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高溝鎮扁擔村,黨群服務中心門樓上「扁擔挑重擔」宣傳標語顯得格外鮮明。該村地處淮、連、宿三市交界處,素有「雞鳴聞三縣」之稱,曾被戲言「三不管」地帶,區位偏、地勢窪、交通差,一度成為落後村莊。
近年來,扁擔村「兩委」班子從產業、生態、文化、治理角度聯動發力,打好民主聚民、發展富民、文化興民、設施惠民、服務便民「組合拳」,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鄉村善治之路,2019年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千村萬寨展新顏」名單。
王昊 攝
選育過硬「挑夫」,善治有了「主心骨」
「扁擔」挑「重擔」,就必須有一個好的「挑夫」,村「兩委」班子必須做一個「肩膀硬」的「挑山夫」。
過去,扁擔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幹部更多應付上級黨政安排的事務性工作,謀劃發展沒信心、不齊心、未竭力,各方面工作都滯後。高溝鎮黨委從村「兩委」換屆開始,持續抓好村幹部「選、留、退」「換血」,選拔年輕有為、責任心強、經驗豐富的同志任村支部書記,選擇年輕黨員任指導員、副書記,換出具有「挑山夫」精神和能力的帶頭人。村「兩委」班子堅持「挑擔先強身」,從抓隊伍起步,把支部黨員大會、支委會、黨小組會規範起來,一起討論發展大事、群眾關心的家長裡短。
在村幹部、黨員中開展桌球、紅歌舞等比賽,開展優秀黨員評選,開展「黨內關愛+」活動,為過整生日老黨員送上蛋糕及黨的祝福等……通過政治建設、組織生活、深化交流,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和服務能力「滿格」。該村黨總支書記範從偉坦言,黨組織強了,村發展治理「整盤棋」都活了。村民普遍說:「現在的村幹部真正是幹事的、為民的,整個村發展有了主心骨,也越來越好」。
王昊 攝
編織結實「籮筐」,善治有了「強基礎」
「扁擔」挑「重擔」,基礎是有一個結實的「籮筐」,必須要打好經濟這個基礎。
面對資源匱乏、基礎薄弱、毫無頭緒的發展現狀,村「兩委」班子不畏難、走實步,首先藉助外界力量,梳理本村在外能人大戶,逐戶登門拜訪,上無錫、跑蘇州、到南京,用真情感動他們為村發展出主意、資金和項目。專門成立鄉賢工作室,形成常態聯絡機制,村裡近年來舉辦的各類活動都第一時間得到鄉賢響應,主動捐錢捐物爭奪活動冠名權,在外能人大戶回村開展瓜蔞種植、建設蠶桑養殖產業園及領辦合作社,目前兩個園區已投入800萬元,帶動210餘人就業,成為村民稱讚的「致富園」。
村「兩委」班子以此為「切口」、借勢發力,把辦公桌搬到農戶床頭,聽取村民建議,做村民工作,引導他們流轉土地、加入合作社,全面撬動高效農業發展,實現借「外力」到生「內力」。藉助靠近今世緣文旅區和自身綠水美景、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優勢,成功爭取把村旅遊產業納入今世緣工業旅遊總體規劃,爭取資金300萬元新建休閒旅遊觀光項目,發展遊客接待中心、生態停車場、景觀水車、沿河棧道等,開啟鄉村旅遊業發展。
王昊 攝
調整平衡「繩索」,善治有了「新活力」
聰明的挑夫在挑擔之前,總是先調整兩邊繩索長度,尋找一個平衡點,讓擔子挑起來更省勁。
扁擔村在鄉村治理中,緊扣治理的平衡點,緊抓群眾這個主體和對象,創新落實村民自治制度,讓治理更「省力」、更有實效。首先把群眾拉進村治理「圈子」,開設《扁擔因你而精彩》《扁擔這片天》黨群微信群,定期在群內通報村發展思路、「三務公開」等情況,使在外在家村民都能及時了解村裡情況,使村民「近」鄉情更「切」,極大提高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商討村裡存在的各類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一起訂立包括遵守村民自治章程、節約用水用電、孝老愛親、節儉辦事等13條內容的村規民約,建立紅白理事會,落實紅白事務登記指導機制,形成村民自我管理約束的思想共識和制度。
融媒體記者 祁安 葉列
融媒體編輯 宋瑩瑩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