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硬筆字的基本筆法之前,我們先來簡述一下中國漢字的發展歷程,了解一下漢字的來歷,目的是進一步了解漢字的間架結構和筆畫的書寫特點,知道漢字的筆畫是怎樣來的,這樣才便於我們更好的去研習漢字的筆法,才能更好的把字寫好,正如古人所說的:「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中國漢字的產生,有一個很長的孕育和發展的過程,據考古發現,它最早發現於公元四千年前,甚至可以上溯到六千年左右。最早具有文化性質的圖案,是描繪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花紋和符號,這些花紋大都是用來表示這些器皿的存放位置和所屬者的氏族名稱,現在一致認為花紋和符號具有文字的功用,而被公認為現存最早的文字,它大都不可識或只是一些氏族的圖騰。到目前為止,可辨識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它產生於大約3700年前,是通行於殷商時代的文字,因為它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稱為甲骨文。文字是人類為擴大交際功用而創造的一種實用工具,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不斷向更方便,更實用的方向演變,從殷商到奴隸制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周王朝,這一時期把字鑄到青銅器皿上,稱為「金文"(古稱銅為金)。金文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大篆,遺留下來的石鼓文是大篆的代表。金文比甲骨文更多地考慮布局的安排以求舒適,造成了一定的裝飾效果。金文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大篆,遺留下來的石鼓文是大篆的代表。秦統一六國後,推行統一的文字政策後簡化字體。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的《爰歷篇》,胡母敬作的《博學篇》定為當時文字的範本。這是漢字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後的文字叫「小篆」。隸書的出現就打破了篆書曲屈四環的形體結構並改變其筆道形態而書寫的字體,相傳這種字體是秦代一個叫程邈的隸人創造的,所以叫隸書,但據說之前已有隸書出現,程邈只作了一番整理加工罷了。隸書始於秦代盛行於兩漢,直到魏晉楷書廣泛流行後,才被楷書所取代,但是作為書法藝術,隸書獨具一格,仍為人們所喜愛。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書法發展到了高峰,成為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高端,不僅有篆、隸、楷、行、草諸字體,而且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各派一家的書體,成就最大的是王羲之,其書尤以行草見長,書風俊秀飄逸,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書聖」。好,關於漢字的發展史我們暫了解到此。下面為了方便研習硬筆書法的朋友作些參考簡述一些硬筆字的書寫技法,首先來簡述硬筆字的基本筆畫,筆者因時間倉促不免出現一些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朋友諒解。
在介紹硬筆字的基本筆畫之前,先講一下硬筆字的書寫工具和特點。硬筆字的書寫工具,現一般是指鋼筆(水筆),原子筆,鉛筆等等,其中鋼毛(水筆)的運用比較普篇。這些工具使用上有很多優點,一是書寫流利,節省時間,二是攜帶方便,容易保管,三是經久耐用,四是執筆方法、書寫技巧容易掌握。硬筆筆尖堅硬,書寫時執筆方法不同於毛筆,硬筆是用拇指,食指及中指緊捏筆桿下端,無名指和小指自然併攏在中指後面。筆桿上端在虎口處,筆身傾斜。寫毛筆講究懸腕,懸肘,寫鋼筆字手腕可以接觸紙面。但鋼筆握筆位置的高低,筆桿傾的斜角度,對書寫時的速度,力度及字體變化都有影響。因此,硬筆也要講求正確的握筆方法。
硬筆字基本筆畫可以採取毛筆字的"露鋒"、「回鋒」的運筆方法,寫基本的筆畫,可以參照。「欲橫先豎。欲先橫」的筆法。使筆畫有稜有角,有輕有重,顯得生動活潑。下面是幾種基本筆畫的寫法。
一、點的寫法。有以下幾種?
斜點:下筆時由輕入重,向右下方迅速按點。稍頓,筆尖向左上方收回。在筆畫的起端的末尾都帶有鋒芒。近似於毛筆字的寫法。
豎點,下筆時筆尖向右行,然後折筆向左,接著向下運行,頓筆後提起,但由於硬筆字線條細,所以不宜將筆畫寫長了。向下運筆時,使筆畫粗些。
斜長點:下筆稍輕,由輕入重地向右下方用力按筆,然後筆尖稍向下轉,頓筆後提起。注意寫出的這一筆畫,其上端應尖一些,下端成稍圓形,中間稍帶彎曲。
三點水:三點水雖斷開而筆意應互相承上啟下,一、二點稍短小而末端向下,第三點向左下方下筆,接著折筆迅速向右上方挑出。
二、橫的寫法。在寫橫畫時,為了顯示出韻味,應當兩端稍粗大(前端方而銳,後端稍圓),中間稍細。鋼筆要達到這種效果,靠手腕和手指的力量,以及運筆的速度。例如:
長橫:下筆稍重,向右下方出筆,稍頓一下,即轉筆斜向右上運行,中間要輕快滑過,收筆處用力頓筆,使筆尖不離開紙面而畫出一個實心長圓點。
短橫:基本寫法與長橫差不多,只是應當寫的短而粗,中間不必太細。
豎:豎畫一般近似垂直向下,主要有兩種:一種叫懸針,即這一豎尖朝下,如懸垂的針錐一般。另一種叫垂露豎,即寫這一筆畫時,未端要向上回筆,使之變得粗壯。兩種豎的寫法如下:
懸針豎:下筆時向右下方按筆(即欲豎先橫)然後轉筆垂直而下,力量由重到漸漸輕快,最後輕鬆離開紙面,猶如飛機在跑道上向前滑動,筆畫漸騰空而起一樣。上端稍粗而方銳,下端要重直如針錐。
垂露豎:起筆與懸針豎相同,只是末端要頓筆,並且回筆向上,下面是圓的。
三、撇的寫法。撇有短撇、長撇、長豎撇之分,寫法基本上相同,只是傾斜角度不同而已。
短撇:下筆稍重,向右下方頓筆,然後掉轉筆鋒,向左下方撇出,其末端銳利,顯得剛勁有力。
長撇:與寫短撇相同,只是傾斜度與短撇略有些不同。
豎長撇:起筆方法同寫豎一樣,然後向左下方輕快行筆而下,筆畫稍帶弧形。
四、捺。捺有斜捺、平捺、寫法基本相同,只是其傾斜角度及長短不同而己。
斜捺:出筆輕,向右下行筆,逐漸增大力度,至下端稍停筆後,向右捺出,顯示出象刀刃般的銳角,底刃取平。
平捺:其寫法與斜捺大致相同,只是斜度稍有差別:要使綱筆字的捺具有毛筆字的效果,主要是捺尾至頓筆處與向右轉筆捺出時,要顯示出刀切般的陵角來(底刃刀傾斜向右上方)。
五、挑。由左向右上方桃出的筆畫,稱為桃。
斜挑:出筆向左下方,稍頓筆,然後向左上方挑出。
短挑:寫法與斜挑相似,只是長度稍短,斜度稍大。
六、鉤。鉤的種類很多,其用筆方法大致相同。凡寫鉤的轉筆處要稍頓一下筆,然後輕快挑出。
豎鉤:起筆時與寫豎畫相同,至轉彎處頓筆,然後向左上方挑出。
橫折彎勾:寫法要點是在勾的轉彎處要頓筆,向上挑出時要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