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文字禪校注》的學術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研究心得】

    北宋名僧惠洪是中國佛教史和文學史上一個不可多得的奇才,其著述範圍之廣,在兩宋禪林中可稱第一,後世僧人也罕有其匹。他既致力於佛教論疏、禪門旨訣、僧史僧傳、禪門筆記、語錄偈頌的撰寫,又流連於世俗詩文詞賦的創作與詩話、詩格的探討,甚至偶爾旁及儒書注釋。據各種僧傳、書目、方志記載,惠洪一生著述有二十多種,一百八十卷,去其亡佚和重出,今存著述尚有十種一百零四卷。惠洪的詩文集《石門文字禪》正是他整個撰述理念以及寫作內容的集中代表,不僅體現了佛教內部禪教合一的傾向,而且也顯示出僧人借鑑士大夫文學傳統而交融儒釋的自覺努力,同時還提供了一個掙扎於出家忘情與世俗多情之間的詩文僧的絕佳樣板。

    《石門文字禪》共收古近體詩(含偈頌和詞)一千六百五十八首,各體文五百三十五篇。惠洪的詩文創作主要繼承了以蘇軾、黃庭堅為代表的元祐文學傳統,同時借鑑佛教禪宗的思維方式及部分語言特點,文字與禪的雙向交流融會,使他成為宋代禪僧文學書寫的典範。惠洪的文學觀念受蘇軾影響很深,主張「風行水上,渙然成文」「沛然從肺肝中流出」,他寫作詩文常以快意為主。佛教義學經論的博辯無礙,禪宗語錄的靈活通透,則從般若智慧方面給他的寫作以更多的助益。同時代的圓悟克勤禪師稱他「筆端具大辯才,不可及也」。

    惠洪詩文在他生前就已被傳抄。《石門文字禪》在他死後由其弟子覺慈編成。宋代各本皆久已亡佚,刊刻情況不詳,今存最早版本是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徑山寺刻本,今見各種《石門文字禪》都出自這一版本系統。惠洪詩文早在南宋就傳至日本,在室町時代五山禪僧文集中,常能看到對其詩文的徵引評論。遺憾的是,日本今存版本也都出自萬曆本系統。比如寬文四年(1664)田原仁左衛門刻本,版式與萬曆本全同,只有幾處句子旁夾注異文,略可供校勘。寶永六年(1709)日本曹洞宗僧人廓門貫徹《注石門文字禪》刊刻問世,其注底本雖出自萬曆本,但它是中日學界迄今為止《石門文字禪》的唯一注本,承載著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2012年,張伯偉等人整理校點《注石門文字禪》由中華書局出版,嘉惠中國學林,為功匪淺,對於宋代文學、禪學、域外漢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廓門的注釋受制於其時代、地域及知識結構的局限,多有紕繆疏漏,其對於儒釋的「古典」尚能徵引,而對於北宋士林、禪林的「今典」則多付諸闕如。而中華書局整理本在文字校勘和標點斷句方面,尚存在不少訛誤和可堪商榷之處。

    為推進中日兩國宋代文學與禪學研究的發展,以一個中國學者的身份與日僧廓門貫徹展開相隔三個世紀的對話,同時也為了使惠洪詩文集的價值更清晰地展示於世,十多年前,筆者為自己設定了重新全面校注《石門文字禪》的任務,以期利用自己長期研究宋代禪宗文學與參加《蘇軾全集校注》的經驗,利用當今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古籍檢索的便利條件,儘可能給讀者呈獻上一部更為完善、更便於閱讀的新注本。

    這部《石門文字禪校注》以《四部叢刊初編》影印萬曆徑山寺本為底本,參校廓門注本、《四庫全書》本、《武林往哲遺箸》本、常州天寧寺本、寬文刊本等,同時參校歷代選本,如《聲畫集》《宋高僧詩選》《瀛奎律髓》《古今禪藻集》《宋藝圃集》《石倉詩選》《宋詩鈔》等,還參校宋人詩話筆記,如《詩話總龜》《苕溪漁隱叢話》《能改齋漫錄》等,尤其是惠洪自己的著作如《冷齋夜話》《林間錄》《智證傳》《禪林僧寶傳》等,再參校禪門典籍,如《人天眼目》《禪宗頌古聯珠通集》《樂邦文類》《禪林類聚》《禪宗雜毒海》等,此外參校各種類書方志,如《錦繡萬花谷》《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永樂大典》《輿地紀勝》等。在校勘方面,除了用對校法勘證異同之外,本書更多採用其他三種校勘法:一是本校法,以本書前後內容互證,定其正誤高下。二是他校法,以惠洪其他著作或他人著作校對本書。三是理校法,根據上下文文意,融會貫通,校正不成辭的文句,其基本判斷為「涉形近而誤」和「涉音近而誤」兩類,這兩種錯誤的產生是因底本最初的抄錄性質所致。以注釋說明校改理由,是本書採用理校法的一個重要前提,其理由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修辭學以及宗教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各方面的證據,儘量避免校勘者的主觀臆斷。出於對底本的尊重,本書在校改時均將底本原文字用括號標出,讀者在閱讀或利用本書時,也可知底本原貌。

    在注釋方面,此書為絕大多數作品作了系年,力求做到知人論世。除了註明音讀、解釋詞義、說明修辭、引證典故、疏通文意、闡明思想之外,本書還儘可能考證人名、地名、本是,推求出與作品相關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力求為讀者了解北宋禪林和士林的基本狀況提供助益。《石門文字禪》中有大量涉及佛教禪宗的作品,因而注釋時筆者力求介紹各種佛教知識和禪門習語,引證並解讀相應的佛教文獻,以使讀者能初步讀懂。總之,筆者期待《石門文字禪校注》的問世,能給研究宋代文學、史學、佛教禪宗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學者提供助益。

    (作者:周裕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石門文字禪校注」負責人、四川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石門文字禪校注》的學術意義
    惠洪的詩文集《石門文字禪》正是他整個撰述理念以及寫作內容的集中代表,不僅體現了佛教內部禪教合一的傾向,而且也顯示出僧人借鑑士大夫文學傳統而交融儒釋的自覺努力,同時還提供了一個掙扎於出家忘情與世俗多情之間的詩文僧的絕佳樣板。  《石門文字禪》共收古近體詩(含偈頌和詞)一千六百五十八首,各體文五百三十五篇。
  • 包羅萬象的藝術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那時,「立交橋」的比喻,尚未強調對中外學術不同語境的跨越。譬如,我對剛問世的第一部綜述世界藝術收藏史專著——約瑟夫·阿斯羅普(Joseph Aslop)的《稀有的藝術傳統》(The Rare Art Tradition)無從知曉,就像該書的中國部分對沈括的成就完全陌生一樣。
  • 《全漢賦校注》的學術啟示
    由費振剛、仇仲謙、劉南平校注的《全漢賦校注》(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引起了我們對人文學科學術研究的科學價值及人文價值的思考。  「賦」與詩、詞、曲、文一樣,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文體之一種,可是,向稱「讀漢賦如讀天書」的障礙,使人們對其倍感生疏。然而,漢賦所蘊藏的中國文化資源又相當重要。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科學利用清輯《全唐文》-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書話】    編者按    清輯《全唐文》規模宏大,資料豐富,但不注錄文出處,不列校勘記。對於像《全唐文》這樣的構成複雜的大書,籠統謂其孰優孰劣是沒有意義的,必須根據其內部各文的輯錄、校勘、版本來作綜合考量。《清編全唐文研究》做到了這一點,有很多人無我有的東西,所以可貴。從作者的研究看,《全唐文》的價值確實不能孤立看待,不能就書論書,而應從編纂過程去判斷,看其輯佚是否全備、真實、科學,是否以最善之本為底本,校以他本及他書,博採眾長,錄文是否忠於原文,小傳是否準確可靠。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稿酬由刊載作品的相應紙媒支付,光明網不再支付任何費用。  2、光明網網頁所呈現的任何資料(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版面設計及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的版權均屬光明網和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光明網及相關權利人書面許可,任何人不得引用、複製、轉載、摘編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光明網的上述內容。
  • 「2020企業校招光明大直播」第八場走進蘇州工業園區
    6月12日,由光明日報社主辦
  • 劉學鍇:下笨功夫,做真學問-光明日報-光明網
    著有《李商隱詩歌集解》《李商隱文編年校注》《李商隱傳論》《李商隱詩歌接受史》《溫庭筠全集校注》《溫庭筠傳論》《唐詩選注評鑑》等。另發表專題論文多篇,較有代表性者,收入《唐音淺嘗集》一書。2016年獲安徽師範大學教師終身成就獎。    洋洋三百萬字的《唐詩選注評鑑》,是劉學鍇先生75歲時開始撰寫的。他不顧年高筆顫,歷時四載,一筆一畫在稿紙上寫成此書。
  • 出土文獻研究的海外鏡鑑-光明日報-光明網
    今擬從本書的學術價值、如何利用此書及所存在的問題等三方面入手,拾掇筆記成文,以就教於學界。一、他山之石    不論是王國維「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之言,還是陳寅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之語,無不揭示出新材料對於研究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治學之士得預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語境下,張柏然教授明確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在當時的國內翻譯界,這一主張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洋溢著卓越的思想前瞻性——    作為一個現代大國,中國是不是要在翻譯理論建設上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翻譯學學術話語體系,這是翻譯界的一大時代課題,值得我們深而思之的。
  • 戰時中國大學的風採與氣象-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段話,若將地點及校名抽離,代入自己所在的區域與大學,可作為無數抗戰期間內遷的中國大學師生的共同心聲來解讀。至於後世讀者,面對如此跌宕且輝煌的「往事」,很難不肅然起敬。而1941年10月25日延安《解放日報》第3版刊有《抗戰後專科以上學校集中區域》,此文原為表格,分作「區域」「學校」「學生數」三欄,提及不少前兩種書刊遺落的大學。綜合起來,1941年仍在招生的中國大學,除了三個文本共同涉及的28校,加上《教育雜誌》介紹的8所、《戰時全國各大學鳥瞰》談論的19所,以及《解放日報》提及的29所,共84所。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石渠校書,劉向達乎天命;金馬論難,劉歆精於文衡;秘閣著錄,子玄通乎史辨;陋巷苦吟,後山成其三宗⑺。道德文章,與時俱化,此數子者,孰謂無樹?孰謂無成?        武則建乎勳業,文則顯於功名;女子貞烈以溫婉,男兒豪俠而熱情;山川毓秀,鍾乎生民,徐人大任,豈非天統?        要之,則徐土沃壤,宜植嘉禾;豐沛源泉,適醞瓊漿;唯聖賢者饗之矣。
  • 光明日報語言文字版:歷代訓詁學簡介
    魏晉隋唐:訓詁的深入擴展期  三國代表性的注家有王肅、韋昭等。韋昭注有《國語》21卷。南北朝時期注家注本有:王弼、韓康伯《易注》,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何晏《論語集解》,裴駰《史記集解》,皇侃《論語義疏》,裴松之《三國志注》,王弼《老子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酈道元《水經注》等。
  • 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筆者試結合實例談談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馬克思文本研究的現實關懷     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前身是「經典著作研究」。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1956年出版以後,中國的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擺脫了革命年代單純的宣傳功能,學術研究功能日益凸顯。1956年至1966年,我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穩步推進。
  • 中央黨校侯才教授德文學術專著《竹簡〈老子〉文本校注》英文版出版
    讓中國優秀傳統哲學走向世界 中央黨校侯才教授德文學術專著《竹簡〈老子〉文本校注》英文版出版 2017年12月26日 15: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孫要良 字號
  • 與共和國同行 在新時代閃耀 ——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
    在每一座社址,都留下了一段呼喚光明、傳遞光明的厚重記憶。從成立之初起,《光明日報》便為助推學術討論、報導知界動態、宣傳知識分子先進典型而不吝版面,新中國思想文化園地中群星爭輝、百家爭鳴的熱鬧景象,在這張報紙上得到了最鮮明集中的體現。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光明日報網上報史館
    3月5日 《學術》專刊創刊。該刊一年後停辦。   3月21日 刊登郭沫若的《讀了<論殷周殉人之史實>》,對郭寶鈞文章提出商榷。此後,展開了熱烈的學術爭鳴。   4月2日 光明日報工會成立。首屆執行委員會選出郎文祥、孫承受、馮燁、曾巴波、趙西、楊蔭春等11名委員,郎文祥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