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氏後人到北京房山這村子祭祖 傳承美德樹立家風

2020-12-24 北晚新視覺網

今天是清明節。早上9時,房山區蒲窪鄉蘆子水村開始熱鬧起來。來自房山區、門頭溝區以及河北、江西、內蒙古等地的隗氏後人,陸續趕到隗氏文化園。不多時,廣場上就聚集了400多名隗氏後人。他們當中年長者六七十歲,年幼者只有五六歲。輩分最大的是隗氏第18代後人,最小的是第26代。

「天下一個隗,老家蘆子水。」這是隗氏族人代代相傳的一句老話。說的是天下姓隗的,祖籍大都在蘆子水村。蘆子水村雖地處深山,但這個小山村從2007年起,每年清明節都會迎來數百名隗氏後代從四面八方趕來祭祖,這是一年中隗氏家族最盛大的儀式之一。在北京,這種家族祭祖的儀式並不多見。

今年70歲的隗合顯,既是隗氏家族文化聯誼會秘書長,也是祭祖儀式的發起人。12年前,從公安戰線上退休的隗合顯,開始著手研究起隗氏家族歷史和文化。「起初主要是為了續家譜,我們的輩分已經到了第26代,再不往下排就亂了。」為此,他四處考察、延續家譜,在現有的家譜基礎上又往下續了30代。在去各地考察的過程中,隗合顯聯繫到了越來越多房山、門頭溝以及河北省的隗姓人,他們共同發起成立了隗氏家族文化聯誼會,在蘆子水村修建了隗氏文化園,並約定每年清明節在這裡舉行祭祖儀式,讓各地的隗姓族人團聚於此。

上午10時,祭祖儀式在隗合顯的主持下正式開始。唱族歌、升族旗、撞傳續鍾、入祠堂、敬獻太牢禮、宣讀祭祀文、祭奠先祖……除了常規儀式之外,還有向烈士敬獻花籃,隗氏家族媳婦、隗氏家族青年、隗氏傑出人物集體宣誓,宣讀族規祖訓等環節,這些都是隗合顯精心設計的。

「通過祭祖的方式,把家族團結起來。在祭祖儀式中,把家規家風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宣傳和傳承,教導年輕人不忘家族傳統美德,不忘對長輩的孝道。」隗合顯說。在研究家族文化的過程中,他發現年輕人對家族歷史和文化知之甚少,對傳統美德比較淡漠,不像老一輩人勤儉持家。

隗合顯說,隗氏族規祖訓與家風以言傳身教為主。為了收集完整的族規祖訓,他開始四處走訪調研、搜集信息,找隗姓老人開座談會,把口口相傳的祖訓變成文字記載下來。

「惟孝惟德,聰聽祖訓,克勤克儉,崇學向上,誠實守信,知難而進,處世無欺,愛心守德,安分濟貧,尊宗尊祖,孝子賢孫……」在祭祖儀式上,來自長溝鎮的隗氏第21代後人隗合龍作為隗氏後人代表,大聲宣讀了族規祖訓。從2007年至今,清明祭祖儀式已連續舉辦了12年,這個環節也成為了每年祭祖儀式的重頭戲,這份祖訓也成為了隗氏後人牢記和謹遵的人生之道。

在族規祖訓的激勵下,不少隗氏後人都取得了一番成就。「在我認識的隗氏族人中,有入伍當兵的,有當上幹部為人民服務的。在房山區現任的中小學教師中,就有100多位『隗老師』。」提起這些,隗合顯笑開了花。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褚英碩

流程編輯:tf011

相關焦點

  • 400隗氏後人清明祭祖 撞鐘26下寓意傳承26代
    昨日,約400名隗氏後人齊聚房山蘆子水村祭祖。  本報訊 (記者劉春瑞)昨日上午,約400名隗氏後代齊聚房山區蒲窪鄉蘆子水村,參加祭祖儀式。從2008年開始,這已經是隗氏後代第六次在這裡祭祖了。
  • 清明回鄉祭祖別忘家風傳承
    很多人在清明到來之際,都會帶上一家老小,不辭辛苦、車馬勞頓,甚至不遠萬裡回到家鄉,就為到逝去親人和祖先墳前,看看他們,說上幾句心裡話,端上幾盤祭品、點上一柱青香、燒上一把紙錢……以此來祭奠,這也是不忘根的體現,值得肯定。不過,回鄉祭祖不能僅限於到逝去親子墳前祭拜,還要抓住這個難得時機,傳承好家風。
  •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洛陽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important}「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弘揚家風,傳承家訓。作為黨員教師,一定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樹立好家規、培育好家風,時刻繃緊廉潔自律這根弦,築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紮實做好本職工作,不斷強化擔當意識,當好新時代的帶頭人,努力做好教育工作不斷取得新成就,推動教育事業的正能量。
  • 傳承家庭美德 涵養時代新風
    據了解,全市共有85萬個家庭、近300萬人參與了「家風潤萬家」活動,傳承家庭美德、涵養時代新風。圍繞議家風、立家訓、傳家禮、評家庭等主題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大家都能學習家風、傳遞家風、弘揚家風,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裡生根、在親情中升華。議家風:開展「家風教育」 用書法作品表達家風    家風是什麼?
  • 弘揚家庭美德 傳承良好家風
    家風是什麼?簡單說,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一個詞,一句話,乃至一個家的故事,都是家風的載體。「父親小的時候因舔了一口要送往大山裡抗聯部隊的鹽巴而被爺爺煽了一巴掌,父親任職期間也曾因為拒絕給家裡的親人『行方便』而受親人們埋怨,但在他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公私分明,老輩們以身作則的故事讓我終身受用,更讓我堅定了將家訓傳承下去的決心。」康秀兵說,無論什麼時候,他都會將這紅色傳承堅守下去,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 抓好家風家教培育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抓好宣傳引導 樹立良好家風家教 「今天舉行的家風家訓分享會,就是要告訴大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家風家訓不僅是家庭優良傳統的載體,也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前不久,區紀委宣傳部幹部廖麗來到廣安區東方小學,給該校的家長普及家風家訓常識。
  • 清明祭祖傳承家風 青島城陽區青峰社區用另一種方式傳家訓正家風
    家風家訓是每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所在,正值清明,離家遊子紛紛回鄉祭祖,家風家訓也在祭祖中代代傳承。在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青峰社區,他們的家風家訓通過另一種形式得以傳承。在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青峰社區成了倡導好家訓、實踐好家風的縮影。據了解,青峰社區共有71戶,266人,是惜福鎮街道的最小村莊。自2013年3月開始,青峰社區啟動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的戶型約220平米的「小洋樓」作為每戶村民的安置房,居民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傳承優良家風家訓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福州市中選小學家風家訓系列活動
    家風、家訓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古往今來,從文人墨客到達官顯貴,再到普通老百姓的持家以及教育子女的理念上總能找到「忠厚傳家久,讀書繼世長」的佐證。好的家風、家訓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和策鞭,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為此中選小學安排了一系列家風家訓的活動。
  • 家風「清明」,那些隱藏在家族裡的傳承是對祖先最好的緬懷
    △鄭氏族人清明祭祖。組圖 / 受訪者提供清明節,除了生死之外,生命以什麼樣的方式在延續?對一些人來說,延續方式是掃墓、寫文章、用家族留下的家訓家風來教育後人,更是傳承家族的精神。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弘揚好家風,成為清明節家族團聚的重頭戲。
  •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美德:「經典家風、家訓、家書」 雲誦讀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美德 「經典家風、家訓、家書」 雲誦讀(三)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家風家訓,弘揚傳統美德,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美德
    由縣委宣傳部、縣檔案館、縣文明辦聯合編輯的《安吉古代家風家訓》(選編)近日出版。這本書,前後花了近十年時間,收集了107套家譜,從中選編了萬、馬、王、朱、許、吳、張、陳、金、郎、施、徐、高、諸、章、潘等16個家族的家風家訓。  據了解,安吉人民自古以來崇文重教,教家立範,每個家庭、家族普遍重視子女的知識教育與文化傳承,尤其重視品德修養與處世態度。
  • 傳承家風家訓,弘揚中華美德 ---讀《曾國藩家書》有感
    故立定此志,絕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以銀錢予後人。」 身為「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可謂位高權重,一生卻能潔身自好,清廉為官,並能教育子孫個個作風正派,功成名就,著實令人敬佩。求學當「發奮立志,念念有恆」。曾國藩在寫給其弟國潢、國華、國荃、國葆的信中經常鼓勵他們勤奮讀書。
  • 孟氏宗親鄒城祭祖:路途再遙遠也要認祖歸宗
    「母教文化的影響力在逐年提升,每年孟氏宗親回來祭祖的人數也在增加,這是一種落葉歸根的歸屬感。」擔任家祭主祭官的孟慶峰說。  今年84歲的孟慶法早上5點多從臨沂出發,他帶著兩個兒子兩個孫子和200多位孟氏宗親一起趕來鄒城參加祭祖。這是孟慶法第三次回鄒城祭祖了,他說,任何人都不能忘本,這裡就是他們的根。
  • 從「崇德向善」到「家國情懷」 「血脈傳承——我的家風家教故事...
    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童稚少年,中原兒女踴躍參與徵文活動,用生動的文字闡述家風家教在個人成長及家庭建設中的切身感悟。  翻開《血脈傳承——第二屆「我的家風家教故事」徵文獲獎作品集》,一股濃鬱的墨香撲面而來,「讓家庭成為厚德之所」幾個黑體大字映入眼帘。仔細品讀這本書,無論是文字作品,還是攝影作品、書畫作品,都彰顯出解讀家風、謳歌家風、傳播家風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 領導幹部當傳承好家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領導幹部家風建設問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和多個重要會議中有多篇關於領導幹部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家風文化,弘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紅色家風傳統,讚揚了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良好家風,並對新時代領導幹部家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 八字家風傳承至今!
    數百年來,許氏家族勤學耕讀,秉承祖訓,傳承家風,培育出無數濟世安民、保家衛國的棟梁之才,如廣州抗英運動領導者之一許祥光等。 數百年來,許氏翹楚輩出,更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精神食糧。至今,許氏留下「禮、靜、序、書、餘、耕、睦、實、弈、獻」家風,後人成立的溝南許地文史研究會,更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耕讀世家,勤學孝悌」八字家風。
  • 廉江:傳承好家風 弘揚好家訓
    此次活動傳播了三個「好家風好家訓」的家庭理念:一是當好文明家庭的建設者,家庭要堅持傳承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傳統家庭美德;二是當好文明家教的引導者,父母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緊緊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抓住家庭、家教、家風三個環節,傳播真善美,弘揚正能量,以小家庭的和諧共建大社會的和諧
  • 【砥礪奮進的五年】千年古鎮的「文化傳承」:只有好「家風」 才能...
    近年來,受五千多年青墩文化滋養的南莫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慈言善德美家風」實踐活動,向6萬轄區群眾詮釋「只有好家風,才能正國風」的深刻內涵,持續唱響「最美家風文化」三部曲,掀起了「議家風,曬家訓,傳美德」的新熱潮,讓「千年古鎮」的深厚文化繼續傳承。議家風「愛親、勤儉、友善,這六字是我們嚴家的世代家風。
  • 弘揚家庭美德 樹立良好家風———高新區第二小學五老進校園「好...
    「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引導學生在良好家風的薰陶感染中養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的道德風尚。12月8日下午,高新區關工委姚瑾瑩主任在高新區第二小學多功能廳作「優良家風代代傳,家旺國興我行動」主題報告。
  • 文明評論:傳承良好家訓,培育優良家風
    而家風是家族子孫體現出來的處事風範,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尚、風格,是一種有形和無形的教育力量,對家庭成員起著耳濡目染的薰陶作用。像孔子的「詩禮庭訓」、諸葛亮的「誡子格言」、司馬光的《家範》、朱熹的《朱子家訓》等,一直規範、鼓舞著後人為人處世、成長成才。其中的諸多精華,值得發揚光大。縱觀古今均重視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