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首個聚變核電站2060年併網發電,中國參與投資

2020-12-17 宸宵雲

常規石油能源從第一口油井開採開始到實現工業化,人類共花費了一個世紀的時間。而在技術上,熱核聚變比石油要難得多。

熱核聚變讓太陽持續不斷的燃燒,提供給人類光和熱。其中的原理並不複雜:兩個輕核結合形成一個重核的時候,會釋放出能量。而使用氫的兩種同位素氘(dao)和氚chuan)就可以實現最簡單聚變反應。

實現受控熱核反應,使人類掌握聚變能,是科學上的一個重大課題。輕核的聚變必須在高溫下才能有效地進行,溫度越高,反應的概率越大。對於最容易實現聚合的氘氚反應,也需要一億開以上的溫度條件,此時燃料(氘氚混合物)早已變成完全電離的物質第四態——由電子和離子組成的等離子體。為了產生足夠的聚變能量以維持所需的溫度,必須把這種等離子體足夠長時間地約束在特定的空間區域內。太陽靠它的強引力場保持住大部分燃料不至於飛散,地球上可用的約束方法,有磁約束和慣性約束兩種,均在實驗研究中。開發聚變能得難度很大,除了要達到自持聚變反應所需的密度、溫度和能量約束諸條件以外,工程上的等離子體控制、耐輻照材料、遠距離維修等問題尚需進行很多研究。

世界上最大的熱核聚變反應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簡稱(lTER)作為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主要由七個成員國(中國、歐盟、印度、韓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共同投資建立。項目一共涉及到35個國家,還有許多的工業和科研組織也正在參與製造lTER的成千上萬零部件。

目前,lTER的1000多萬個組件已經就位,就等著組裝。整體搭建工作已經完成60%。如果一切順利,按進度在2025年生產第一團等離子體,2035年才能實現熱核聚變供能。而原型熱核聚變電站將在2040年左右投入建造,大概2060年併入全球電網。

地球的海水中氘的含量非常豐富,氚可以由鋰製備,這就保證了燃料的供應。

熱核聚變不會產生汙染物和放射性廢料,不會產生鏈式反應,本質上是安全的。

相關焦點

  • 【公基備考】核能發電工作原理及核電站進程
    核電站是指通過適當的裝置將核能轉變成電能的設施。利用核能進行發電的電站稱為核電站,當今世界上只能利用裂變的鏈式反應產生的能量來發電。我國核電站的建設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首臺核電機的組裝在秦山核電站進行,1985年開工,1994年商業運行,電功率為300MW,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和運行的原型核電機組。
  • 印尼明古魯省首個火電站併網發電 中國電建投資建設
    印尼當地時間11月15日上午,由中國電建投資建設的印尼明古魯省首個火電站正式併網發電。 明古魯火電站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西海岸的明古魯省明古魯市,由中國電建海投公司與印尼INTA公司合作投資開發。
  • 史上最具野心的核聚變裝置開始組裝!中國作為主要成員國,參與核心...
    氘氚聚變反應的產物是穩定的氦,沒有放射性廢物,只產生易於處理的短壽命放射性物質,相對傳統的核電站也更安全。因為核電站的反應堆要先期注入大量核燃料,而核聚變是在反應過程中隨用隨加原料,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要想利用這些獨一無二的優點,科學家們需要做一些前所未有的工作和創新。
  • 【地理視野】經常出現在高考地理題中的中國水庫、核電站排名
    2、龍灘水庫 龍灘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是由中國大唐公司、廣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貴州省基本建設投資公司按65%、30%、5%組成的股份制公司
  • 中國中車首個自營發電場成功併網發電
    中車齊車集團提供中新網齊齊哈爾12月14日電(趙春華 記者 史軼夫)中車齊車集團有限公司14日發布消息,由該公司投資建設的中國中車首個自營發電場——內蒙古太僕寺旗後水泉(駱駝山)風電場實現併網發電。後水泉(駱駝山)風電場項目是內蒙古700萬風電建設大基地項目之一。
  • 英國擬建全球首個商用聚變發電廠,有意外也有驚喜
    10月11日,英國《自然》雜誌報導了這一新聞,指出英國政府近日宣布,將投資2億英鎊(約合人民幣19億元),用來預研全球首個商用聚變發電廠,希望到2040年實現聚變能源的商業化。 這個消息對聚變能源研究的行業內部人士來看,既有意外,又有其合理性,同時也是一種驚喜。意外和驚喜在於,甚至3個月前,連該項目的負責人都未料到能得到這麼大的支持,並且這麼快。
  • 中國大陸籤約首筆基於PAS2060碳中和標準的碳中和交易
    2011年6月10上午,國際濟豐紙業集團、Caspervandertak Consulting BV(「荷蘭CVTD諮詢公司」)、英國標準協會、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在第五次天津國際融資洽談會上簽署碳中和交易合同,達成中國大陸首筆基於PAS2060碳中和標準的企業自願碳減排交易。
  • 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
    按目前世界能量的消耗率估計, 地球上蘊藏的核聚變能可用100億年以上。因此從原理上講, 聚變能可以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人類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科學通報》發表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員陳永靜撰寫的「核聚變將最終成為未來的能源嗎?」一文,介紹了核聚變基礎知識和可控核聚變的發展及現狀。
  • 中國十大核電站
    廣東省 大亞灣核電站  大亞灣核電站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半島,離香港尖沙咀直線距離51公裡,由廣東核電投資有限公司和香港核電投資有限公司合資建設與運營,隸屬中國廣核集團管轄,擁有兩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機組,所生產電力80%供應香港,20%供應廣東。
  • 六天中逆轉命運的中國核聚變
    2007年8月,由各方共同出資的ITER國際聚變能組織正式成立,參與各國分享技術,以採購分包的方式競標一部分設備與施工項目,最後以拼積木的方式在法國總裝,費用按如下比例分攤。結果2011年福島核電站洩漏事故直接讓日本的核技術研究陷入停頓,連帶嚴重拖累了ITER的進度,引發預算節節攀升。
  • 【公基備考】核能與中國的核安全
    人們利用地殼演示中存在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衰變規律,可以測定地球的年齡(46億年)。核聚變具備核裂變沒有的優勢:(1)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比核裂變更大(2)無高端核廢料,可不對環境構成大的汙染(3)燃料供應充足,地球上重氫有10萬億噸(每1升海水中含30毫克氘,而30毫克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但核聚變反應技術要求極高,目前人類還沒有辦法,對它們進行較好的利用。
  • 大國底氣從「核」來——中國核工業創建六十五周年綜述
    歷史不會忘記:國際形勢風雲突變,蘇聯政府撕毀了所有協定,撤走了專家,企圖把中國核工業扼殺在搖籃裡。黨中央作出決策: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8年時間搞出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   歷史不會忘記:1967年6月,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中國用了2年8個月。
  • 英國能源白皮書:到2040年建成核聚變電站
    【電纜網訊】據英國氣候政策網站Carbon Brief報導,英國政府13年來首次發布能源白皮書《Poweringour Net Zero Future》。該文件是應對Covid-19疫情後的綠色復甦,並為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設定路線圖。
  • 假如人類徹底掌控了可控核聚變,未來的世界將會發生什麼變化?
    當質量大的原子核吸收一個中子之後,就會分裂成兩個或者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或者三個中子,並且釋放大量的能量,同時這個過程會繼續裂變下去,由此形成鏈式反應。 核聚變則是由質量較小的原子,在特定條件下發生原子核聚合反應,生成質量更重的原子核的過程。
  • 當人類徹底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後,未來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
    地球上的海水中氘的儲存量高達45萬億噸,對於人類來說,一旦順利掌握穩定的核聚變發電能力,那麼人類文明在接下來的數十億年將不愁能源問題。核聚變反應堆發展狀況人類早早的掌握了可控核裂變反應,原子彈早早用於實戰,而第一代核電站於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正式投產應用,目前已經發展到了安全性更好、核廢料產生量更少的第四代核反應堆。而核聚變反應堆卻遲遲無法進行商業化應用,因為核聚變掌控的難度非常大。
  • 六天,逆轉中國核聚變命運,美國也無能封鎖!
    其中氘在海水中儲量非常的豐富,一公斤海水提取出的氘,聚變反應出的能量相當於300公斤汽油,所以用個幾百億年沒問題。這個項目是對人類頂尖科研能力的挑戰。在中國籤署加入ITER談判協議六天後,美國宣布重返ITER,韓國與印度也緊隨著宣布加入。據傳,有參與談判的科學家慶幸地說,要是再晚六天,中國可能就永遠無法加入了。
  • 中國承諾減少碳排放 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作者: 莉季婭· 斯坦欽科 中國正準備啟動其首個排放權交易計劃。該計劃最初僅涉及能源領域。儘管這一計劃是為了改善本國氣候狀況,但西方專家已開始提出批評。許多人甚至認為環境問題可能會更加惡化。衛星通訊社記者帶著造成這種擔憂的原因以及中國的新環保計劃有效性等問題採訪了中國生態學家。
  • 在地球上「種太陽」:一文讀懂核聚變和ITER的前世今生
    按照三重積的量級,不難想像要達成熱核聚變反應,需要特殊的反應容器以獲取和維持足夠的反應條件。從現階段的研究來看,在地球上要創造聚變的條件,主要採用磁約束聚變和慣性約束聚變兩種不同途徑。自2006年建成第一次放電以來,EAST取得了一系列裡程碑式的成果:  2006年9月28日,EAST首次成功放電,這是全球首個投入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  2016年1月28日凌晨零點26分,EAST成功實現了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衝等離子體放電,這是國際託卡馬克實驗裝置上電子溫度達到5000萬度持續時間最長的等離子體放電。
  •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成功,中國打破美國核電技術壟斷
    據環球網11月27日報導,當天凌晨0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首次併網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徹底打破國外的核電技術壟斷,不再受其壓制,正式躋身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世界各國再也不必因核電壟斷而看國外臉色。
  • 2060碳中和,這是央企「綠巨人聯盟」的綠色力量!
    ▲ 2020年4月26日華電安徽公司所屬安慶大觀風電項目首颱風機正式併網發電全面落實節能減排工作部署,積極推進大容量機組改造工作,蕪湖公司完成一期兩臺66萬千瓦機組的脫硫增容、脫硝改造和超淨排放改造工作,主要生產環保指標居行業領先;嚴格按照高效環保要求,建成華電在皖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高效低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