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越明武漢「滿月」記 武漢,我想重新認識你!

2020-12-17 騰訊網

建議在wifi下觀看

3月15日,我赴湖北武漢的報導工作「滿月」了!在民間風俗中,「滿月」要有一個隆重的儀式,也是為了取一個好兆頭。

當然,好兆頭在採訪的一個月中,每天都在出現。目前,湖北新增確診病例降至個位數,新增治癒出院病例數字在以千計算。

飛機在武漢天河機場降落後,我赴武漢報導工作便拉開了帷幕,從此,我在武漢也有了新的代號「007」。當然,這跟電影中的詹姆斯·邦德並沒有關係,而是每天工作24小時,一周工作7天。雖有誇張,但也真實地映射出我在武漢的工作強度。

30天、1100多公裡、20餘萬步、78個口罩、139篇稿件……這組數字是我為「滿月」交上的一份答卷!

數字還在不斷地更新中,而我想講述的是數字背後的那些「吉林溫度」。

記者越明在武漢

變化

心態的轉變

如何才能真正了解醫護人員工作的真實狀況呢?那就是深入到病區去感受,去體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要說不怕,那是假話。但既然自己選擇奔赴戰場,那就拋開顧慮,衝到最前線。

30天的採訪過程中,從開始走進病區前的膽怯,到後來出入吉林省醫療隊所負責醫院的病區的自信,1100多公裡、20餘萬步的距離,心態的轉變也讓我的採訪更加深入。

展開採訪前,要了解吉林省先後派出的13批精銳部隊1209人的工作地點。於是,醫療隊武漢分布地圖成為了我「採訪導航」。

吉林省醫護人員和流調人員工作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雷神山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武漢市江岸方艙醫院、武漢市漢陽體校方艙醫院、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金銀潭醫院、武漢市洪山區和青山區疾控中心、以及巴東縣疾控中心。

還記得我第一次要走進中法新城院區的時候,手心的汗不停地往外冒。那裡是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吉林省有6支醫療隊在那裡工作。

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時,悶熱到窒息的感覺瞬間出現。經過2個小時的採訪之後,我整個人像剛從浴室裡出來一樣,渾身溼透了。

這也是醫護人員每日工作的常態,醫生8小時,護士4小時。但從駐地到醫院,再加上穿、脫防護服的時間,「超時」是最普遍的情況。

激動

好消息源源不斷傳出

新冠肺炎的患者根據病情的不同,被分別收治在不同的醫院進行救治。面對患者高齡人員多、基礎疾病多、病情進展快、病情不平穩等因素,吉林省醫護人員也展現出「吉林智慧」。

一臺臺先進的醫療設備不遠千裡送抵武漢,一個個在臨床實踐中產生的發明裝備的應用,一場場討論到深夜的會診會議,再加上他們精湛的醫術與先進的診治手段,讓吉林省負責的療區患者不斷被治癒出院。

在30天的採訪中,每當有出院的消息時,我的心情都非常激動,並且一定要到出院現場去採訪。因為,這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力量!

面對治癒患者一次次鄭重地鞠躬致謝、一封封飽含真情的感謝信、一個個掩面而泣的身影時,他們的那句「謝謝你們」,讓我的心裡波濤洶湧。這一個個畫面,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無價」的名畫,值得收藏一輩子!

感動

「家」不僅在駐地,同樣在病區

我並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武漢的這一個月,每天都被發生在病區內外的故事感動著。

初到武漢時,物資還有些緊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後方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送抵武漢,當地政府和各界愛心人士也時常到駐地看望大家,讓前線醫護人員和我們都有了「家」的感覺。這個「家」不僅在駐地,同樣在病區。

在病魔面前,醫生與患者之間相互信賴、共樹信心。他們面對著共同的敵人,也讓他們相信在這樣和諧的醫患關係中,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可以相互傳遞。

當志願者面對鏡頭說出:「吉林老鐵真的是太給力了,吉林武漢是一家」,當護士王嘉琪護理的第一個患者治癒出院時,她幾度哽咽地說出,「武漢最美的不是櫻花,而是武漢人感恩的心」時,其實在鏡頭後面的我也哭的稀裡譁啦!

當我寫的一篇篇關於「吉林溫度」的稿件在網絡上被轉載時,當我的稿件點擊率超過千萬時,我真的特別自豪。這種自豪不是因為我的稿件寫的好,而是我們吉林的努力被看見,我們吉林的付出被認可!

是的,我們每一天都在感動中度過。也正是因為這份感動,讓我們充滿著戰勝疫情的信心。

溫暖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多麼美的一句話啊,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也道出了我們的心情。

作為「逆行者」,他們毫不猶豫衝鋒在前,為了守護更多家庭挺身而出,在過去的30天中,我們也深深地愛上了個英雄的城市武漢,它也成為了我們的第二故鄉。

為了讓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大爺帥帥地去做檢查,護理人員替他颳起了鬍子;病房裡護理人員自製蛋糕、手寫祝福語、唱著生日歌為患者慶生;為了讓患者心情開朗,醫護人員護理之餘還給他們唱起《二人轉》、跳起草原舞……

在吉大一院的駐地,一場深夜會診會議之後,從隔壁會議室推來了生日蛋糕,原本忘記了自己生日的醫生唐穎,看到這一幕時淚如泉湧。面對蠟燭,她許下了疫情過後一定好好陪陪孩子的願望,因為從疫情發生以後,她已經很久沒見到孩子了!

他們也是愛人、是兒女、是父母,他們也有悲喜、有惶恐、有牽掛。在吉林省首批支援武漢醫療隊「滿月」當天,中國吉林網策劃了《「逆行」整一月 「家書」抵萬金》的活動。面對鏡頭,他們許下了疫情過後的願望。

這一幕幕充滿柔情與溫暖的畫面,在疫情一線仍在上演!

武漢,這座富含文化底蘊和英雄情懷的城市,我們在這裡留下了努力的汗水,我們在這裡結下了戰「疫」的情誼。我相信,沒有不可逾越的寒冬,沒有不可戰勝的病毒,烏雲永遠遮蔽不了太陽,疫情擋不住春天的來臨!

荊楚春已至,戰疫勝可期。疫情過後,我們一定會帶家人再來。那時,武漢,我想重新認識你!

吉林省融媒體武漢報導組記者 越明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張楠

主編:馬楠    監製:姜乃波

相關焦點

  • 連線武漢|前線日記:待到春暖花開,我想重新認識武漢
    來到武漢已有九日,今天正好是立春,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年。在這幾天裡,心情變化很快。從一開始待命時的迫切,到臨床上的恐懼,再到病人的感謝,再到後來更加堅定的信念,疫情不退,我們不退。我是一名護士,這幾個字說出來很簡單,但卻是要我們用一生來詮釋。
  • 重返武漢|在武漢的臺灣人:疫情讓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
    武漢封城76天,一千多萬人被困在這座城市裡。不管是土生土長的武漢本地人,還是外來者,都因為這場疫情與這座城市有了某種深層的聯結。2017年來到武漢、而且整個疫情期間都在武漢的臺灣導演薛穎穜,用《76天台灣導演在武漢》這部短片,講述了自己與武漢的故事。12月7日下午,本刊記者在武漢萬利廣場見到了薛穎穜。
  • 「爸爸 妹妹滿月了 你什麼時候回來?」一年級的小哥哥給遠在武漢的...
    杭州日報訊 「親愛的爸爸,你去武漢好久了,我們都好想你啊,你什麼時候回來啊?妹妹滿月了,她有了新技能,會笑了,很可愛。等你回來就可以和她一起玩了。你保重身體,不要被傳染了,我們等你回來。」轉眼三月已經過去一周,遠在武漢抗疫一線的市紅會醫院呼吸科何飛醫生的二胎寶貝女兒也已經滿月,6歲半的兒子何奕辰,前兩天給爸爸寫了這封信。何飛的兒子辰辰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這封由漢字、拼音和可愛的圖畫拼起來的手寫信,是他花了一個小時寫的,字裡行間滿是孩子對爸爸的牽掛與思念。「丈夫出徵時,我離預產期只有一周。
  • 2017武漢接待指南,我在武漢等你
    先介紹武漢給你認識一下▽唐朝大詩人李白到我這裡玩,寫了蠻多詩讓蠻多人都曉得我屋裡有個黃鶴樓我還多了個名字——「江城」有江有湖,有過早有宵夜,如果你十一來武漢,或者你有朋友來武漢,那就收下這份接待指南~▽
  • 張家界:馳援武漢快「滿月」了 收穫的溫暖與感動滿滿
    紅網時刻張家界3月19日訊 記者 王潔 整理素材由湖南省支援武漢第五批醫療隊、張家界市支援武漢第二批醫療隊提供從頭開始免費理「滿月頭」馳援武漢快「滿月」了,湖南省支援武漢第五批醫療隊、張家界市支援武漢第二批醫療隊駐紮的酒店請來了理髮師給大家免費理「滿月頭」。
  • 武漢重啟「滿月」!飽含武漢情懷的抗疫公益禮盒首發!
    直到武漢重啟,武漢伢「過早」也能吃上一碗想念已久的熱乾麵。疫情會過去,英雄風姿永不退去自4月8日零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一個月以來,街道再現繁華,九省通衢重現活力。感染者治癒回家,千萬武漢人沉甸甸的心逐漸放下,陷入困境的大武漢正以最快的速度恢復運行,那個忙碌且充滿活力,繁華卻有人間煙火的武漢,又回來了。
  • 【景行記】帶你發現一個更有趣的武漢(二)
    【景行記】帶你發現一個更有趣的武漢(二) 2020-11-27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我想對你說……
    武漢,我想對你說…… 2020-04-08 1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路透社記者近觀武漢「重啟」:甜蜜美好的故事重新開始
    路透社4月16日發布記者布倫達·高和託馬斯·孫的《愛情獲勝》的文章稱,隨著武漢放鬆了兩個多月的隔離措施,一些甜蜜美好的活動重新開始了。眼下在全世界,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婚禮、生日會和慶祝等都被取消了,但在武漢,隨著政府放鬆了兩個多月來讓家人、朋友和愛人無法見面的隔離措施,這些活動終於能夠重新進行了。24歲的接待員彭靜和28歲的機場工作人員姚斌原本正在準備婚事,包括拍婚紗照,結果被突發的疫情打斷了計劃。
  • 紀錄片導演眼中的武漢重啟:堵車、熱乾麵和滿月的新生兒
    1月26日、4月6日,武漢江漢路步行街對比圖。受訪者供圖導演程逸飛也在用鏡頭記錄武漢。在他眼裡,武漢的復甦是從環衛工人修剪街邊灌木開始的。封城76天,街邊的灌木肆意瘋長。如今,在環衛工人們的修剪之下,武漢的花草樹木重新變得整齊、美觀。
  • 身穿中國旗袍鞠躬為疫情募捐的「最美日本女孩」:疫情過後想去武漢...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東京燈會滿月祭2020」8日至9日在池袋西口公園野外劇場舉行。在主辦方特別設置的「支援武漢」展區,一名日本女孩身穿中國旗袍,懷抱捐款箱從早到晚拼命向路人深深鞠躬,號召日本民眾為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捐款。
  • 江蘇90後武漢戰疫記:在武漢的日子是我最珍貴的記憶
    【來源:光明日報】江蘇90後武漢戰疫記3月31日下午3點多,經過79天的別離,吳罡回到了江蘇南京的家門口。他剛打開車門,就被久已在雨中等候的媽媽緊緊摟在懷裡。吳罡是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重症醫學科的護士。
  • 「再見你時,樹葉綠了」武漢美術館150天後重新開放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攝影:蕭顥 直播:向瑩 楊凝寒6月21日上午9:00起,武漢美術館重新恢復開放,在綿綿細雨中,它迎來了疫情後的第一波觀眾。看一幕幕武漢風光與場景,是一種心理療愈武漢美術館重新開館後上新的第一個展覽是《武漢·印象》,館長陳勇勁說,這對經歷過疫情的武漢人來說,是一種心理療愈和安撫,讓大家能夠平復心境,重新回到過去武漢的某個場景。
  • 口述實錄 | 武漢抗疫,是我的最美青春紀念冊
    疫情比人們預想的要嚴重……報名支援武漢每天看疫情報導,看跳動的確診病例數字,看到很多醫生同行奮戰在抗疫一線,也曾想過如果輪到自己,該如何抉擇。2月17日,我值夜班,又接到科主任的電話,我們醫院要派出10名醫生,作為支援湖北的醫療隊成員前往武漢,如果想報名,要跟家人商量一下,10分鐘內確認。不到10分鐘,我報了名。
  • 記3月25日 巴彥淖爾市第二批馳援武漢醫療隊在武漢協和醫院的最後...
    高敏:2020年節伊始,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突如其來,我主動參加了「支援武漢」抗疫任務,衝在了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第一線。作為一名普通的入黨積極分子,以大局為重,關鍵時刻迎難而上是我的責任,因為我深知,這個時候,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國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國難當前,只有這樣,才無愧於我們神聖的職業,無愧於『白衣天使』的稱號。」
  • 馳援武漢揚州婦幼滿月日記
    馳援武漢揚州婦幼滿月日記根據國家衛健委工作要求,揚州市婦幼保健院派出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18人,由徐巧芳主任帶領,在蘇北醫院黨委書記徐道亮擔當領隊的揚州醫療隊與蘇北醫院等八家醫院共164名醫護工作者,組成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於下午四時離楊馳援武漢。
  • 出徵滿月,中山二院醫療隊在武漢建起「逸仙ICU」
    「在武漢前線工作的這些日子,身邊的很多共產黨員的突出表現深深感染了我們。」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主任護師邱逸紅代表12位「火線」入黨的同志發言,「我們一定不負使命,保護好自己,全力救治患者,平安凱旋!」8日下午,孫逸仙紀念醫院舉行抗擊疫情火線入黨宣誓儀式,劉潔靜等12位同志被接收為中共預備黨員。
  • .| 「我知道我看到的只是局部」 ——攝影家劉宇的武漢之行
    直到他消失在夜色中,我還沒回過神來——沒看證件、沒收押金,就把一輛汽車借給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還有這種操作?這心也太大了。甚至,我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只記得,姓文。  我回味著遇到的這些小事,打算記下來。一起過來的攝影師陳黎明從小在武漢長大,我說,武漢人太好了,回去寫手記就用這個題目怎麼樣?他說,太直白了吧。我答,這真是我現在想說的話啊。
  • 我想這樣跟你在武漢談一場戀愛
    武漢的每個角落,都藏著浪漫。文旅君搜集了一些情侶在武漢拍的照片,送給你今日份的甜甜��。01 武漢大學,中國最美大學校園之一,中西合璧的建築群隨手一拍都很好出片,去萬林藝術博物館觀展,置身於純白的室內看窗外鬱鬱蔥蔥,在三樓的「珞珈咖啡館」手捧一杯冰咖啡,登上露臺環顧校園遠眺珞珈山。
  • 武漢一線記者口述實錄-虎嗅網
    第2天早上出門,我的天啊!幾乎沒有人不戴口罩,你不戴口罩就是一個異類。包括我們去開記者會,全場記者都戴了口罩,很多眼熟的同行,我根本就認不出來誰是誰。我們入住的酒店,門前有一條很熱鬧的小吃街。武漢人吃熱乾麵、臭豆腐,都是用紙碗端著,一邊走一邊吃,吃完就把紙碗一扔;酒店剛入住的時候,裡面還播賀年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