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在我們的心中,醫護人員的形象一直都是乾淨、純潔的,而同樣的印象也體現在了他們的著裝上。
一身白色大褂充分彰顯了他們的職業特徵,所以我們很多人也就習慣性地認為醫生穿「白大褂」就是為了與自身所從事的職業相契合,或者說這身制服是醫院為了彰顯醫院乾淨、衛生的特點。也有人認為白色本身就會讓人覺得更加安心,這完全就是想當然了,大多數的小朋友看到這身「白大褂」可都是會嚇得瑟瑟發抖的。
事實上醫護人員身穿白色的制服並不是基於上述的這些原因,而是有著實際的意義。對於醫護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乾淨和衛生,而且醫護人員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病患,相對於其它人而言,衣服更容易被病菌所汙染,所以醫院的清洗和消毒工作是最為嚴格的。
嚴格的清洗和消毒必然會使用到大量的清洗消毒製劑,而這些製劑中,很多都含有漂白的成分,如果醫護人員的制服不是白色,而是其它顏色的,那麼久而久之就會深一塊淺一塊,極不美觀。
如果為了美觀而特意選用沒有漂白成分的洗液,或者控制用量,又會給清洗消毒工作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直接把工作制服設計成白色的,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再也不會擔心因為清洗和消毒導致制服掉色了,這就是醫生都穿「白大褂」的真正原因,而至於白色象徵著純潔,或者顯得乾淨,這些都是可以算作是醫生制服的附屬作用,但並不是決定性的原因。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醫護工作者都會穿著白色制服,比如在進入手術室後,白大褂就會變為綠大褂。
在手術的過程中,鮮血沾染在衣服上是常有的事情,我們可以試想一下這樣一個鏡頭,一襲白衣上沾染著斑斑血跡,這種畫面也太過血腥了,這完全就是只有在恐怖片中才會出現的畫面。
而如果把白衣換成綠衣,情況就不同了,血跡沾染在綠色的手術服上會變為暗色,看起來並不顯得十分血腥,從這個角度來說,手術過程中穿綠衣的確比穿白衣更合適,不過之所以手術服是綠色的,真正的原因並不在此。最開始的時候,手術服和醫生平時所穿的制服是一樣的,都是白色的,後來在一次手術過程中,當一個醫生把視線從病人的身體上移開看向另一名手術人員的時候,突然出現了晃暈的現象,一瞬之間,什麼也看不清了,此時人們才開始認識到白色手術服的弊端。
在手術的過程中,醫生的眼睛始終集中在病人的身體上,更為確切的說是病人身體的內部,也就是說醫生的眼前是一片血紅。
當然,人體內部不同臟器的顏色深淺是有著差異的,而醫生也是憑藉著這種差異來分辨人體臟器並進行手術的,但由於人眼一直盯著這一片血紅的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眼睛對於紅色的識別能力開始減弱,於是「過飽和」現象出現了,也就是醫生無法再分辨這些紅色的深淺了,這樣就會給手術帶來不必要的失誤。
那麼怎麼辦呢?每一種顏色都擁有一種互補色,比如紅色的互補色就是綠色,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我們專注於一片綠色的區域半分鐘,然後將目光迅速移動到一張白紙上,此時我們就會在白紙上看到一片紅色。這就是因為綠色與紅色互為互補色。
由於綠色與紅色為互補色,所以看綠色的事物可以刷新人眼對於紅色的敏感度,這樣醫生就不會因為長時間的手術而失去對紅色深淺的辨識能力。
所以將綠色的手術服穿在身上可以讓手術醫生很方便地就能夠刷新視覺,從而避免對紅色脫敏。當然,要刷新視覺靈敏度也不一定就必須要互補色,相近的顏色也具有相近的效果,所以有些手術室的手術服被設計成藍色的,也能夠和綠色手術服產生相近的效果。
關於互補色,其實大自然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自然界中,我們經常見到綠葉配紅花,也經常見到藍色的花朵上會出現橙色的花紋,又或者是紫色的花朵上出現黃色的點綴,這就是因為紅色與綠色是互補色,藍色與橙色是互補色,而紫色和黃色也是互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