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大可小,可親可遠,不可捉摸。深植於萬物之中,又超越於萬物之上。
天地萬物,陰陽五行,春夏秋冬,四時變化,無不包藏著道之機的運化。形而上的道,不可言說,那不如談談我心目中平常可見的道——只道平常。
我喜歡看人生的境遇,在境遇之中得遇「道」的影子。在一切稀鬆平常的日常中,與道相親。
道,真的那麼遠嗎?我常常回頭看自己的成長,在每一次心靈上飽受創傷痛苦的境遇,過去之後,會倍加感謝人生的寒冬。它幫我積蓄了強大的能量,如《陰符經》「害裡生恩」四字,道盡了天機。每一次經歷人生的苦難,都會給生命加足了養料。
小時候的我們如春天的幼苗,天地降甘露滋潤著大地,提供給我們足夠的水分,大地給予我們足夠的營養。如我們在襁褓之中,受到父母親的庇護。春天的雨是柔和,細密的;春天的風是溫暖,柔軟的。如同我們兒時得到父母的愛是倍加呵護的。
隨著我們逐漸長大,便要經歷各種考驗,人生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夏季,夏季的風多狂風;夏季的雨多驟雨;夏季的太陽也是炙熱的。
冬天則為凜冽寒冷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無不是告訴我們,人生如四季一般。
成長過程我們遭遇了種種人生境遇,小到接人待物,大到生存問題,對我們無不是考驗。
青春叛逆期,我們掙脫了父母的懷抱,離開了家,踏上求學之路。以為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格,恰如我們以為能離開道。
「初生牛犢不怕虎。」以為世界掌握在我手裡的壯志青年,在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找不到自我價值的時候,一次次受盡了冷眼目光,一次次遭遇了人生苦難的時候,最想的一定是家,最想的一定是母親。初出家門,都想過再也不回來了,聽夠了母親的嘮叨。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一圈,想念的只有母親。一次次淚水模糊雙眼的時候,最想喊一聲母親,這是我們肉體的母親。
隨著逐漸成長,心靈上受到了種種創傷,對人生產生了種種疑惑,就開始想尋找靈命的母親,幸運的是我找到了我的靈命母親——大道。
我比喻祂如我們成長過程中一隻無形的大手,時而如乳母哺育著我們,時而又是那風雨的洗禮,時而又如烈日灼心,時而又是那寒冬臘月的寒風刺骨。
我們以為可以離開祂,實際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道中,道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心中。只不過我們很難見到「道」的真實模樣,就以為祂不存在。
心靈上受到折磨了,想尋找解脫。緣分使然,心念感通了道,我遇見了我的師父。從而開始認識了道,了解了道。
師父說過認識道了解道,是明白了天地造化之理,是主動的被造被化;不認識道,不了解道,是被動的被造被化。
不認識道時,不知道苦難從哪裡來的,為何受苦。認識了道以後,知道了天地萬物皆是如此,花草樹木要經歷四季,人同樣也要經歷四季。經歷四季變換不是為了讓生命滅亡,而是為了讓萬物懂得如何生存,讓生命生生不息,周而復始。
如今再經歷苦難時,我會向內看,看看自己的心上還有什麼問題。不認識道的時候,會往外求,會怨天恨地,唯獨不問自己的心。
挫折為啥這麼多?因為不懂得養氣。
人要不生病,一定要五臟調達,氣機順暢。人生要順利,也要讓自己的心符合道。學道,就是讓自己明白,天地造化本源;學道,就是讓自己的心竅打開,周身氣機運轉開,人便有了精氣神。心竅開了,被障礙的、蒙蔽的雙眼漸漸醒來,再看待萬事萬物就是一片清明,萬物皆歷然。
做什麼事,都會做符合天地造化的事,知常守常。絕對不會在冬天種莊稼。明白冬天費勁心力,也不能種出莊稼的。知道四時之機,陰陽變化,懂得符合天道自然規律去做事,做真常之事。「真常要應物,應物要不迷」。以不迷的心,做真常的事。這樣就會生活順利,快樂生活了。
大道慈悲安排好了外緣境遇,給予我們對照。心裡哪裡過不去,哪裡的境界就會現前。過的去,過不去,皆可對照得知心上的功夫夠不夠。心上功夫不夠,往往是卡在這裡,進不去,退不出來,很是難受。卡住的時候,恰好是要超越的時候,這個時候迷茫好似沒方向,好似在煎熬中左右不得。如夏季炙熱的太陽,烤在人的身上,在等待一場甘露。這時好好依三寶之力,禮拜,參經,感格上聖,便會有種內在的力量,在膨脹著。借道力,借道經,借道師的力量幫自己超越。只要心真意誠,就會在恰當的時期讀懂最想懂的那一句經文,瞬間就把那一片漆黑的內在照亮。
現代人很少人去關注靈性層次上的東西,多數人不過關注的都是眼前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就是工資發了多少,誰又對不起自己,誰又欠了我多少東西,反覆在得失之間衡量、較量,一顆心,怎麼也不會平靜。根本不知道目前面對所有外境是內在卡住了,拼命向外掙扎,恰恰結果是深陷泥潭。不如去靈的那邊剝離出自己。
每個人都把自己保護得很好,不願意把自己的心敞開,心靈那邊,無論如何,也觸碰不得。接人待物一片混沌,不得清明,只因失去了真常之心。一個人內心是疙瘩,擰巴著的,靈性蔽塞,氣拘物蔽,氣阻則鬱結,鬱結則氣亂竄,亂竄還好,有的乾脆不竄了,淤堵的氣機,如同淤堵的人生,生命都很危險。
內在和外在一定是同步的。心裡全是疙瘩,擰巴,不解開。外境面對的事也都是錯綜複雜的。
只有「內功備」,才能「外功全。」
當內在能量不足以承載外功,也就容易錯失機遇,錯失本應該擁有的幸福的人生。修行,與生活一定是同理,沒有哪個會超越這天理。從事物的哪個角度看,都是一樣,全在自心,不離方寸。
豁達,達觀的態度,會讓外在人生少很多溝壑。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被捆綁,內在擰巴,外感的事情也同樣扭曲。內在才是成就一切外在的根本源頭。人是很難自醒的,需要借大道力幫自己醒過來。不要反覆在自己黑暗的心房裡掙扎,我們一世的經歷,真的洞破不了什麼。只有皈依三寶,才能打破這無明困頓。堪破一切也看破了自己,反覆不斷地以周遭境遇來驗證自心,驗證經書裡的意義。不知不覺中我們自己走向了終究會到達的地方——祖師的心靈故鄉。學神學得像,與神無兩樣。我們的心越靠近祖師的心,我們越會理解祖師的心。人心慢慢放下了,道心越來越足了,解脫法門也就在祖師爺的心中。
本文作者 | 楊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