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41題答題技巧 歷史大題必背萬能模板
高考歷史作為高考文綜考試的一個大科目,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科目。下文有途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高考歷史大題的答題技巧,供參考!
高考歷史41題答題技巧方法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準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範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係,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係。
4.內隱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①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
②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
③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
④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
⑤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鬥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
⑥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曆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係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係與民族關係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複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覆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儘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①這種鬥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
②這種鬥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
③如果是偶然,說明鬥爭的曲折複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鬥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背景的問題
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準和原則有:①生產力標準;②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③階級的觀點;④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準評價古人;⑤不要以偏概全;⑥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⑦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萬能歷史大題答題模板
1、現象、表現「現象」、「表現」俱指情況、史實而言,回答時要將其逐條羅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點來加以表述,注意條理性,切忌東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麼現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實。「南朝和南宋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經濟發展的情況。
2、體現、反映「體現」「反映」主要說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層的;不是現象,而是本質。
如,「下列19世紀中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中,體現了資本主義歷史潮流的有……」此題的含義可這樣理解:「資本主義歷史潮流」這個實質,通過「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史實來「體現」。
又如,「試從民族關係的角度分析此詩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民族關係既有「戰亂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間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後者是主流,這樣的答案,要轉幾道彎才能組織現來(不是直接能夠得現結論的),考生如不能領會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題者意圖的答案?
3、說明、表明「說明」,「表明」的含義也相似,就是說從什麼材料得出結合論,(這個意義多用「表明「),;此外,「說明」還含有分析、闡述之意(這個意義多用於問答題,如「概括說明這些局部戰爭為什麼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994年高考歷史第43題最後一問「(恩格斯)對原先的結論進行修正,說明了什麼?」就相當於說「表明了什麼?」也就是「可以得出什麼結論?」的意思。
4、評述、評價、評論
評述就是評論性敘述。評價就是評定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包括正與誤、得與失、優與劣、好與壞等),特指歷史事件的性質、作用、地位等。
評論則是對歷史人物、事件、觀點等進行分析、論證和評價。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評述偏重於敘述,評論(評價)偏重於結論。高考中的評論(評價)題,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關鍵是要準確而又深刻,精煉而又恰當。在問答題中常用「評述」作提示語。例如,評述羅斯福新政。如評價反法西斯聯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和評論顧炎武八股之害的觀點等。評價和評論歷史問題有一套專門的方法,設問呈現:
(1)「評價」,即評定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或歷史事件的性質、作用、地位等。「評述」就是對史學觀點或歷史材料進行分析評論。
(2)評價、評述類設問含有這樣的詞語:評價、簡評、評論、說明、證明、解釋、你認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題模板:(1)評價類歷史評價=史實(即時間、地點、特定條件、相關主體、是否促進社會或生產力發展)+性質特點+影響(積極和消極)+結論
(2)評述類一般分三個步驟解答:①「是什麼」,即從材料中概括出觀點是什麼或你同意的觀點是什麼。②「為什麼」,即你的理由是什麼,一般結合背景加以分析論證,揭示事物本質。③「怎麼樣」,即你對持有該觀點的人有何評價,也就是分析其觀點對或錯的根源,一般可從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或理論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5、聯繫、結合
例,「聯繫從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到20世紀20年代英法關係的變化及其原因……」「試結合19世紀50、60年代歐洲大陸發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質……」「聯繫」、「結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說是與之發生關係,實際上則是以之作背景用依據,用以說明或論證或闡述後面的問題。也就是說,題中要求「聯繫(結合)的內容是次要的,而後面要回答的問題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麼前者究竟答不答呢?當然要簡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應放在後面的問題之上。下面再看一例,就更清楚了:「結合13世紀至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和階級關係的變化,分析英國議會和政黨政治的演變」。此題要求答出英國在700年間的「經濟」、「階級關係「、「議會」、「政黨政治」四個方面的變化,但前兩個方面是次要的,後兩個方面是主要的;同時後者以前者為背景、依據,兩者有密切聯繫,而不是毫無關係。因此,此題答題內容雖包括四個方面,但不能分別將四個方面的史實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須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先述前兩個方面的情況,後述後兩個方面的情況,才符合題目要求。
6、經驗、教訓、啟示:
經驗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訓一般指反面的失敗的方面;啟示則二者兼而有之。
7、情況、狀況
情況和狀況都是指情形。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例如:「試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狀況」一題就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情況、特點和影響。它們的差異在於情況偏重於動態,狀況偏重於靜態。因此在題目問情況的時候就要著重答事情的發展變化過程。
8、簡述、綜述、概述
簡述就是簡要敘述的意思。但是歷史問答題的題目中如果出現了「簡述」二字,就意味著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簡單敘述題,如「簡述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內容」。二是複合簡述題,如「簡述明清兩代加強封建專制主義的措施及影響」三是綜合敘述題。如「簡述中國古代在醫藥學方面的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