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淮安訊(楊春陽 楊豔 馮巖)從人力清掃,收集垃圾用兩輪人力平板車,到後來的人力三輪車、電動三輪車、掃地車、衝洗車……現代化的環衛機械設備的使用,為環衛工人節省了不少體力,也讓環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朱鏡仿是清江浦區環衛事業管理處清掃大隊的大隊長,在環衛條線工作了20年的他,見證了城市環衛「鳥槍換炮」,從人力到機械化的轉變,也見證了一個行業為城市的市容市貌所作出的努力。
他是環衛機械化變遷的見證人 機械化車輛取代人力,路見本色市容更靚麗 8月22日下午,在清江浦區環衛事業管理處,一排排環衛車輛整齊地停放在停車場內。「看,這是掃地車,這是高壓衝洗車,這是護欄清洗車……」朱鏡仿向記者一一介紹著。
環衛工人是勞苦功高的「城市美容師」。朱鏡仿說,20年前,城市環衛主要靠「人力」,靠著環衛工人一雙手、一把掃帚、一輛人力三輪車為城市「梳妝打扮」。如今,那些老工具逐漸淡出了「光榮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環衛機械設備。 「記得用掃帚清掃時,坑窪的路面總是掃不乾淨,道路灰濛濛的,不亮堂。」據朱鏡仿介紹,八年前,我市環衛條線加大機械化投入,清掃車、高壓衝洗車等設備成為環衛主要清潔工具,保證了道路環境的乾淨整潔。「現在,路面露出了本色,市容市貌更靚麗了,我感到特別自豪。」朱鏡仿笑著說。
此外,收集垃圾用的兩輪人力平板車也換成了人力三輪車、電動三輪車,這些都讓環衛工人的工作更省力了。
環衛機械化改變的不僅是城市保潔的作業方式,也保障了環衛工人的安全。「以前,經我處理的大大小小的環衛工人交通事故有幾百起。現在,環衛工人退出了機動車道路保潔,主要負責慢車道保潔,交通事故明顯減少。」朱鏡仿說。
市環衛管理處處長周民慶告訴記者,環衛機械化正在全市推廣。目前,市區共有環衛機械車輛114輛,其中,掃地車61臺,洗掃車19臺,衝洗、灑水車33臺,護欄清洗車1臺,市區機動車道清掃實現百分百機械化。
他是垃圾運輸方式更新的踐行者 設備更新換代,效率提高六倍更環保 環衛機械化在推廣,也在更新換代。8月23日下午,在清江浦區淮海南路垃圾中轉站,一波波環衛工人將一車車垃圾倒入垃圾箱內。隨著操作人員周波摁下按鈕,垃圾箱就自動完成了垃圾的處置和壓縮。
記者看到這個垃圾箱呈桶狀,直徑約2米、長約8米。「垃圾箱裝滿後,藍色的指示燈就會亮起。」周波告訴記者,隨後會有大型垃圾車來卸下同樣類型的空垃圾箱,再把裝滿的垃圾箱運走。整個過程都是機械化運作,和以前的運輸方式相比,垃圾不需要二次移動,垃圾中轉站更乾淨了,味道也變小了。
朱鏡仿介紹,此類垃圾運輸方式被稱為移動式壓縮垃圾運輸,於四年前在我市出現,屬第三代垃圾運輸方式。
「垃圾經中轉站到處理場,運輸方式經歷了兩次更新。」據朱鏡仿介紹,十幾年前採用的是第一代垃圾運輸方式,使用的是吊鬥式垃圾車。因為垃圾鬆散,一次運輸不到3噸,又因為未能做到密閉運輸,沿途易造成拋灑滴漏。2002年,在朱鏡仿和其他環衛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第二代垃圾運輸方式在全市推進,垃圾經壓縮後再運輸,一次可運輸6噸,提高了作業效率。四年前,清江浦區環衛事業管理處購買了移動壓縮垃圾運輸車,部分垃圾中轉站開啟了第三代垃圾運輸方式,一次可裝運12噸,同時實現了垃圾密閉運輸,杜絕了沿途的拋灑滴漏。
「使用第三代垃圾運輸方式,不僅減少了垃圾運輸次數,提高了垃圾中轉站的使用效率,還降低了油耗,減少了車輛磨損,更環保節能。」朱鏡仿欣喜地說道。 據朱鏡仿介紹,目前市區有133座垃圾中轉站,全部採用垃圾壓縮後再運輸,其中129座垃圾中轉站採用第二代垃圾運輸方式,4座中轉站採用第三代垃圾運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