟到。」老子又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尋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道:「從陰陽二氣的變化中尋求的,可如今十二年過去了,還是沒有徹底明白。」
  • 道在平常日用中
    大慧宗杲禪師,門下有一位弟子叫開善道謙,在他沒有開悟以前,就跟著大慧宗杲住在浙江的徑山。有一次,大慧派道謙送一封信到湖南的長沙,那時候交通不便,一切都得靠兩條腿,從浙江到湖南,路途遙遠,辛苦可知。道謙因此而發牢騷,但又不敢抗命,他埋怨道:「我已經參禪二十年了,到現在還沒找到一點名堂,如今又叫我上路奔走,看樣子,我的修行大概要荒廢了。」
  • 全民高考作文:作家心中的「道」
    關於「道」的解釋,最被大家耳熟能詳的解釋,是「道可道,非常道。」,是「朝聞道,夕死可矣。」。那什麼,是作家心中的「道」呢?在表達與展示中,作家心中的道,自然而然地隨著作品字裡行間的文字表達了出來。作家心中的道,最重要的,是對良知的堅守,是對原創的堅持。
  • 夫妻相處之道人生感悟夫妻如何相處才能幸福美滿?(值得一看)
    談起夫妻相處之道人生感悟,這的確是大家希望了解和真正所關心的話題。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家和則興旺,家吵則滑坡,這是永遠不變的古訓。那麼夫妻如何相處才能幸福美滿呢?即下來,虞戀莎為朋友們談一談夫妻相處之道人生感悟,夫妻如何相處才能幸福,夫妻如何相處才能美滿等相關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供朋友們思考。1.夫妻相處之道首先要做到坦誠相待,切勿遮遮掩掩這是經營婚姻之大忌諱。坦誠相待是夫妻在婚姻生活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礎條件之一。比如,夫妻雙方各一方出門有事情來說,可能愛人都會問準備出去做什麼事情呢?或談什麼生意呢?
  • 【感悟】至善之道 德配天地
    至善之道  德配天地——學習《道德經》的感悟!現把本課的感悟歸納如下:一、老子強調的「不爭之德」是一種至善之道。以「善為士」、「善戰」、「善勝戰」、「善用人」為例,說明了至善為成功之本的道理。「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於統兵者,不窮兵黷武;善於打仗者,不會被激怒;善於勝敵者,不會與敵對峙。取得勝利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兵伐謀」。
  • 平常心中見「崇高」
    然而,也不是所有人都相信「現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如果有一天,你從年老滄桑或孤獨自省中問了一句:這就是我的一輩子?我就這樣過了一輩子?也許你就藉助這個疑問敲響了通向某種超越性境界的心靈之門。生從何來死向何去?宇宙天地從何來向何去?社會人生的價值意義何在?精神境界有什麼樣的奧妙神奇?這些都是被時下很多人目為遠離現實生活的「宏大話題」,卻也是每個人心頭或顯或隱的疑問。
  • 黨在心中浙大學道
    黨在心中浙大學道水落坡鎮學區付治華舟車勞頓一番,夢中場景浮現,陌生親切校園,花圃隱於其間。 鬱鬱蔥蔥花草,古樸典雅心間,人文氣息濃重,陽信學子積澱。 偶遇校園悠轉,令人實在震撼,獨立校園綠樹,名師大家隨現。
  • 心中有道,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無一處不是道
    松「高論此中閒」這句正是描繪的這件事。運用「閒」字,突出禪師禪法高妙。松幽深的庭院內,梅花半開,紅白相映;這時晚鐘悠揚,直入雲間,表明天色已晚禪師親自送自己出來。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平常心都是道。松作者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現在的河南南陽市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唐代的詩人。天寶十三年舉進士。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我覺得我要講的這個東西,最合適的,可以用知道的「道」字,但是我說的「道」,並不是我們平常說的那個「道」;用「道」字做名字,「道」字是可以做名字的,但是它並不是平常意義上的名字;(平常意義上的名字是特指具體物或人,但是「道」這個名字表述的不僅僅是物或人,還有規律、原則、方法、作用等等),(所以我用道這個名字不僅僅是平常名字的意思);「道」它在天地開始的時候就有,道是萬物的本源
  • 書法空間 | 道,可道
    六、九江學院——熊典搏(略有刪節)書法之道——「道,可道」,文章標題摘自首屆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書法空間交流活動主講人——何泉學長。這個標題,他想了許久,花費超過整幅PPT的製作時間,去思考如何命名一個能夠解釋書法之道的鮮明標題。而我一貫奉行「拿來主義」,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總是能夠以與前輩平行相仿的視覺,重新審視書法之道。
  • 自古以來,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中道,三者有深層次緊密聯繫
    對於出世入世,莊子前文借著三位高人的小故事,並邀請孔子和子貢做客串,用來講明白自己的感悟;古語深奧,讓我們聽聽同為古人的郭象解讀。1.內外之別,無為之道夫理有至極,外內相冥,未有極遊外之致而不冥於內者也,未有能冥於內而不遊於外者也。故聖人常遊外以弘內,無心以順有。
  • 夫妻相處之道人生感悟心靈雞湯,精闢的感悟說說!
    夫妻相處之道人生感悟心靈雞湯,精闢的感悟說說!★夫妻相處觀:更容易記住痛苦,而不是快樂!★夫妻相處,不懂的,就直接去問,不要憑空猜忌。《愛,就不要多問》★除了做夫妻,我還希望在她身上能找到那種棋逢對手、將遇良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覺,希望兩個人除了過日子,還能像朋友那樣平等相處和順暢交流。
  • 「率性」在古代文化中,被認為是「道」的根本,是人類的長久之道
    《中庸》認為「率性之謂道」,這個「道」可以理解為人類生生不息的規律和法則。我們現代人雖然也在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和法則,但更多時候依賴的是科技的力量,古代人不同,他們直接從思想層面解讀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的觀念和認識,對我們現代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寶藏。那麼,「率性」這個詞,是如何揭示「古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呢?
  • 10道以人名起名的美食,我表示只吃過3道,吃過六道以上我服你?
    10道以人名起名的美食,我表示只吃過3道,吃過六道以上我服你? 10道以人名起名的美食:1、太白鴨子,以李白的名字命名的一道菜,這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呢?10道以人名起名的美食:2、麻婆豆腐,小飯店老闆娘陳劉氏所創,因為陳劉氏臉上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發明的燒豆腐就被稱為"麻婆豆腐"。
  • 夫妻相處的十原則 夫妻相處之道人生感悟
    8.夫妻之間不可避免會吵架鬧彆扭,但一定不能選擇冷戰處理,冷戰只會讓結果更糟,讓關係結束得更快。 9.夫妻之間因小事吵鬧可以理解,但不能翻舊帳,翻舊帳只會讓小事化大,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10.夫妻是同林鳥,不管是在大難面前還是日常生活面前,都應該相互關心,相互體諒。
  • 沒下過廚的老婆忽然給我做飯,第一道認不出,第四道像有毒
    沒下過廚的老婆忽然給我做飯,第一道認不出,第四道像有毒結婚以後,老婆很少做菜,大多數都是我媽在做,所以老婆不是很會做菜。前幾天我媽有事回老家一趟,從沒下過廚的老婆忽然說她要做菜給我吃。我心裡有點擔憂,覺得她平常不做菜,一下子學做菜可以吃嗎?
  • 虛雲老和尚: 識得平常心,一切處都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州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州於言下悟理。我們說古人的空話,說平常心,人人都有,但怎能見得他是道呢?只要識得平常心,則一切處都是道,不識這平常心,就顛顛倒倒了,何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