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臨近,一個名為「滄海笑」的騰訊微博用戶引起了很多市民的注意。3年讀書300餘本,購書近2000冊的記錄,讓不少網友稱其為「讀霸」。這位「讀霸」將自己讀每一本書的書評全部發在騰訊微博上,3年來共計6萬餘字。昨日,記者聯繫到了這位「讀霸」,他叫張吉洋,來自公交公司四分公司。
「讀霸」曬記錄
3年讀書300餘本,購書近2000冊
張吉洋的「讀霸」記錄是:在過去的3年多時間內讀書300餘本。另外,他購買的圖書量,光過去幾年就已經達到2000多冊。記者在他的住宅看到,略顯擁擠的房間內一大半被圖書佔領。床上、沙發上、課桌上以及各種可以擺放物品的地方都放上了書。
每年讀書達到100本以上,張吉洋的閱讀速度達到每3天一本。其實,他的工作並不輕鬆,每天都要保證至少8小時的工作量。
那麼這樣高效的讀書率是怎麼做到的呢?他告訴記者,主要方法就是擠時間,「我精力比較充沛,工作之外的時間大部分用於讀書。」另外,他還有多年的睡前讀書習慣,睡前不讀1個小時以上,夜裡就會失眠。一些小說類的書可以達到一目十行的速度,而哲學類以及專業類的書籍,往往就讀得很慢。
因為對於讀書的狂愛,他每年花在購書上的錢都達到了上萬元。
興趣源於小學
最愛儒家經典《論語》
張吉洋對讀書的狂熱興趣起源於小時候。早在小學四年級時,張吉洋就開始看金庸的小說,尤其是大開本的《射鵰英雄傳》。「我父親的一個朋友是擺書攤的,賣的大都是武俠小說、市井通俗小說。後來父親看我喜歡讀書,就給我訂了《舒克與貝塔》、《鄭淵潔童話》等。」
中學年代,他接觸了許多國內外的名著。到了大學後,看的書更多,也曾問鼎揚州大學閱覽室借書冠軍。研究生畢業階段,他曾花3個月的時間泡在揚州老圖書館,飽讀了揚州經濟、文化、歷史類的圖書。
但談起印象最深刻的書,還要數儒家經典《論語》。光《論語》的注釋本,他就讀過好幾個版本。張吉洋說,《論語》可以借鑑的東西很多。首先是知識方面,裡面有許多「禮」的內容,禮儀之邦的禮大多在裡面,還有政治的、人文的、教育的知識等;二是做人方面,後世儒家的心理結構基本在這部書裡定型,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心理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加,對書裡面的許多東西開始有了感同身受,開始有了一些思想共同點,一種成長的愉悅感就產生了。」
微博上寫書評
140字微評寫足6萬字
張吉洋讀書喜歡做筆記,現在他的家中還保留著3大本讀書筆記。張吉洋說,等到工作後,用電腦的機會比手寫的機會多,開始在博客上寫作。主要用來寫小說、劇本、論文等,但寫作時間太長、耗費精力大,就轉成字數只有140字的微博,這樣也可鍛鍊「長話短說」,講究語言的精煉。
與讀書筆記比起來,微評時效快、便捷,但是思考的餘地會少,考慮容易不周詳。
另外,微評還可以當備索資料,提到什麼問題,哪本書裡提到過,可以方便地查到。微評還可以當書目,讓人看過後立馬就知道該書是不是自己感興趣的要閱讀的書,可以向未讀者推薦這本書。
儘管每篇都只有140字,但幾年下來,張吉洋的微博讀書筆記還是達到了6萬字。
「如果以後有新媒介,我還是會嘗試,也是跟上時代的要求嘛。」他提倡,在新時代讀書可以綜合運用各種新媒介為己所用。「雖然還是更愛書卷香,但若可以有新媒體這樣的工具,其實會保存傳播得更好。」張吉洋介紹。
「讀霸」騰訊微評選登
龍應臺《野火集》:30年前的臺灣,思想觀念封閉、保守、冥頑,社會生活、文化教育僵化,閉抑的氣息壓得人喘不過氣來。這時候龍應臺捅破了閉鎖的鐵屋,以犀利而富有感染力戰鬥力的筆鋒為人們提供了出氣孔,這本文集及由此產生的現象稱為當年乃至現在華人世界的一道文化景觀,30年過去了,有些東西與我們現實是如此切近。
楊絳《洗澡》:同樣是寫知識分子題材的小說,與她的夫君比較起來,楊絳的筆觸顯然是比較溫和、謙遜的,雖然不時冒出尖俏、幽默的語句。在部分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有些「扁平化」,前半部基本是「沙龍式」敘事,後半部分切入「三反」社會背景裡,話語體系的尖銳對立凸顯,矛盾衝突加劇,人物形象有了血肉般的呈現……
張鳴《一衰煙雨任平生》:張鳴的文字越來越練達、老辣,他以清末到民國時期的歷史史料作食材,用敏銳的觀察作調料,用戲謔幽默作鏟子,猛火之下,不停地翻炒文化大餐,最終將這道大餐端到我們這些食客面前。性急的,一筷子下去,嗆得眼睛跑水;性慢的,細嚼慢咽,後勁十足;先急後慢,過癮過後還有營養輸送,確實物美營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