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長期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們來說,小鎮,總是有股特殊的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暫別城市的喧囂,於忙碌日常中獲得些許休息。
而談到那些值得一去的小鎮時,便不能不提日本的那些如詩般美麗的各色小鎮,它們或是浪漫水鄉,或是溫泉聖地,或是有神靈寄居的神秘山谷,又或是日本皇室的避暑聖地……每一個小鎮的共同點,就是美麗而靜謐。
當我們漫步在這些小鎮中,看著承載著獨特的歷史、地理和人文背景的各色街道和建築,會感受到與東京、大阪這樣的旅遊聖地截然不同的另一番風情。
岐阜縣白川村荻町地區與五個山被共同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該地區以白川鄉的合掌造聚落而為世人所知。
白川鄉是對岐阜縣西北部莊川整個流域的統稱,地處白川村上遊的莊川村(現稱高山市莊川町)也包含其中。荻町位處白川鄉中心,平坦的土地受著周邊流域的滋養,合掌造民居星羅棋布。
所謂合掌造,是用兩根木材在橫梁上搭成人字形以支撐正梁的叉首結構的茅葺房屋。因此,荻町的許多房屋都是切妻屋頂。
切妻造妻入與一般的茅葺民居較大的不同在於,此地民居規模可觀,有的高達二至四層,屋根裡(天花板與屋頂之間的空間)很大。
合掌造民居的屋根裡在生活環境嚴酷的當地,人們將大家族製作為生存的基本準則,因此房屋需要更大的使用面積,以容納為數眾多的家族成員。
同時,屋根裡也為此地的基礎產業——養蠶業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這幾方面的考量,都是將房屋建成大規模的原因。
和田家住宅是荻町最大的合掌造民居,屬於日本國家重要文化遺產。
和田家住宅白川鄉的合掌造民居都是妻側朝向南北,沿山谷而建,如此可使屋頂接受等量的日照,從而使白雪融化的步調一致,避免屋頂各處積雪厚度不均。
對於沿著山谷吹來的風,為將風力對房屋的破壞力降到最低,人們在建築結構上也進行了不少考量。積雪越厚,對屋頂造成的壓力越大,因此房屋的屋頂都做成接近60度角的大坡度。
茅葺的屋頂每過三十至四十年都要更換一次,更換合掌造大型屋頂需要付出的勞動力,則比普通屋頂更甚。每到此時,白川鄉的人們就會團結起來,形成一種名為 「結」的互助組織。春天一到,鄉裡人全體出動,共同為需要更換屋頂的房屋出力。
昭和時代來日訪問的德國建築家布魯諾·陶特在其著書《重新發現日本之美》中,曾經盛讚過合掌造民居的構造之美。
明善寺的廚房(右)是建於江戶末期的合掌造建築,入母屋造的正殿(左)及鐘樓均為茅葺屋頂。然而,莊川流域的水壩建設以及小聚落的集體遷移等原因,都導致了合掌建築數量的銳減。
大正十三年(1924年)尚有三百棟合掌建築,至昭和三十六年(1961年)僅餘一百九十棟。在此形勢之下,興起了以荻町的原住民為核心的建築物保護運動,人們提出「不賣」「不租」「不破壞」三大原則,而珍貴的聚落景觀也正得益於此,方得以保存至今。
除此之外,白川村內無人居住的房屋被移建到莊川兩岸與聚落相鄰之處,作為野外博物館「合掌造民居園」保護起來。
北海道日本與美國籤訂友好條約後,於安政六年(1859年),開放函館為日本最初的對外貿易口岸。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經歷過一場火災之後重建的金森紅磚倉庫作為自古以來一直受西方文化薰陶的小鎮,這裡佇立著裝飾有科林斯式柱頭的舊函館公共禮堂,拜佔庭樣式的函館東正教教堂,體量厚重的金森紅磚倉庫,一樓日式、二樓西式,和洋結合的町家建築等,無不洋溢著異國的情調。
白牆綠頂的函館東正教教堂修建於明治至昭和初期的歷史性建築,與斑斕的色彩互相結合,沿著坡道及海岸,造就了異域風情濃厚的街景。
福島縣坐落於深山的南會津町中,靜立著一處前澤聚落。
此處現存的茅葺民居中,有十五棟曾毀於明治四十年(1907年)的一場大火,此後經同一批木匠修復或重建,得以重回歷史舞臺。
民居的形狀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平面呈長方形的直屋,另一種是中門造的曲屋,即將寄棟造的主屋與切妻屋頂的中門(用主屋局部帶有的突出部分來充當馬廄、廁所等,稱為中門)連接形成L形。
中門造中門造房屋的特點是,建築高度較高,並利用梁栿、蜀柱、平梁等木構件來裝飾牆面。
過去的人們會在曲屋的突出部分蓋馬廄,過著牛、馬、人共處的生活。也正因如此,更便於人們在寒冬臘月裡使喚馬匹或餵食草料。
生活在嚴寒地帶的人們,將智慧和生活經驗凝聚在每一座房屋中,至今仍造福著這裡的居民。
前澤曲屋資料館中展示著日本東北地區傳統曲屋的造型、室內布局,以及「地爐」等用具,遊客可以在此體驗當地居民在曲屋中生活的場景。
山形縣銀山溫泉地處奧州街道深處山谷的平坦地帶,18世紀中葉之後,此地發展成為溫泉勝地,林立的旅館也隨之形成一景。
銀山川兩岸旅館鱗次櫛比。每家旅館都保留著昭和初期時興的三層或四層木結構雖然大正二年(1913年)爆發的銀山川大洪水幾乎捲走了所有的旅館,但在昭和元年(1926年)通過地質鑽探泉眼,大量高溫的溫泉湧出,昔日盛景很快得以恢復。昭和初期便已形成今天這般的規模。
能登屋旅館。鳳凰與梧桐的裝飾圖案中央,標記著初創者的姓名。當時,每家旅館都不約而同地沿著銀山川兩岸,重建起三層或四層結構的樓房。以日式設計為基調,融入西洋建築的元素(如露臺等),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
此外,在套窗或牆面之上裝飾繪有商號或風景畫的華麗鏝繪(雕塑藝術),將溫泉街的景觀裝點得更加鮮豔多彩。
古山閣的房屋正面裝飾鏝繪,繪有一年四季的儀式活動古街的風貌受到銀山溫泉房屋保存條例嚴格的保護,與古色古香的煤氣燈相輔相成,營造出洋溢著大正浪漫的絕妙氛圍。
京都府環繞京都盆地東面的群山統稱為東山。在其西麓是知恩院、八坂神社、清水寺等古老神社及名寺,興建時間可追溯至平安時代之前。
如今被劃歸傳建地區的產寧坂地區,便處於這些神社佛閣與東大路通之間。
該地區的主要景點是京町家,其他風格的街道也值得一看。
從八坂通的方向看到的法觀寺的五重塔,是人們熟知的「八坂之塔」。從北向南走,首先是建有八坂神社的圓山公園至高臺寺正門一帶。高臺寺的塔頭與連綿的土牆十分惹眼。
數寄屋風格的茶鋪與和式住宅排列在道路旁,前者採用茶室建築的建造方法,使用竹子、杉丸太(剝去樹皮的杉樹原木)裝飾土牆,後者是黑瓦葺的木造平房或二層樓房,裝設大門,修築圍牆。
從高臺寺正門出發,經法觀寺的八坂之塔至二年坂的區間內,可以看到建造有中二階、本二階房屋的町家以及和式住宅、神社、寺院等各種建築。
沿街的町家店鋪大多出售京都名產,垂掛簷下的門帘、格子、出窗等將門面裝點得多姿多彩。二年坂至產寧坂一帶,是該傳建地區的中心地帶,道旁修建大量本二階町家房屋,以及一樓開店的中二階町家房屋。
被戲謔為「鰻魚的寢床」的細長形房屋間口極其開闊,佔滿了宅地臨街一面的空間,與鄰居房屋之間幾無縫隙。
房屋正面大量採用格子,也是京町家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向道旁伸出的「帶腿」的出格子,因其體積大而尤為醒目。房屋的開口部的設計多種多樣,包括蟲籠窗,數寄屋風格的半月形窗,帶欄杆、掛窗簾的窗戶等。
裝飾在一樓屋頂上的京行燈,與半月形的數寄屋窗共同裝點著街道。有的房屋在外牆裝設竹製的「犬矢來」(竹圍欄)以防泥水或從屋簷流下的雨水,有的在屋頂或出簷上放置鍾馗像以闢邪,這些別出心裁的設計令街道變得更加多元化。
小石塊的灰白色,弁柄格子的茶色或瓦片的深灰色,各種顏色的對比鮮明卻又整體和諧,營造出寧靜、祥和的氛圍。
雖然後來被劃歸傳建地區,但這裡當年只是從高臺寺北門通穿過下河原通的幽靜石牆小路的沿線區域。該區域在明治後期至大正時期由一名企業家出資,集中進行了宅地開發。
鋪設石塊的小巷,搭配和風住宅的石牆或板牆,形成的人文景觀統一和諧。而細細蜿蜒、一眼無法望透前路的小道,則充滿著神秘氣息。
石塀小路。狹窄路旁排列著的和式住宅,帶有板牆或石牆,為產寧坂地區營造出分外嫻雅、恬靜的氛圍。遺留在產寧坂地區的傳統建築,有許多被當作土特產店和飲食店加以利用,既保留了傳統,又發揮了作用。
古老的街道如今散發著青春的活力,男女老少迎來送往,這大概也可算是此地的一大特色吧。
石川縣金澤是大名之中號稱擁有一百零二萬石的加賀藩的城下町,是近世繼江戶、大阪、京都之後發展繁榮起來的大市鎮。
主計町與淺野川沿岸的東山「東」毗鄰,江戶時期,藩內許多重臣將宅邸建於此地,使之相對較早地實現了向町人地的變遷。
雖然沒有正式的許可,但主計町逐漸帶著茶屋町的特性發展起來。
格子細密的「木蟲籠」格子窗等,是與「東」相同的茶屋建築所具有的特徵。
主計町的鼎盛時期是明治後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當時,此地對房屋進行加蓋或改建,反映了時代的特點,比如對房屋加蓋三層,以及在二樓以上窗戶加裝大片玻璃窗等,這些至今都還能見到。
而另一方面,后街上仍然保留石置板葺、屋頂坡度平緩的建築,賦予主計町多樣的景觀。
《日本最美小鎮行旅》[日] 美麗小鎮研究會 著匯集700張高清攝影圖片,為大家呈現日本各地119座美麗小鎮的自然風光和建築特色,帶大家感受真實的日本,全方位體驗日式文化與建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