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一池塘,發現池邊柳枝已泛嫩黃。我不由一震——時值大寒季節,正是四九天氣,柳樹這麼早就來報春了!
看到柳色,我油然想到春天的美景,繼而想到詩人借柳色描寫春天的詩句。
在借柳色寫春色的詩中,不乏描寫春景之美的詩。由於詩人的經歷、閱歷不同,視角不同,同為借柳寫春,但他們所吟出的詩句卻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給人以清新的感覺:「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輕塵被朝雨浥去,客舍青青,柳色新翠,從詩中,人們分明能夠嗅到春天的氣息。
而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則是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詩人對柳樹的無限情愛和對美好春天的熱情謳歌,讓人在欣賞柳色之美的同時,領略到春景之美。說到借柳色描寫春意的詩,不能不提到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其場面之宏大(六億神州)、其詩思之飛揚(紅雨隨心、青山著意),足可以與其《沁園春·雪》媲美,讀後令人不僅領略到了春回大地之美,更能催人生出一股意氣風發、昂揚向上的活力!
春天,是萬物竟發、生機勃勃的季節,人們對春季有一種超然的喜愛。以故,借柳色襯託人們對春季欣喜的詩句也比比皆是:清代高鼎的《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作者在詩中用一個「拂」字,一個「醉」字,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之後,又自然然而然地引出兒童們放學歸來放風箏的情景,既刻畫出了孩子們的天真爛漫,也映襯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宋代楊萬裡的《桑茶坑道中》:「晴時風日雨時幹,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更是把在柳蔭下憨睡的牧童刻畫得活靈活現,柳蔭,成就了牧童甜美的夢。唐代唐彥謙《憶孟浩然》:「郊外凌兢西復東,雪晴驢背興無窮。句搜明月梨花內,趣入春風柳絮中。」一句「興無窮」,一句「趣入柳絮中」,使一個春興盎然的詩人躍然紙上。
當然,柳色給人帶來的也不儘是春光明媚、春趣盎然的場景,其中也不乏因柳色引起人們思鄉、離愁心緒的詩句。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就突顯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的意思,折柳是一種習俗。《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內容多寫離別之情。夜間聞笛,聯想到折楊柳的場景,繼而激起思鄉之情。
當我們客遊他鄉之時,讀到此詩,能不油然生出思鄉之情嗎?睹物生情,因柳色引起強烈的思鄉之情的詩句,在古代,由於社會的動蕩不安及官場的派系之爭,文人騷客命運多舛,所以,他們對相互之間的情誼,看得是很重的,每當離別之時,他們難免長籲短嘆,依依不捨。白居易的《青門柳》一詩,就真是地描繪出了文人騷客的離愁場面——「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柳色的內涵是如此地豐富,也就難怪人們那麼喜歡柳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