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三丘、丘林溪谷、四季花谷,不少網友留言對麥田新規劃表示好奇,並希望保留麥田。
今日,記者從區園林綠化局了解到,北京通州這片網紅麥田將被打造成」梨園文化休閒公園「,按照目前公園規劃,部分麥田將被保留,市民仍可感受風吹麥浪的美景,同時,公園將以城市森林作為公園的城市界面形象,一池三丘、丘林溪谷等景觀的打造也將讓市民在森林花谷中隱去城市喧囂,用另一種全新的方式親近自然。
帶您一探究竟
↓↓
梨園文化休閒公園建設工程位置
梨園文化休閒公園,位於副中心西南角,隸屬梨園鎮大稿村,公園共4個地塊,四周為規劃道路,依據副中心控規,梨園文化休閒公園4個地塊整體考慮,本次設計範圍為南側三個地塊,建設規模為 102847平方米(154.27畝),最北側地塊將作為二期實施範圍。
梨園文化休閒公園是以複合功能的家園中心為核心的綠地空間,周邊為居住用地,教育、康養等公共服務。建成後,公園預計的服務人群約為4.77萬人,公園遊人容量約為2500-5000人,公園地面停車位配建數量在75個以內。
梨園文化休閒公園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總平面圖
梨園文化休閒公園功能分區圖
公園整體為森林的外貌,場地集中在中央谷地空間,且各地塊對應連續。中心場地正對東側家園中心形成核心區;北側地塊設置運動區;西側地塊設置兒童活動區,主要服務於周邊百姓,滿足各年齡群體的日常遊園活動。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梨園文化休閒公園將以城市森林作為公園的城市界面形象,以未來公園內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作為設計出發點,內部通過微地形營造圍合,迴避城市喧囂,給居民提供遊憩空間。
一池三丘 一軸多點
據介紹,梨園文化休閒公園的建設將依據傳統造園理法,打造「一池三丘 一軸多點」的空間結構,將中式城市山水理念表達在整體項目中,使得被市政路分割的地塊具備更強整體性。
「一池三丘 一軸多點」空間結構圖
「一池」被作為一個中心聚合的下沉空間,對應傳統的理水意境,點綴小型泉景以節約城市水資源,與家園中心一街之隔,未來實現地上地下立體聯通,作為綠色的城市客廳。
「三丘」為森林緩丘地形,構建出公園自然優美的外表地形骨架,未來為三組覆土建築的外形,將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與生態性相結合。
「一軸」是公園的核心活動交流空間,隱藏在森林緩丘之中,形成開展公園活動、串聯各色活動空間的四季花谷體驗帶。
「多點」對應公園中多樣性的活動空間。
丘林溪谷
從設計方案中記者了解到,梨園文化休閒公園全園將營造起伏緩丘地形,在內部中心的谷地空間形成以梨花為代表花木的四季花谷,沿城市道路界面以城市森林景觀為主體,形成城市外圍向公園內部 自然森林的過渡,利用下凹式綠地,集雨設施形成旱溪景觀,最終形成林溪相映、四季花谷的景觀印象。
在城市界面創造起伏的微地,形成三個緩丘地形, 結合種植、草坡,創造森林屏障,覆以城市森林外貌。
梨花主題 四季花谷
梨園文化休閒公園將梨花作為主題花木之一,與梨園鎮各城市公園的植物主題相呼應。
公園形象定位為「春花秋葉」,以城市森林為城市界面,同時以梨花為春花主題,春季景觀中有特別點綴了杜梨與彩葉豆梨等特色品種,優美的森林配合起伏的地形,在臨街的界面上留出視線距離,形成景深和視線通道,可在緩坡地形上留下陽光;森林中點綴的各色梨花品種,使得公園在春秋兩季呈現出不同的美麗。
公園內部也適量點綴梨花,並以四季花谷為特色,梨花文化在公園內外呼應。在谷地林緣配置特色花灌,自北向南依此為「桃花梅香谷」、「海棠丁香谷」、「玉蘭紫薇谷」。谷內三季有花,配合全年三季的公園活動組織形成公園特色
公園所有場地向中心區集中,外部微地形塑造形成森林包圍的峽谷式空間。特點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兩 側起伏的地形,迴避掉城市的形象、噪音與喧囂,使遊客回歸自然森林的寧靜。
無邊界營造 設慢行綠道
無邊界設計將公園綠化融入城市空間,避免城市與公園剝離,使街區與公園成為有機的整體。公園主入口在東側中部,未來還可與家園中心形成地下連接,直接進入下沉設計的花谷,其餘三個主要入口分別位於北(居住區)、南(地鐵)、西(綠道)。
公園在內部設置完整的步行綠 道環線,總長2000m,每個地塊形成獨立慢性環路,共三個小環,每個長度500m。同時在地塊東西兩側預留標識 與市級綠道銜接。
作為通州人的「溫柔鄉」,網紅麥田收納了無數通州人的往日時光,從風吹麥浪到喜悅豐收,那一抹金黃,給通州人帶來了很多溫暖美好的記憶。隨著未來梨園文化休閒公園的施工建設,網紅麥田定將迎來新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