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老師在近期寫作志願填報相關文章的時候,收到了很多家長或考生的留言提問,這才發現,確實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於志願填報的一些概念不那麼熟悉。而這種理解上的偏差往往會造成志願填報出現紕漏或遺憾。
有少數人分不清院校志願和專業志願,填報時,只知道選擇院校而不知道專業也是要認真選擇的。
比如說,安徽的招生政策中規定:
本科第一批和高職(專科)批院校的「平行志願」均包含A、B、C、D、E、F6所院校;本科第二批院校的「平行志願」包含A、B、C、D、E、F、G、H、I、J 10所院校。每所院校設6個專業志願及專業服從志願。
這兩段話,是需要認真理解的。
除新高考是「專業+院校」的填報模式外,其他的高考志願填報還都是「院校+專業」的模式。填報時,第一步都是選出與考生成績位次相當的院校,第二步是選出每所高校的專業。
注意:這兩步都要排序!學校要排先後,專業也要排先後!
在實際操作中,劍客老師發現一部分考生或者家長並不清楚什麼叫專業志願。他們以為只要把學校選出來,就萬事大吉了。對於志願學校的專業基本上缺乏了解,或者是隨便填滿,或者是根本填不滿,6個專業志願,有的只填1個,白白浪費了5個機會!
院校志願就是考生的分數(位次)可以選擇的N所高校,專業志願就是考生的分數在填報的志願院校裡可以選擇的N個專業。
劍客老師常常不能理解,像是我們安徽的規則明明是一本可以選6個學校,二本可以選10個學校,每個學校可以選6個專業,有的考生偏偏不選滿!學校只選喜歡的,專業只選熱門的,空出好多個機會不用,真是不知道咋想的?
來看安徽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實施意見》中的這一段話:
本科提前批……軍事、公費師範和免費醫學定向類實行平行志願,設置A、B、C、D、E、F六所院校平行志願及院校服從志願(免費醫學定向不設院校服從和專業服從志願),每所院校設6個專業志願及專業服從志願。
這裡出現了「院校服從志願」和「專業服從志願」這兩個概念。
解釋一下:
提前批次中考生填報的6所院校勾選了「院校服從」之後,可以調劑到其他院校進行錄取;勾選了「專業服從」之後,可以在提檔院校之內調劑到其他專業。
院校服從指的是院校之間的調劑;專業服從指的是某一院校之內各專業之間的調劑。
在普通批次裡一般不設置院校調劑,所以,考生填報提前批次時,一定要看清楚提前批招生政策有沒有提到哪些類型的學校存在院校調劑,自己考慮清楚要不要勾選。勾選的結果是,有可能會被調劑到在提前批招生而考生並沒有選報的院校裡去。
在「平行志願」正式投檔之前,省考試院會按既定投檔比例組織模擬投檔。高校會根據網上交互系統反饋的投檔情況,決定是否增加在某省份的招生計劃,並且與該省考試院商討確定,調整投檔比例和計劃,形成招生院校的投檔線,也就是投檔考生的名次。
按照模擬投檔後研究確定的提檔比例,不超過105%,省屬高校原則上100%提檔,考試院從高分到低分對考生排序,再逐個對考生志願從A院校到F(J)院校的順序進行檢索,被檢索的志願中,只要一出現了符合投檔條件的院校,即向該院校投檔。
也就是在院校的最低投檔線之上,且學校計劃還有缺額,就是符合投檔條件。
如果填報某一所學校的考生很多,最後一名進檔考生的位次要高於該校的最低投檔線,提前完成招生計劃;而如果填報的考生少於預期,最後一名進檔考生的位次等於該校的最低投檔線,但完不成招生計劃。
但不管是高於還是等於最低投檔線,這最後一名被提檔的考生的實際考分,就是該校這一批次的最低投檔分。
舉例來說,安徽大學預計在安徽理科的最低投檔線是20000名,計劃招生2700人,結果呢,報考安大的形勢一片大好,第2700名考生投檔的時候,他的排名是全省17000名,他的考分是610分,則安大的最低投檔分就是610分。
假如今年報考安大的考生少了呢?投檔到全省第20000名的時候,計劃才只完成了2500人,考生的考分是605分,則安大的最低投檔分就是605分。
前一種情況下,低於17000的考生都沒有機會再向安大投檔了,因為安大計劃已滿;後一種情況下,安大會發布徵集志願,繼續錄滿計劃人數。如果徵集志願仍然錄不滿,就會發布降分徵集志願,最大降分幅度是20分,逐分往下降,進行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