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臺灣民眾到德國旅遊時,都指明要買在臺灣很火爆的「德國百靈油」,這已經成了他們到德國旅遊購物清單上的「NO1」。
百靈油的英文名稱就是「China oil」(中國油),百靈油可塗抹皮膚、蒸汽吸入或滴入熱水中飲用。其實德國百靈油起初就叫作「中國油」,是德國人到北京學成後帶回來的,後來臺灣專業藥劑師伍慶雲將它改名「德國百靈油」,「德國百靈油」投向市場之後成功引起消費者的興趣,廣為臺灣人所知,但價格相比於國內也翻了好幾倍。
對於臺灣民眾到德國掃貨「德國百靈油」,一位德國藥劑師很費解的問道:為什麼你們亞洲人都來德國買「China oil」呢?要知道「China oil」在德國的價格是你們國內的好幾倍呢?而且百靈油的英文名稱就是「China oil」(中國油)?
大明白或許能回答這個德國藥劑師的問題:是因為距離產生美......
今天在這裡大明白不想過多地評論臺灣人民的那點破事,這是為什麼呢兒?
因為國內的「掃貨團」就夠讓人操心了,每逢國內節假日,大家瀏覽新聞時就會發現類似「中國旅遊購物者全面『攻陷』日本」、「中國人在國外瘋狂掃貨 」、「中國遊客在韓國瘋狂掃貨」等等的新聞標題,恐怖的中國掃貨團,一副「我人傻錢多,要買空全世界」的樣子,給大家看幾張圖片,自己體會體會。
問題來了,為什麼國人愛到外國掃貨呢?
大明白在這裡總結了幾個主要原因:
國內外價格差、洋貨性價比高、人民幣升值等,今天這篇文章就不多談,找時間我會好好和大家聊聊為什麼國人愛到外國掃貨。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國民卻在利用節假日境外掃貨,而且很多產品的外包裝上就赫然印著「Made inChina」。在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之後,再以崇洋媚外來分析批判這種現象,顯然已不合時宜,掃貨者說得非常清楚:「搶購的不是日本馬桶蓋,而是日本標準」。
中國製造業該好好反省反省,為什麼你們不能做到國外的商品跟內銷的商品同一個質量標準呢?
同時,某些人心裡也應該有點B數,海外搶購都是民族企業所謂的不爭氣造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