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醫療醫藥行業好,這個大家都認同,但是具體如何好,好在哪裡,能漲多少?可能大家一臉懵逼。一千個人的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到底有多好在每個人心裡的權重是不一樣,有的人持有半年,有的人持有一年,有的人持有五年十年。所以,今天先簡單科普一下醫療產業的細分圖譜和未來上漲的核心驅動因素,供大家應用。
醫療醫藥行業,它具有:空間大,後勁足,科技含量高的三大優勢。其實,醫療醫藥產業只是一個寬泛的統稱,它其實細分醫藥和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的3個二級子行業等,每個二級子行業下面包含的更多的細分賽道和子行業。
醫療醫藥行業曾經誕生了數個的大牛股,並且在未來5-10年,我依然非常看好,我認為今後國內「器械」行業整體增速會超過「創新藥」,成為醫療行業中增速最快的子行業,快艇中的潛水艇,手機中的戰鬥機。
借美喻中,借鑑美股履歷,推演A股發展,是一條捷徑,據招商證券統計,美股過去十年一共誕生了14支大市值的十倍醫藥股,其中3隻為創新藥,3隻為醫療服務,剩下的8隻都是來自於醫療器械,醫療器械佔比57.1%。
中國醫療器械的行業成長路徑,大致都經歷了從代理到原創,從低端到高端的節奏。
一句大白話概括,醫療器械支撐長期高增長的邏輯就是:進口替代。
就像所有後發國家,都是從低附加值工業製品開始逆襲一樣,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所有醫療器械大牛股,基本上都是走的進口替代的這條路徑。
再深一步探究,驅動這個行業能國產替代不斷推進最核心的因素又是什麼?
這主要有內因和外因兩個維度:
內因,即最核心的驅動因素,一句話,技術進步;這裡需要先和大家闡述一下醫療器械研發和醫藥研發的不同,醫藥研發更接近純粹的科技研發,類似大學科研所,比如晶片設計,而醫療器械更偏向於精密製造。簡單來說,醫藥研發拼的是科技創新能力,醫療器械研發拼的是實踐應用能力。究其原因,因為我國底層的純基礎科學領域相比國外是有較大差距,甚至薄弱,所以醫藥行業的研發起跑線就弱於國外同行;而我國的製造業確實強項,特別是過去20年,中國製造業從低端向高端遷移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和專業人才,不同專業的人才如蜂巢般粘合在一起齊力創新,使國內的醫療器械行業核心技術一路高歌猛進。比如國內支架產品在藥物及載體選擇、藥物釋放技術方面,就是說性能和安全性方面早幾年前就已經與國外產品相近,而價格比進口支架便宜1/3。
外因,主要是三個推動因素:1.控費控藥 2.分級診療 3.傾斜性的審批、採購扶持政策;先說控費控藥,由於「以藥養醫」途徑被杜絕,醫院只能通過增加檢驗檢測,增加手術中的高值耗材來增加收入。大家去過醫院就會發現,現在一個感冒都要驗血驗尿,檢測項目比過去多多了。這一方面確實為患者安全考慮,避免誤診,另一方面也悄悄增加了醫院收入。所以,收益的天平不斷從藥品向醫療器械方向傾斜,醫藥產業整體下滑的同時器械行業迎來逆襲向好的整體態勢。
分級診療,就是推動醫療資源的下沉的方式,用縣級,鄉村醫院來分流大醫院的壓力。未來5年,這樣的縣級標準億元要建2.9萬所,這些基層醫院經費有限,只能採購國產的價廉物美的中低端醫療器械產品,因此分級診療引發的採購潮帶來了產業風口,加速推動了國產醫療器械的滲透。
最後一個國家政策的扶持,有申報階段扶持和採購環節扶持。說白了就是開通申報色通道和政府招標中優先採購國產器械,這裡的優先其實可以解讀為「強制」的。
綜上所述,醫療器械行業的國產替代已經是大勢所趨,而且演繹得行雲流水,有了這個宏觀概念,具體如何在國產器械中挖掘大牛股我將在後續文章中具體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