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節。早上9時,房山區蒲窪鄉蘆子水村開始熱鬧起來。來自房山區、門頭溝區以及河北、江西、內蒙古等地的隗氏後人,陸續趕到隗氏文化園。不多時,廣場上就聚集了400多名隗氏後人。他們當中年長者六七十歲,年幼者只有五六歲。輩分最大的是隗氏第18代後人,最小的是第26代。
「天下一個隗,老家蘆子水。」這是隗氏族人代代相傳的一句老話。說的是天下姓隗的,祖籍大都在蘆子水村。蘆子水村雖地處深山,但這個小山村從2007年起,每年清明節都會迎來數百名隗氏後代從四面八方趕來祭祖,這是一年中隗氏家族最盛大的儀式之一。在北京,這種家族祭祖的儀式並不多見。
今年70歲的隗合顯,既是隗氏家族文化聯誼會秘書長,也是祭祖儀式的發起人。12年前,從公安戰線上退休的隗合顯,開始著手研究起隗氏家族歷史和文化。「起初主要是為了續家譜,我們的輩分已經到了第26代,再不往下排就亂了。」為此,他四處考察、延續家譜,在現有的家譜基礎上又往下續了30代。在去各地考察的過程中,隗合顯聯繫到了越來越多房山、門頭溝以及河北省的隗姓人,他們共同發起成立了隗氏家族文化聯誼會,在蘆子水村修建了隗氏文化園,並約定每年清明節在這裡舉行祭祖儀式,讓各地的隗姓族人團聚於此。
上午10時,祭祖儀式在隗合顯的主持下正式開始。唱族歌、升族旗、撞傳續鍾、入祠堂、敬獻太牢禮、宣讀祭祀文、祭奠先祖……除了常規儀式之外,還有向烈士敬獻花籃,隗氏家族媳婦、隗氏家族青年、隗氏傑出人物集體宣誓,宣讀族規祖訓等環節,這些都是隗合顯精心設計的。
「通過祭祖的方式,把家族團結起來。在祭祖儀式中,把家規家風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宣傳和傳承,教導年輕人不忘家族傳統美德,不忘對長輩的孝道。」隗合顯說。在研究家族文化的過程中,他發現年輕人對家族歷史和文化知之甚少,對傳統美德比較淡漠,不像老一輩人勤儉持家。
隗合顯說,隗氏族規祖訓與家風以言傳身教為主。為了收集完整的族規祖訓,他開始四處走訪調研、搜集信息,找隗姓老人開座談會,把口口相傳的祖訓變成文字記載下來。
「惟孝惟德,聰聽祖訓,克勤克儉,崇學向上,誠實守信,知難而進,處世無欺,愛心守德,安分濟貧,尊宗尊祖,孝子賢孫……」在祭祖儀式上,來自長溝鎮的隗氏第21代後人隗合龍作為隗氏後人代表,大聲宣讀了族規祖訓。從2007年至今,清明祭祖儀式已連續舉辦了12年,這個環節也成為了每年祭祖儀式的重頭戲,這份祖訓也成為了隗氏後人牢記和謹遵的人生之道。
在族規祖訓的激勵下,不少隗氏後人都取得了一番成就。「在我認識的隗氏族人中,有入伍當兵的,有當上幹部為人民服務的。在房山區現任的中小學教師中,就有100多位『隗老師』。」提起這些,隗合顯笑開了花。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褚英碩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