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常用方法
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常用方法絕對是關鍵。掌握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這些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們在了解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的時候,對下面這些方法一定要認真掌握。
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要點:
留: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地名、人名、物名、職稱、器皿等,可照錄不翻譯。比如: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將軍和都尉都是官名,照錄不翻譯。
刪:刪去不需要翻譯的詞。比如《曹劌論戰》「夫戰,勇氣也。」這裡的「夫」為發語詞,翻譯時應該刪去。《狼》:「肉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這裡的「之」起補足音節的作用,沒有實意,應該刪去。
補:翻譯時應補出省略的成分。比如《兩小兒辯日》:「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翻譯時在「如盤盂」前補出形容詞性謂語「小」。
換: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現代詞。如《觀潮》:「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校閱水軍。」這裡的「歲」應換成「年」。
調:翻譯時,有些句子(謂語前置、定語後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後置等)的詞序需要調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調整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選: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情況比較常見,因此選用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已經成為文言文翻譯的難點。如《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裡的「顧」是一個多義詞,有多種解釋:回頭看、看、探問、拜訪、顧惜、顧念、考慮,在本句中用「拜訪」最為恰當。
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和通假字。如《核舟記》:「石青糝之。」這裡的「糝」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翻譯時必須譯出。
意: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白,應用意譯。如《鴻門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譯: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譯: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
縮: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以將其凝縮。
擴: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擴為同義的雙音詞或多音詞,二是對一些言簡意豐的句子,翻譯時,要擴展其內容,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高三語文複習,我們有很多的要點內容需要及時進行處理。掌握高三語文複習中的這些要點內容,我們的複習效果才能變的更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理解一下。
一、端正態度
儘管誰都知道語文很重要,但就現實來看,真正努力學語文的同學並不多,其原因主要是緣於同學中普遍存在的二種錯誤認識。
1、認為語文拉分不大。
這些同學似乎很精明,常拿語文和數理化比較,認為語文的拉分遠比不上理科。他們看到語文成績最落後的也能考七八十分,最優秀的也就一百二三十分,相差五六十分,不大;不像理科,最高的近一百五,最低的也許五十以下,相差一百,真是懸殊。這種比較從表面看很有道理,但事實上經不起推敲,只看到了一面,沒有看到另一面。因為真正稱得上拉分的應該是總體水平相差不大的同學之間的比較,看他們是否因為某一門功課的緣故而使總成績受到了影響,這兩位學生應該是具有可比性的。如果兩位學生總體水平不在一個檔次,也就不具備可比性,那又何必比呢?再說,我們看拉分,不應局限於個別與特殊,應著眼於整體與普遍,就全體看,在高考中,因為某一門理科而損失幾十分的同學並不比因為語文而損失幾十分的同學多。每年高考,都會有相當數量的學生語文只考八十來分,也會有一批學生語文考到一百二十多分,之間的較為普遍的拉分是三十至四十分。而一門理科的較為普遍的拉分也就三四十分,這點大家可以通過去看前幾屆的畢業生的高考成績而得到證明。
2、認為語文提高不快。
語文的「廣」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喪失了學習的信心,認為語文要提高比什麼都難。語文的學習好比在一湖水裡放鹽,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嘗不到鹹;不像有的功課的學習,好比在一碗菜裡放味精,放一點點就感覺很鮮。然而,鹽放幾天也許感覺不到,放一個月甚至幾個月是一定可以感覺到的。語文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確立一個怎樣的時間範圍。如果確定為一星期,那肯定是比不上其他功課的;如果確定為一個月或者一學期,那就絕對不比其他功課慢。
態度決定一切」,只有端正了語文學習的態度,確立了語文學習的信心,下面的高三語文複習方法才能對你發揮作用。
二、積累知識
語文經過了我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它的廣是任何一門功課都比不上的,語文的高考又涉及了語文知識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個標點,其間還涉及到古文現代文散文科技說明文社科類論文古詩詞等的閱讀水平的考核,沒有一樣可以輕忽,沒有一樣可以輕易掌握,都需要下大功夫,這就要求我們在高三的語文學習中尤其要注意平時的點滴積累。這積累的內容可分兩個方面,要求每位同學準備好兩個本子。
1、基礎知識的積累。
在高三階段,需準備好一本基礎知識的摘錄本。在平時做練習時,或在聽老師講課時,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語音、詞語、成語、近義詞區別法、標點用法、病句識別法等都隨時記錄,且時常翻閱,熟記於心,這方法如能堅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選擇題的得分。
2、寫作材料的積累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佔60分,是所有功課中的所有題目裡佔分最多的一道題。我們對這道題絕不能順其自然、聽天由命,一定要積極採取主動,平時做個有心人。所以,要準備好一本材料摘錄本,平時閱讀時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錄。那麼,什麼樣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一般說來,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視的細節,但這些例子都必須是能給我們啟發的,能震撼我們心靈的。它的內涵越開放越好,應「橫看成嶺側成峰」,能以不同的側面向我們展示做人的道理,這樣,我們在寫作時,碰上不同的話題卻可用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論述時,圍繞這材料的和話題吻合的那一側面展開論述便可。在積累材料時還要注意你的材料的多樣性,應避免同一主題同一類型的,應儘可能地涉及不同領域,涉及古今中外,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還要注意它的新穎、別致,儘可能做到「人無我有」。當這樣的材料準備到百個左右,高考時無論它要我們寫什麼作文,基本上都不會無話可說,無例可舉。
文言文閱讀專題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鐵鉉,鄧人。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調都督府斷事。嘗讞疑獄,立白。太祖①喜,字之曰「鼎石」。惠帝②建文初,為山東參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鉉督餉無乏。景隆兵敗白溝河,單騎走德州,城戍皆望風潰。鉉與參軍高巍感奮涕泣,自臨邑趨濟南,偕盛庸、宋參軍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鉉。德州陷,燕兵收其儲蓄百餘萬,勢益張。遂攻濟南,景隆復大敗,南奔。鉉與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築長圍,晝夜攻擊。鉉以計焚其攻具,間出兵奮擊。又遣千人出城詐降。燕王③大喜,軍中皆歡呼。鉉伏壯士城上,候王入,下鐵板擊之。別設伏、斷橋。既而失約,王未入城板驟下。王驚走,伏發,橋倉卒不可斷,王鞭馬馳去。憤甚,百計進攻。凡三閱月,卒固守不能下。當是時,平安統兵二十萬,將復德州,以絕燕餉道。燕王懼,解圍北歸。
燕王自起兵以來,攻真定二日不下,即捨去。獨以得濟南,斷南北道,即畫疆守,金陵不難圖。故乘大破景隆之銳,盡力以攻,期於必拔,而竟為鉉等所挫。帝聞大悅,遣官慰勞,賜金幣,封其三世。鉉入謝,賜宴。凡所建白皆採納。擢山東布政使。尋進兵部尚書。以盛庸代景隆為平燕將軍,命鉉參其軍務。是年冬,庸大敗燕王於東昌,斬其大將張玉。燕王奔還北平。自燕兵犯順,南北日尋幹戈,而王師克捷,未有如東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復道山東。
比燕兵漸逼,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將所部十萬與鉉合,絕燕後。文師至直沽,為燕將宋貴等所敗,無一至濟南者。四年四月,燕軍南綴王師於小河,鉉與諸將時有斬獲。戰至靈璧,平安等師潰被擒。既而庸亦敗績。燕兵渡江,鉉屯淮上,兵亦潰。
燕王即皇帝位,執之至。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於市。年三十七。 (節選自《明史列傳第三十》)
〔注〕: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 ②惠帝:朱元璋之孫,朱元璋死後即位,建文是其年號。
③燕王:朱元璋第四子,推翻惠帝即位,即明成祖朱棣。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嘗讞疑獄,立白 獄:案件
B.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將所部十萬與鉉合 部:統率,指揮
C.四年四月,燕軍南綴王師於小河 綴:聚集,匯合
D.將復德州,以絕燕餉道 以: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9.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鐵鉉「多智善戰」和「忠君」特點的一組是
憤甚,百計進攻
鉉督餉無乏
鉉伏壯士城上,候王入,下鐵板擊之
單騎走德州,城戍皆望風潰
鉉以計焚其攻具,間出兵奮擊
偕盛庸、宋參軍等誓以死守
又遣千人出城詐降
帝聞大悅,遣官慰勞,賜金幣,封其三世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由於鐵鉉善於裁決疑獄,太祖朱元璋為此以「鼎石」 二字賜予他,又先後封他為山東參政、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等職,足見朱元璋對他的器重。
B.大將軍李景隆率軍北伐時,鐵鉉負責督運糧餉從無匱乏。李景隆兵敗後,各守城部隊都望風而潰,只有鐵鉉孤軍固守德州。
C.燕王朱棣連續三個月攻打濟南,遭到鐵鉉等守城將士的頑強抵抗。由於久攻不下,軍隊疲憊,燕王決定撤兵北歸,從長計議。
D.盛庸率軍在東昌大敗燕軍,斬殺了燕軍大將張玉,取得了抗擊燕軍以來的重大勝利,從此燕軍南下不敢再取道山東。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故乘大破景隆之銳,盡力以攻,期於必拔,而竟為鉉等所挫。(5分)
譯文:
(2)燕王即皇帝位,執之至。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於市。(5分)
譯文:
語 文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李大亮,京兆涇陽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謹,外若不能言,而內剛烈。隋末,署龐玉行軍兵曹。李密寇東都,玉戰敗,大亮被禽。賊將張弼異之,就執百餘人皆死,獨釋大亮,引與語,遂定交。高祖入關,大亮自歸,授土門令。方歲飢,境多盜賊。大亮招亡散,撫貧瘠,賣所乘馬,稍稍資業之,勸墾田,歲大熟。間出擊盜,所至輒平。貞觀初,出涼州都督。時突厥亡,帝遂欲懷四夷,諸部降者,人賜袍一領、帛五匹,首領拜將軍、中郎將,列五品者贏百員。又置降胡河南。詔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使以綏大度設、拓設、泥熟特勒及七姓種落之未附者,峙糧磧口賑其飢。大亮上言:「臣聞欲綏遠者必自近。中國,天下本根,四夷猶枝葉也。殘本根,厚枝葉,而曰求安,未之有也。臣以為諸稱籓請附者,宜羈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懷德,永為籓臣。河西積困夷狄,州縣蕭條,加因隋亂,殘耗已甚。臣愚願停招慰,省勞役,使邊人得就農畮,此中國利也。」帝納其計。八年,為劍南道巡省大使。會討吐谷渾,為河東道行軍總管,與李靖俱出北道,與虜遇蜀渾山,大戰,破之,俘其名王,獲雜畜數萬。拜右衛大將軍。晉王為皇太子,詔大亮兼右衛率,又兼工部尚書,身三職,宿衛兩宮。每番直,常假寐。帝勞曰:「公在,我得酣臥。」嘗以張弼脫其死,及貴,念有以報之。時弼為將作丞,匿不見,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識諸塗,持弼泣,悉推家財與之,弼拒不受。乃言於帝曰:「臣及事陛下,張弼力也,願悉臣官爵授之。」帝為遷弼中郎將、代州都督。世皆賢大亮能報,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卒,年五十九。將斂,家無珠玉為含〔注〕,惟貯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為慟,諡曰懿,陪葬昭陵。
(節選自《新唐書列傳第二十四》)
〔注〕古代喪葬之禮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謂之「含飯」。天子、貴族可含珠玉等。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署龐玉行軍兵曹 署:暫任
B.臣聞欲綏遠者必自近 綏:安撫
C.會討吐谷渾 會:恰逢
D.識諸塗,持弼泣 諸:眾多
9.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組是
臣愚願停招慰,省勞役,使邊人得就農畮
諸部降者,人賜袍一領、帛五匹
招亡散,撫貧瘠……勸墾田,歲大熟
間出擊盜,所至輒平
峙糧磧口賑其飢
與虜遇蜀渾山,大戰,破之
願悉臣官爵授之
每番直,常假寐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大亮是京兆涇陽人。隋末,在李密叛軍進攻東都時曾經被俘。到高祖入關時,主動歸附,被授予土門令,任上政績顯著。
B.貞觀初年,李大亮任涼州都督,當時突厥被消滅。李大亮根據太宗「懷四夷」的政策,在磧口儲備了糧食,救濟那些還未歸附的部族。
C.李大亮認為以損害「中國」而優待「四夷」來「求安」的做法不可取,且對自請歸附的部族,應讓他們留守塞外,而對河西邊地,則應減勞役,讓百姓從事生產,休養生息。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議。
D.李大亮得到太宗的賞識和重用。曾身兼三職,每次輪到他在宮中值守,都恪盡職守。他去世時,太宗非常悲痛,賜予他諡號並賜他在昭陵陪葬。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賊將張弼異之,就執百餘人皆死,獨釋大亮,引與語,遂定交。(5分)
譯文:
(2)世皆賢大亮能報,而多弼不自伐也。(5分)
譯文: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許將,字衝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歐陽修讀其賦,謂曰:「君辭氣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籤書昭慶軍判官,秩滿②,當試館③職,辭曰:「起家為官,本代耕爾,願以守選餘日,讀所未見書。」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編修中書條例。自太常丞當轉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內銓④:皆神宗特命,舉朝榮之。
契丹以兵二十萬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遂命將詣樞密院閱文書。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棟聚觀,曰:「看南朝狀元。」及肄射,將先破的。契丹使蕭禧館客,禧果以代州為問,將隨問隨答。歸報,神宗善之,以將知審官西院,判尚書兵部。
進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為同進所忌。會治太學虞蕃訟,釋諸生無罪者,蔡確、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蘄州。
明年,以龍圖閣待制起知鄆州。上元⑤張燈,吏籍為盜者系獄,將曰:「是絕其自新之路也。」悉縱遣之,自是民無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嘆曰:「自王沂公後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鄆俗士子喜聚肆以謗官政,將雖弗禁,其俗自息。召為兵部侍郎。
紹聖初,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哲宗以問將,對曰:「發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納之。
崇寧元年,撫定鄯、廓州。邊臣欲舉師渡河,朝議難之。將獨謂:「兵機不可失,願從之。」未幾,捷書至。將以復河、湟,功轉特進。
御史中丞朱諤取將舊謝章表,析文句以為謗,遂以資政殿大學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資政殿學士,知潁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諡曰文定。
(選自《宋史·許將列傳》)
注釋: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間右相。②秩滿:官吏任期屆滿。③試館:古代科舉考試時應試人居住的場所。④流內銓:官職。專管考試選人、判決案例等事。⑤上元:即元宵節。⑥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馬光為相,廢王安石新法。後章惇、蔡京為宰相,稱司馬光等人為「元祐奸黨」。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神宗特命,舉朝榮之 榮:讚譽
B.及肄射,將先破的 的:箭靶中心
C.吏籍為盜者系獄 籍:登記
D.邊臣欲舉師渡河,朝議難之 難:危難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許將為官才能的一組是:
①君辭氣似沂公,未可量也②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編修中書條例③是絕其自新之路也④自王沂公後五十六年,始再見獄空耳⑤將雖弗禁,其俗自息⑥發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許將在昭慶軍判官一職任期滿後,朝廷準備讓他任試館職,但許將卻願做地方官,並希望能多讀書。後來神宗非常賞識他,在三天內把他擢拔數級,
B.契丹大舉進犯代州,並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讓代州。而當年應該出使遼國的官員由於懼怕不敢前往,於是許將主動請纓,毅然出使遼國,並圓滿完成任務。
C.許將在鄆州任職時,反對讓為盜者皆盡入獄,並將他們全部釋放。此後,民無人犯法,就連喜歡聚眾謗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議朝政。
D.御史中丞朱諤用許將過去章表中一些語句,據此誣許將誹謗朝政。徽宗將許將貶為河南知府,朱諤又進讒言,許將又被免除資政殿大學士,任穎昌知府。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會治太學虞蕃訟,釋諸生無罪者,蔡確、舒亶因陷之。(5分)
(2) 章惇為相,與蔡卞同肆羅織,貶謫元祐諸臣,奏發司馬光墓。(5分)
三、(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
李驥,字尚德,郯城人。舉洪武二十六年鄉試。入國學,居三年,授戶科給事中。時關
市譏商旅,發及囊篋,驥奏止之。尋坐事免。建文時,薦起新鄉知縣,招流亡,給以農具,復業者數千人。內艱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數四,不許。永樂初,服闋,改知東安。事有病民,輒奏於朝,罷免之。有嫠婦子齧死,訴於驥。驥禱城隍神,深自咎責。明旦,狼死於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薦,攫型部郎中。奏墮十餘事,多見採納。坐累,謫役保安。
洪熙時,有詔求賢,薦為御史。陳經國利民十事,仁宗嘉納。宣德五年巡視倉場,軍高祥盜倉粟,驥執而鞫之。祥父妾言,祥與張貴等同盜,驥受貴等賄故獨罪祥。刑部侍郎施禮遂論驥死。驥上章自辨,帝日:「御史即擒盜,安肯納賄!」命偕都察院再訊,驥果枉。帝乃切責禮,而復驥官。其年十一月,擇廷臣二十五人為郡守,奉敕以行,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盜,驥為設火甲,一戶被盜,一甲償之。犯者,大署其門日盜賊之家。又為《勸教文》.振木鐸以徇之。自是人成改行,道不拾遺。郡有伊王府,王數請囑,不從。中官及校卒虐民,又為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驥以四更往陪位行禮,及驥如期往,誣驥後期,執而桎梏之,次日乃釋。驥奏聞,帝怒,貽書讓王,府中承奉、長史、典儀悉逮置於理。
驥持身端恪,晏居雖幾席必正。蒞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鹹哭失聲。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舉洪武二十六年鄉試 舉:中舉
B.尋坐事免 坐:因為
C.奉敕以行 行:施行
D.道不拾遺 遺:遺失,丟失
9.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李驥「對下採用安撫方式」和「對不公事敢於抗爭』』的一組是
A.①時關市譏商旅,發及囊篋,驥奏止之 ②內艱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數四,不許
B.①招流亡,給以農具 ②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輒奏於朝,罷免之 ②帝乃切責禮,而復驥官
D.①驥為設火甲,一戶被盜,一甲償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為驥所抑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戶科給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間,皆因事獲罪而被免職。
B.李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職務時,他編纂了《勸教文》,並讓人搖著鈴鐺去宣傳。
C.李驥不畏權貴。伊王多次請託李驥,他都不聽從。後來受到伊王的誣陷,無故被拘禁。
D.李驥深受百姓的愛戴。任新鄉知縣離職時,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時,百姓們前來弔喪,都痛哭失聲。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侍郎李昶等交薦,擢刑部郎中。奏陳十餘事,多見採納。(5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驥如期往,誣驥後期,執而桎梏之,次日乃釋。(5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題。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貧,少時給事縣為亭長,稍遷為功曹,伉俠好交。是時,前將軍望之子蕭育、御史大夫萬年子陳鹹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陳鹹為御史中丞,坐漏洩省中語下獄。博去吏,間步至廷尉中,候伺鹹事。鹹掠治困篤,博詐為醫入獄,得見鹹,具知其所坐罪。卒免鹹死罪,鹹得論出,而博以此顯名。
遷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為刺史行部,吏民數百人遮道自言,官寺盡滿。從事自請且留此縣,事畢乃發,欲以觀試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駕。乃見自言者,使從事明敕告吏民:「欲言縣丞尉者,刺史不察黃綬,各自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綬長吏者,使者行部還,詣治所。其民為吏所冤,及言盜賊辭訟事,各使屬其部從事。」博駐車決遣,四五百人皆罷去,如神。吏民大驚。後尊徐問,果老從事教民聚會。博殺此吏,州郡畏博威嚴。
遷琅邪太守。齊郡舒緩養名,博新視事,右曹掾吏皆移病臥。博問其故,對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輒遣吏存問致意,乃敢起就職。」乃召見諸曹吏書佐及縣大吏,選視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罷諸病吏,白巾出府門。郡中大驚。其折逆人如此。視事數年,大改其俗。
迂廷尉,職典決疑,當讞②平天下獄。博恐為官屬所誣,視事,召見正監典法掾吏,謂日:「廷尉本起於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斷獄以來且二十年,亦獨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試與正監共撰前世決事吏議難知者數十事,持以問廷尉,得為諸君覆意之。」正監以為博苟強,意未必能然,即共條白焉。博皆召掾吏,並坐而問,為平處其輕重,十中八九。官屬鹹服博之疏略,材過人也。每遷徙易官,所到輒出奇如此,以明示下為不可欺者。
(節選自《漢書·薛宣朱博傳》)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讞(yan):審判定罪。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著:顯著
B.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更:更改
C.鹹得論出,而博以此顯名 論:論罪,判定罪行
D.正監以為博苟強 強:逞強
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朱博辦事「奇譎」的一組是
①博去吏,間步至廷尉中,候伺鹹事
②博詐為醫入獄,得見鹹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縣丞尉者,刺史不察黃綬,各自詣郡
⑤選視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⑥視事數年,大改其俗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博性格開朗、喜愛交遊。儘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剛直仗義,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
相識相知,並在關鍵時刻以他的智謀捨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應變能力。有個狡猾的官員趁他巡視部屬時煽動幾百人攔道投訴,他立即斬殺了組織者,解散了投訴者,判處如神。
C.朱博打擊陋習毫不客氣。剛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裝病作態的官員。幾
年時間使琅邪的陋習有了很大的改變。
D.朱博處事凌厲。每次升調改換官職到一個新的崗位,他常常先在下屬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嚴,給他們來個「下馬威」。
四、(23分)
11.將第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博詐為醫入獄,得見鹹,具知其所坐罪。
答:
(2)故事,二千石新到,輒遣吏存問致意,乃敢起就職。
答:
(3)所到輒出奇譎如此,以明示下為不可欺者。
答: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9分,每小題3分)
王方翼,并州祁人也,高宗王庶人從祖兄也。祖裕,武德初隋州刺史。父仁表,貞觀中為岐州刺史。友人趙持滿犯罪被誅,暴屍於城西,親戚莫敢收視。方翼嘆日:「欒布之哭彭越,大義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絕友之義,蔽主之仁,何以事君?」乃收其屍,具禮葬之。高宗聞而嘉嘆,由是知名。
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誅大姓皇甫氏,盜賊止息,號為善政。遷肅州刺史。時州城荒毀,又無壕塹,數為寇賊所乘。方翼發卒浚築,引多樂水環城為壕。又出私財造水碾磑,稅其利以養飢餒,宅側起舍十餘行以居之。屬蝗儉,諸州貧人死於道路,而肅州全活者甚眾,州人為立碑頌美。
會吏部侍郎裴行儉西討遮匐,奏方翼為副,兼檢校安西都護。又築碎葉鎮城,立四面十二門,皆屈曲作隱伏出沒之狀,五旬而畢。西域諸胡競來觀之,因獻方物。
永隆中,車簿反叛,圍弓月城。方翼引兵救之,至伊麗河。賊前來拒,因縱擊,大破之,斬首千餘級。俄而咽曲悉發眾十萬,與車簿合勢,以拒方翼。屯兵熱海,與賊連戰。流矢貫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覺者。遣裨將分道討襲咽曲等。賊既無備,蹋是大潰,擒首領突騎施等三百人,西域遂定。以功遷夏州都督。屬①牛疫,無以營農,方翼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百姓賴焉。
永淳二年,詔徵方翼,將議西域之事。於奉天宮謁見,賜食與語。方翼衣有舊時血漬之處,高宗問其故,方翼具對熱海苦戰之狀。高宗使袒視其瘡,嘆日:「吾親也。」賞賜甚厚。俄屬綏州白鐵餘舉兵反,乃詔方翼副程務挺討之。賊平,封太原郡公。
武則天臨朝,以方翼是庶人近屬,陰欲除之。及程務挺被誅,以方翼與務挺連職素善,追赴都下獄,遂流於崖州而死。 (節選自《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良吏上》)
【注】屬:副詞,恰好,正值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友人趙持滿犯罪被誅,暴屍於城西,親戚莫敢收視 親戚:內外親屬
B.時州城荒毀,又無壕塹,數為寇賊所乘 乘:登
C.俄而咽曲悉發眾十萬,與車簿合勢,以拒方翼 悉:全都
D.高宗問其故,方翼具對熱海苦戰之狀 具:準備
9.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體現王方翼的「仁」和「智』』的一組是
①乃收其屍,具禮葬之
②又出私財造水碾磑,稅其利以養飢餒宅
③又築碎葉鎮城,立四面十二門,皆屈曲作隱伏出沒之狀
④賊前來拒,因縱擊,大破之,斬首千餘級。
⑤屬牛疫,無以營農,方翼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
⑥高宗問其故,方翼具對熱海苦戰之狀
A.②/⑤ B.③/⑥ C.③/⑤ D.①/④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方翼曾為犯罪被誅的友人趙持滿收屍送葬。他認為這樣做既可彰顯朋友義氣,也可維護了國君的仁慈形象。為此,他得到唐高宗的讚賞,並從此揚名。
B.王方翼在擔任肅州刺史和夏州都督時,都遭遇了嚴重的災害,但他也都能找到應付災害.保障民生的辦法,這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高度的責任心。
C.由於在平定車簿.咽曲反叛的熱海戰役中表現勇毅,王方翼深得高宗信賴, 當綏州白鐵餘叛亂時,高宗詔令王方翼掛帥,讓程務挺擔任其副手,前往討伐。
D.武則夭臨朝後想除掉王方翼。後來程務挺獲罪被殺,武則天也就有了藉口:因曾與程務挺一起任職且兩人關係一向很好,王方翼難脫干係。方翼先被收監,後被流放崖州,最終死在那裡。
第Ⅱ卷(非選擇題)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屬蝗儉,諸州貧人死於道路,而肅州全活者甚眾,州人為立碑頌美。(5分)
②屯兵熱海,與賊連戰。流矢貫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奠有覺者。(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