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光鮮之下的真相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2021-01-10 36kr

作者 | Juni

編輯 | 小馬

文章首發騰訊科技,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矽谷光鮮之下血淋淋的真相

2019年9月19日,一名程式設計師從臉書(Facebook)位於門洛帕克(Menlo Park)總部的辦公樓樓頂跳下,像一顆流星一般結束了自己38歲的年輕生命。

當天下午,關於該名程式設計師的詳細身份信息在網上不脛而走。我們無心去再次揭開他家人、朋友的傷疤,因此並不準備詳細介紹關於他的個人信息。為了方便行文,我們稱死者為A。

在翻閱A短暫的生命經歷時,我們看的是一個勤勉的奮鬥人生。我們好奇,是什麼樣的壓力,讓這位頂著國內外名校的光環,有著世界名企工作經歷加持的程式設計師絕望地站在辦公樓樓頂,一躍而下?A的經歷就像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畢業於國內某頂尖名校後,他去往了世界五百強公司工作。然後遠渡重洋,去了國外另一頂尖名校讀研,於去年入職矽谷最大的科技巨頭公司之一——Facebook臉書公司。

A的同事說,A生前極為努力,但卻並不得到管理層的賞識,被要求加入PIP中,很有可能會失去工作。作為尚未拿到美國綠卡的移民,失去工作代表著籤證的失效,關乎他和他的家庭的去留問題。而這,很有可能是壓倒A的最後一根稻草。

A不是第一個選擇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的程式設計師。2017年,優步(Uber)公司的一名電腦工程師自殺,留下了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在自殺前的種種舉動,都透露出他從公司的糟糕管理、高壓工作環境和不融洽的團隊關係中受到的壓力無法得到疏解,因此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來結束生命。

近年來,關於矽谷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與不友善的公司文化的報導也頻現報端,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不禁要問: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達摩克裡斯之劍:PIP和H1b籤證的雙重壓力

達摩克利斯之劍

就像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你永遠不知道何時會劍會落下。

雖然這名Facebook工程師尚未正式接到離職通知,但得知很有可能會被加入PIP之後,他變得極為沮喪,因為這預示著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高懸於頂。

PIP,即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中文為績效提升計劃),是指進入PIP組的僱員在一段時間內提高表現,如果不能達到標準,就會被炒掉。雖然話留有餘地,但最後達標的標準往往是難於上青天,因此進入PIP組,也就是被解僱的前兆。而PIP的可怕之處不僅於此。PIP有點像是凌遲——公司想要幫你,但你爛泥扶不上牆——是一種近乎侮辱的處理方式。

據知名Youtuber Tech Lead所說,A生前在臉書公司供職於廣告技術部門——一個細微錯誤就可以導致百萬級損失的部門。所有的成員都處於高壓狀態下。

A曾經向上級領導以及人力資源部門求助,想要調往其它的部門工作。但A的經理阻止了他的調離,並打破了他對A的承諾。面對著工作的重重壓力,加上要被要求加入PIP的可能性,A緊繃的神經終於斷裂,邁上了四樓的天台。

在外人看來,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失業,重新找一份工作即可,為什麼A會選擇這條絕路。事實上,讓A選擇這條路的原因還有一個——H1b籤證。

可能缺乏在美工作經歷的人是無法理解H1b的意義——一張代表著你在美合法工作的薄紙。

在美國,如果你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你將有三年的校外工作許可(OPT)期,你需要在這三年的時間裡,找到一家願意僱傭你並贊助你籤證的公司。然後,你將會和同年所有的申請H1b籤證的人一起以抽籤的形式獲取65000張H1b籤證。如果你幸運的話,你將獲得H1b籤證,讓你最長能在美國工作六年的時間。

但遺憾的是,這張薄薄的紙,一方面是你留美的平安符,另一方面也是一張現代版的「奴隸契約」。根據規定,H1B身份持有人可以呆在美國的唯一原因是其工作身份。一旦H1B身份持有人失去工作,按規定,其必須在第二天離開美國。雖然有一定天數的緩衝期,但在緩衝期之內找到新工作也絕非易事。

根據資料,我們了解到A已經在美國度過八年時間,除去讀書兩年,意味著他已經在美工作了六年。也許其中包含了一年或幾年的OPT期,但我們還是能夠發現,留給他獲得綠卡的時間不多了。

不僅如此,根據Computerworld的一份報告,在2013年,H1b移民只需要僱主付每年52,229美元即可僱傭,而當地相同職位的年平均工資為93,000美元。只因為你需要這張籤證,即使做的是一樣的工作,你每年也比他人少賺40,771美元。

可想而知,H1b薪資低這個現象在全美範圍內的華人群體中,有多普遍。而這個現象不僅僅局限在矽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社會裡,地主依靠掌握土地這樣的生產資源來限制與壓榨農奴,從而使他們依附地主。而在矽谷,公司利用如H1b籤證的政策資源來限制碼農就業自由,從而使他們依附公司,無法逃離。

「美國夢」、矽谷996背後隱藏的危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的研究調查,四分之一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有某種精神健康問題,比如抑鬱症、躁狂症等等。但四分之一這個數字,根本沒法概括矽谷的情況。大多數矽谷的「成功人士」,即便有這種精神健康或者心理問題,也不會和人談起,只是在眾所周知的巨大陰影中,選擇沉默。

2016年,常駐矽谷的精神病學家Michael Freeman進行了一項針對於探究精神病與企業家精神之間的關係的學習。經過他數年的研究,他發現企業家身上的多種人格——例如創造力、性格外向、開放、愛冒險等等,恰好與ADHU(多動症)患者、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抑鬱症患者、藥物濫用患者身上的特徵有共通之處。Freeman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近乎一般的創始人/CEO,在人生的某一段時期,經歷過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問題。

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矽谷追求成功的文化,把這些問題埋在了不為人知的地方。矽谷的CEO、成功的創始人,在矽谷生態圈裡被侍奉為神人、天才 ——VC追逐他們,戰投追逐他們,Rosewood 酒店的美女追逐他們,工程師追逐他們,就連還沒畢業的高中生都追逐他們。作為這麼多人的偶像,就和所有的偶像一樣,大眾不允許你不完美,不允許你有精神疾病。

光鮮之下,是強挺著的靈魂。但誰又沒有脆弱的時刻?

Elon Musk 在幾年前的採訪中,差點哭了

說到高中生,生活在矽谷的人都知道,這裡是孩子們想擠進來的天堂,同時也是無數人想逃離的地獄。帕羅奧拓Palo Alto,這一孕育著史丹福大學的地方,也孕育著全美最優秀的一些高中。同時,這裡高中的自殺率,也是其他地方的4倍!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書的作者溫妮斯蒂·馬丁通過自身的經歷,為我們揭露了富人區充滿「男性凝視、女性焦慮」生活,這種生活是「人有我也要有」的普遍焦慮。而在矽谷,身邊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也四處蔓延。

你哪裡畢業的?你在哪個科技巨頭工作?一年的年薪是多少?算上股票給你的package是多少?你的頭銜是什麼?你在哪裡買的房?你妻子做什麼工作的?這還只是灑灑水。終極問題便是類似「你孩子上的哪家學校?」,這種壓力傳入未成年的圈子裡,也無形中透露出經濟實力與社會階層的問題,困擾著每一個住在矽谷的人。

緊得不光是手頭,還有時間。當國內大佬們與碼農們因為「996制度」而辯論時,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矽谷的工作者卻在慶祝自己被剝削」。長時間的超負荷工作讓卻不是為了有更多的產出,而是為了「表現積極性和團隊精神。」

管理層不會告訴你要每天工作10至14個小時,但同時矽谷的晉升制度,又和你對團隊的contribution、你所創造的價值和影響力緊密掛鈎。當團隊中有人超負荷工作的時候,如果你在OKR以外沒有做更多,有可能會因缺乏「主動性或熱情contribution不夠、影響力不夠而推延晉升過程。

實在做不下去了,向人事部門求援,得到的回覆可能是找心理醫生聊聊。與心理醫生聊完之後,得出的結論又可能是「不適合在本企業繼續工作」這樣的回覆。這次的事件,在某些科技公司高層眼中也不過只是一場臨時危機公關——「我們非常悲痛,但這不是我們的錯。我們關心員工,並告知了需要幫助請去找心理醫生諮詢。」——但該做的份內工作卻不能少,要不然進PIP,這是沒有任何討論餘地的。

為了在矽谷體面的生活,為了留在美國,為了夢想的工作,程式設計師們正在這種內卷中輪迴。在這種近乎無解的情況下,程式設計師們在夾縫中求生存。

「美國夢」是很美好,但只有在睡覺時才會實現。

不成功毋寧死的極端文化

除此以外,矽谷還流行著一種「不奮鬥,不成功,毋寧死」的文化。而這種價值觀也讓我們看到了潛在的危機。從開始的「先做再道歉」(Act first, apologize later)到「在你可以之前,要一直假裝你就是可以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知道是錯誤的「故意為之」與「不懂裝懂」,但在創業公司與創投公司雲集的矽谷卻被奉為圭臬。這不禁讓我們好奇,為什麼矽谷會產生這樣的文化?

美國人類學家何柔宛(Karen Ho)曾寫過一本名為《清算——華爾街的日常生活》(Liquidated: An Ethnography of Wall Street)書。在書中,她將華爾街「裁員即日常」的文化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市場的不穩定性導致了工作的不安全性,結果表現為員工的不穩定性。

而在矽谷,創業企業與創投公司所面臨的市場更加不穩定,他們的工作也更不安全,因此,員工們穩定性會更差。他們可以通過樹立如邪教一般的企業文化,將企業創始人或者CEO神化來穩定軍心;可以通過過度壓榨員工,讓他們沒有力氣折騰,像齒輪一樣機械地工作,直到僱員的可利用價值像菸頭一樣熄滅;還可以利用政策來綁住外來移民,讓他們「長」在公司裡;但最重要的手段則是利用人性中的貪婪——對金錢的渴望,對名望的嚮往,以及對成功的定義。

如果說A的問題是H1b的牽絆,那麼有著國內頂級大學本科文憑,加拿大頂級大學博士的W之死就讓我們看到了矽谷殘酷的另一面了。W於08年進入了某IT大廠,成為基帶集成部門工程師。7年之後,第一次被裁。2017年,W重回該公司,10個月之後,再次被辭退,W從總部辦公樓六樓跳下。W有美國身份,經濟富足,但卻無法挺過這一關,這是為什麼呢?說到底,還是和矽谷推崇的文化息息相關。他們不是無法接受離開美國,無法接受被裁員,而是無法接受自己是被裁的那一個。他們曾有過光輝的過去,所以拒絕現在的烏雲籠罩。

9月26日,矽谷華人不滿臉書對於A去世採取的消極態度與應對措施,而組織了抗議活動。要求進行全面調查,給出真相,反對職場霸凌。

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到底會將我們領向何方?

就像曾在多家科技公司就職過的Tech Lead在他對該事件的評論所言:沒有一家公司值得你為它而死,也沒有一家公司是你的家庭。

矽谷必須殺死這惡性循環的隱性文化,殺死每個人心中被放大的「我」。

畢竟在一切結束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並不是被做完或沒做完的PPT 和spreadsheets,寫完或沒寫完的代碼定義的。

參考文章:

Facebook中國程式設計師之死:年僅38歲跳樓輕生,浙大EE畢業生,去年剛入職–慄子 魚羊 發自 凹非寺- https://zhuanlan.zhihu.com/p/83886539

Facebook confirms employee death was suicide after protest outside its headquarters- Salvador Rodriguez - https://www.cnbc.com/2019/09/27/facebook-employee-death-was-suicide.html

An Uber engineer killed himself. His widow says the workplace is to blame.- Marco della Cava -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tech/news/2017/04/27/is-uber-culture-to-blame-for-an-employees-suicide/100938330/

The Gospel of Hard Work, According to Silicon Valley –Nitasha Tiku - https://www.wired.com/2017/06/silicon-valley-still-doesnt-care-work-life-balance/

What Silicon Valley gets wrong (and right) about culture –Jay Rao - https://qz.com/work/1260607/what-silicon-valley-gets-wrong-and-right-about-culture/

In Silicon Valley, Working 9 to 5 Is for Losers - Dan Lyons - https://www.nytimes.com/2017/08/31/opinion/sunday/silicon-valley-work-life-balance-.html

Why Silicon Valley's Work Culture Is Killing Us –My Say - https://www.forbes.com/sites/groupthink/2013/08/25/why-silicon-valleys-work-culture-is-killing-us/#3c576c614db6

What it’s really like for millennials working in Silicon Valley - Jon Simmons - https://www.monster.com/career-advice/article/what-it-is-really-like-for-a-millennial-working-in-silicon-valley

U.S. law allows low H-1B wages; just look at Apple - Patrick Thibodeau and Sharon Machlis - https://www.computerworld.com/article/3195957/us-law-allows-low-h-1b-wages-just-look-at-apple.html

臉書員工自殺事件 –TechLead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EQriZEfoI&t=463s

講故事遊戲、工作狂倫理與性別壁壘:「壞血」為何必然流入矽谷?- 傅適野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137831.html

矽谷的隱秘創業文化:騙子和英雄往往只是一念之差-馬斯卡彭-http://www.sohu.com/a/322567163_313745

矽谷有沒有「996」- 騰訊科技-https://new.qq.com/omn/20190414/20190414A0CBCN.html

亞馬遜一員工跳樓欲自殺:因調換部門被拒絕-新浪科技-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6-11-30/doc-ifxyawmp0615554.shtml

Why is Silicon Valley So Damn Sad (And Suicidal)? https://medium.com/@MattCharnock/why-is-sillicon-valley-so-damn-sad-and-suicidal-f5772c84b92c

相關焦點

  • 推動培育上市企業 餘杭放大招」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杭州日報」,原標題《推動培育上市企業 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放大招」》,作者 胡琦暘 王麗娟,36氪經授權轉載。隨後,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服務中心負責人為企業解讀最新政策。 「我們圍繞專題動員、專庫培育、專班推進、專業指導、專項支持全面開展上市培育工作。」餘杭開發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開發區專門組建了上市工作服務專班,制定企業上市協同服務工作方案,採取「一事一議」等直達式、定製式辦法,協調解決企業股改、輔導、掛牌、上市各階段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 2018年度商業好書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盒飯財經」(ID:daxiongfan),作者:今今樂道讀書會研究院&盒飯財經研究院;36氪經授權轉載。 今年大環境急劇變化,即便是龐大的公司,也能感受到凜冬的肅殺。泡沫破裂、架構調整、To C轉向To B,商業環境變化的種種跡象時刻提醒著,危險就在身邊,而機遇就隱藏其中。
  • 用智慧打造智能能源生態圈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遼氪小結 目前,在「新基建」的浪潮中,數字經濟必將被進一步激活,為製造業的發展注入鮮活動力。以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打造一個集"智能晶片設計、模組生產、大數據整合分析"為一體的能源網際網路產業生態圈。 36氪遼寧——讓遼寧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遼寧。 36氪遼寧專注於發掘優秀遼寧企業,深度挖掘創投底層邏輯,搭建產業對接通道,連結創業者與投資人資本生態平臺。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遼寧的報導,請將你的需求和BP發送至指定郵箱:liaoning@36kr.com。我們會及時回復。
  • 鵝組的十年奇幻漂流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鹿鳴財經」(ID:luminglab),作者:陳妍如 周有輝,36氪經授權發布。 豆瓣鵝組就像一個酒館,上演了一出網際網路角落邊上的群像戲——消息靈通的八卦人士,靜靜聆聽的沉默者,大發厥詞的鼓動者,站在桌子上講著瘋話的演說家,隨時準備砸桌子的酒鬼,在一旁品鑑好戲的老主顧,站在門外的信使,看著酒館監控的安保。
  • 量子傳感合作研究的杭州樣本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之江實驗室」,作者 ,原標題《之江實驗室在量子傳感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36氪經授權轉載。 如果你的項目足夠優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報導,參加36氪浙江的「未來獨角獸活動」,請將你的需求和BP發至36氪浙江項目徵集郵箱:zhejiang@36kr.com,我們會及時回復。  36氪浙江——讓浙江創業者先看到未來!
  • 大企業開放式創新的技術策略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Abeam & Kr8 看不夠 如需獲取29頁完整版報告,請關注「36氪創新諮詢」公眾號,掃描下方二維碼,或微信搜索「36氪創新諮詢」(ID: Kr8-36Kr-Innovation),在後臺回復「技術創新」。
  • 36氪深度 | 這個程式設計師,9歲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美國矽谷的興盛,往往使得人們以為,在美國早已實現了編程的普及。但事實卻並非如此,根據 Code.org 的調查,美國有十分之九的學校沒有開設計算機科學課程,計算機教師的匱乏是最重要的原因。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他們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章,詳細描述了自己對編程教育的認知和規劃,一開始預期是能夠邀請一百個孩子來學習。結果這篇文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稿轉發,最後有一萬多人閱讀,「好幾百個人來報名學員。」 為了讓小孩學編程,編程貓的創始團隊想了種種方法。從創業的第一天開始。他們稱自己為「貓老祖」。在設定中,所有的老師都是貓,貓老祖是其中的領袖。
  • 矽谷全面「封城」,YC取消線下路演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矽兔賽跑」(ID:sv_race),36氪經授權發布。 這樣的謹慎,一度還被人調侃為: 」因為矽谷更懂得netword effects and exponential growth(網絡效應和指數增長)。「
  • 任天堂的「無限遊戲」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he Great Filter」(ID:TheGreatFilter),作者:Zoe*π,36氪經授權發布。 世界上至少有兩種遊戲。一種可稱為有限遊戲,另一種稱為無限遊戲. 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為目的。 ——James P.
  • 氪記2018 | 教育,黃金賽道巨變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很多投資人開始休假了」,一位教育行業的資深FA告訴36氪,「即使在教育領域也沒有項目可投,沒有項目敢投。之前動輒天使、Pre-A就幾千萬的融資,下半年除了頭部公司之外,公開宣布出來的項目金額,大多回到了數百萬到千萬區間內。」
  • 陸家嘴「黑洞」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證券市場紅周刊(ID:hkcj2016),36氪經授權發布。 作為上海浦東最有影響的國企,陸家嘴自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於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開發建設,曾有過輝煌的歷史。然而陸家嘴在近兩年展開的資本運作中,涉嫌關聯交易、信披違規、財務造假、國有資產流失等開始引起市場關注。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 大娛樂家,36氪經授權發布。 從Spotify最新一季的財報來看,其訂閱用戶數量與各項收入也依然在保持高增長,但由於音樂流媒體平臺難以降低的版權成本問題(之前在關於騰訊音樂的文章已經有過詳細分析),Spotify事實上依然亟待解決如何盈利的問題。而由於市場環境不同,無法像騰訊音樂般靠直播業務掙錢,因此Spotify在音樂之外幾乎是傾盡全力押注了同樣是在快速增長的播客市場。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在加,36氪經授權發布。 開始懂概率的3個層級 1 懂得概率的人,才是真正聰明的人。 太簡單了,1/6✖️1/6=1/36。 但是,為什麼要這麼計算呢? 我知道你懂「兩個獨立事件A和B同時發生的概率等於A發生的概率和B發生的概率的乘積」,可我們說好了不用公式的呀。 所以,讓我們繼續用平行宇宙的可視化計算法。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麥可·李特克在矽谷從事商業、科技報導已經超遠25年,見多識廣,矽谷的什麼場面沒有見過,早已告別了大驚小怪、小題大作的年齡。但這一回,他在報導中還是結結實實地表揚了自己一番。李特克寫道:「這次反轉出現在美聯社發表相關報導一個月之後。那篇報導表達了對於 Facebook可能濫用 ( abusing)自身的權力阻礙競爭,扼殺(窒息)理念的關切。」
  • 創業、藝術家和量子物理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黑糖可可」(ID:CoolCocooo),作者 曾小蘇,前36氪矽谷第一人,現在是在紐約做製片人的金融工作者。堅信人類對抗AI最有力武器是呼喚感性的回歸和審美的進化。 先說說在矽谷呆了4年,我被那兒的地氣帶著順道研究了20年科技創業斷代史。很多人的創業,最早都是始於創始人一行「像詩或者風一樣的代碼」。
  • 字節跳向全球,張一鳴的7個第一次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芒daybreak」(ID:new-daybreak),作者:翟文婷,36氪經授權發布。 與王興不同,他沒有海外的工作生活經歷,對矽谷的真實感知也相對較晚。 2014年9月,張一鳴跟隨極客公園的一個活動來到矽谷。同行的還有其他創業者,以及創立源碼資本沒多久的曹毅。曹毅在紅杉時負責投資了今日頭條,源碼也數輪積極跟投。 當時正值阿里巴巴集團在美上市,張一鳴近距離接觸到這家中國巨頭如何被矽谷密切關注,他還發現Facebook和Twitter的一些員工喜歡小米手機。
  • 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36氪經授權轉載。 上個月底,有媒體報導稱,光線傳媒突擊融資70億擬併購下遊院線資產,潛在交易對象為港股上市的星美控股影院業務。 這一傳聞隨後被雙方公告闢謠。但關於星美影院的出售卻不是空穴來風。 星美院線的擴張步伐兇猛。2017年底,星美旗下的影院就達到了365家,今年還會推動「一縣一院」的策略,年底影院總數要達到450家,目標直指行業老大萬達院線。
  • 預付費最後的瘋狂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燃財經」(ID:rancaijing),36氪經授權發布。 多名投資人對燃財經表示,在教育行業,預付費加劇了群體性暴雷事件的風險,但出於行業存在課程周期的屬性,短周期的預付費依然需要。而對於傳統健身房來說,按照財務口徑核算,可能只有5%的從業者能盈利,「跑路」的是絕大多數,這也在傳統健身行業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狀。如果嚴格執行新規,超過八成機構會立刻停業。因此,在執行過程中應該會有中間地帶。
  • 盲盒的本質不是割韭菜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與運氣競爭」(ID:ShinengResearch),作者立濤,36氪經授權發布。 作為一個不想追熱點的作者,原本不想討論這個已經被談爛的話題,但看到一堆影響力很大的自媒體都跳出來說盲盒是「割韭菜」,實在是忍不住想動筆寫點什麼。 確實,有人靠倒賣稀缺款盲盒賺了錢,確實,稀缺款盲盒有很高的溢價,但當定義一種商品是不是割韭菜的時候,還是得去看驅動市場增長的主流購買行為是什麼樣的。
  • 謎一樣的概率權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在加,36氪經授權發布。 A部分 A1 故事源自一場豔遇。 《醉漢的腳步》在寫到「貝葉斯推理」時,提到了一部有趣的電影: 一名律師,有著很棒的工作,迷人的妻子,幸福的家庭。他愛妻子和女兒,卻仍然覺得生活中似乎缺少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