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絲說大學排名
世界知名的三大榜單QS、THE和U.S.News都在今年的一二月份推出了2019年最新榜單,細心的網友已經發現,同是清華大學,在亞洲的排名,QS和U.S.News都是第三名,而在THE卻排名第一。
冷絲也想問這麼幾個問題:不同榜單,為何有差異?我國該如何利用世界榜單建設好自己的大學?
三大榜單上,國內高校排名成績都不錯,清華大學表現更為突出。
三大榜單上,我國高校排名成績都不錯,進入榜單的高校總數在亞洲排名第一,清華大學在英國泰晤士榜單上名列亞洲第一位。
至於三個榜單排名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這三家排名機構所採用的評估指標、評價時的權重有較大的差異,比如,QS排名對高校的評估更為綜合,看重高校的學術和就業綜合聲譽,還有學生內外交換交流情況。而泰晤士排名在學術上的評估指標傾向於「學術為高校帶來的收益」,有「知識轉換」「機構收入」等等指標,權重分別為7.5%和2.25%,QS則沒有這兩項評價指標。
再如,泰晤士排名的主觀聲譽評估僅佔據了25%的比重,比QS少了一半,U.S.News則完全從學術方面評估大學,它採用的指標全部是學術指標,並運用更細分指標衡量學術引用影響力。
所以,冷絲說,三大榜單,清華大學的排名不盡相同,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網友也不必過於在意。
排名對我國高校建設有一些正面效應,國際上很多高校也很重視排名結果。
我國高校管理者普遍重視世界大學排名,比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在內的C9高校在各自的「十三五規劃」中都明確指出了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自身教學科研質量,浙江大學明確提出「至少在兩個以上權威世界大學排行榜中進入前100」。
國外高校同樣如此,很多高校也提出了有關提升世界排名的學校發展目標。除此之外,大學排名指標體系的具體指標能夠具體地反映出高校的不足與優勢,有利於高校制定有針對性的提升措施。
目前,世界上有58%的高校已經建立了各類大學排名的監控機制,大都會利用排名並以排名為新的起點對自身發展進行分析,用以提升辦學質量。
通過世界大學排名體系,政府可以清晰地了解本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以及本國高校在世界高校中的相對位置,並依據這樣的排名制定出促進本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
因此,冷絲認為,世界大學排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服務於國家高等教育評估和發展體系建設,引導政府資源投入方向。
如何對待排名結果?我國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時刻保持理性和客觀的態度。
高校管理者應當合理利用世界大學排名尋找發展的差距,注重學科平衡,超越量化模式,爭取開創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
其一,我國高校要認識到世界大學排名中所存在的學科偏見,在發展人文社科過程中重排名但不唯排名,努力推動人文社科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國人文社科的國際影響力。人文社科發展具有很強的本土化傾向,世界大學排名主要以英語刊物為文獻來源,包括我國在內的非英語國家的人文社科在各個大學排名中都處於相對劣勢趨勢。儘管目前我國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沒有在世界排名中取得較高的得分,但是人文社科發展仍然要堅持中國特色,具備足夠的道路自信。
當然,高校應該推動人文社科領域與國際接軌,更多地採用國際通用的學術標準,讓世界逐漸了解和認可中國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近年來,隨著我國學者逐漸融入國際學術圈,中國學術影響力正處於快速提升階段。
其二,我國高校要注重長期發展,超越對於數字的盲目「迷戀」,推動立足本土的高質量學術研究。當前世界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或多或少都有重總量、輕質量的問題。
我國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不能為了提高論文發表數量和引用數量而要求科研人員在不考慮研究質量的情況下大幅增加學術成果產出。高產的學者並不一定是優秀的學者,這恰恰是我國目前學術界的問題所在。我國高校比較流行簡單化的量化管理辦法,鼓勵學者匆忙發表論文,營造不良的科研文化,違背了學術研究的基本規律。
目前,我國部分高校通過投入大量資金,大力引進高產出學者,短時間內提升了大學排名,造成大學發展的虛假繁榮景象。我們應該認識到,大學的發展不僅是統計數據好看這麼一點事,更是對於大學使命的價值判斷,所以說,大學必須要尊重科研工作的一般規律,而不是進行學術論文的簡單堆砌。
在具體辦法上,很多研究者早就提出過很多建議,我國高校可以適當調低職稱評定中論文所佔比重,不惟學術成果的數量,而是推行學者代表作制度,給予階段性學術成果更多的認可和經費支持,鼓勵大學的教師、研究人員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能夠研究真正有意義的重大問題。
其三,我國高校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頂尖大學的辦學模式,中國高校在借鑑西方大學辦學模式經驗的基礎上,要不斷開拓創新,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辦學模式,並爭取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潮流。
總之,冷絲認為,所謂排行榜,我們可以看看,但不必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