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起雲湧的育兒江湖,有這麼3個字,出場率極高,且威力無窮!一旦出場,家裡立刻掀起一場「驟雨疾風」!
那就是——「爸爸/媽媽,我肚子疼!」
寶寶肚子疼,原因真的太多了:吃壞肚子、緊張了、生病了、吃撐了、不想上學、想求關注了……
肚子疼咋辦?能揉嗎?要去醫院嗎?科大大給大家一一解答!
肚子疼,能揉嗎?
寶寶肚子疼,爸媽很慌張!但,這些「應急措施」可能害了孩子!
隨意按揉
揉肚子是很常見的緩解疼痛方式。如果寶寶自己按著,也喜歡別人按,可以嘗試輕輕按揉。
但如果寶寶明顯抗拒按揉,就不能隨便按,儘快就醫!
隨便吃驅蟲藥
給寶寶盲目服用驅蟲藥,會讓寄生蟲產生或增強抗藥性,給以後驅蟲增加難度,還有一定的副作用。
隨便吃止疼藥或解痙藥
止疼藥雖然暫時緩解了疼痛,卻掩蓋了病情,容易造成誤診或延誤診斷。
比如,闌尾炎造成的肚子疼,如果不及時診治,可能造成穿孔,危及生命。
肚子疼?首先看哪疼!
其實,寶寶肚子疼,大多數時候,寶爸媽認真回想寶寶吃了啥、幹了啥,都能很快找到原因和解決方案。
比如:吃壞了、吃撐了、著涼了、玩太嗨了運動過度……
但如果寶寶突然腹痛,寶爸媽也想不到什麼誘因,來!伸出手指,指著寶寶肚子的不同部位,請寶寶為你「縮小答題範圍,明確解題思路」!
上腹痛:胃炎/消化性潰瘍
上腹,指的是肚臍以上,一般在中間位置。
胃炎
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情況下甚至嘔血、黑便等;急性胃炎如果是感染引起,寶寶可能會發熱;慢性胃炎的腹痛較多在就餐時或餐後發生。消化性潰瘍
間歇性發作,小寶寶會在夜間或清晨疼醒,大寶寶多在餓時或夜間疼痛;可能有吃東西後嘔吐/經常腹瀉的症狀,嚴重甚至可能有嘔血、黑便等。
應對方法
確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最好帶寶寶檢查一下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大寶寶中最為常見。是引起上面兩種疾病的一大原因,根除後也有助於寶寶恢復。
右下腹痛:闌尾炎 / 腸繫膜淋巴結炎
急性闌尾炎
小寶寶表現出異常哭鬧,蜷縮身體、出冷汗;大寶寶蜷曲著右腿睡或彎著腰走路;拒絕爸媽按揉腹部,會加劇哭鬧;常伴有噁心嘔吐的症狀,然後出現高熱。應對方法:馬上帶寶寶就診,必要時進行外科治療。
腸繫膜淋巴結炎
寶寶便便後肚子痛沒有緩解,按壓時會痛,還伴有發熱等感染症狀。一般能自愈。
下腹痛:過敏性紫癜/泌尿道感染
寶寶下腹疼痛,除了上面說的疾病,還可以參考這兩種
過敏性紫癜
寶寶出現出血性皮疹,以四肢和臀部為主(最明顯症狀);可能出現膝、肘等關節腫痛;有腹瀉、黑便的可能,有時摸下腹會摸到腫塊(症狀較重)。
泌尿道感染
尿頻、尿急、尿痛,可能有肉眼看得到的尿液渾濁(最明顯症狀);可能伴有腰痛,腎區叩擊也會痛;可能存在發熱、嘔吐等情況。
應對方法:這2種情況,都需要帶寶寶就醫。
肚臍周圍痛:蛔蟲病和腸套疊
腸繫膜淋巴結炎/闌尾炎/過敏性紫癜/胃炎/消化性潰瘍,疼痛部位均有可能出現在肚臍周圍。
那科大大單獨講一下上面沒提到的:蛔蟲病和腸套疊。
蛔蟲病
寶寶腹痛不劇烈,按揉時覺得舒服;部分寶寶有煩躁易驚、精神萎靡、磨牙、哮喘、營養不良等情況。腸套疊
多在2歲內發病;可有果凍樣或果醬樣血便;排便排氣停止是完全腸阻梗的突出表現。
應對方法:需要去醫院確診後對應治療。
說不清哪裡疼?考慮這3種!
很多寶寶會出現這種情況:莫名其妙肚子疼,也說不出來哪裡疼,檢查也找不到原因。過一會,又活蹦亂跳了。反反覆覆。
這種腹痛,很可能是「生長痛」。
缺鈣?NO!疼得多長得高,NO!
2~12歲,是寶寶身體發育的高速發展期,各個部位生長速度不同,就造成其間的牽拉導致疼痛。大多出現在腿部,偶爾出現在腹部。
疼痛程度因人而異,一般沒有其他症狀。無需醫治,過段時間就好了。
如果寶寶每次都是同一個部位疼痛,或持續疼痛超過一個月,就要帶寶寶到醫院進行具體檢查!
急性腸炎引起寶寶肚子疼也很常見!包括我們非常熟悉的輪狀病毒感染、諾如病毒感染。
可能是寶寶接觸了病人被傳染,也可能是吃了不乾淨的食物。
症狀:
多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可能伴有發熱、畏寒、頭痛、乏力、肌痛等全身症狀;一般孩子嘔吐、腹瀉之後,肚子痛會得到緩解。
可以在家護理。寶爸媽要注意觀察,讓寶寶飲食清淡,最重要的,是補充水分和一些電解質,預防脫水。
寶寶肚子脹痛,大便乾結、像羊屎球般,難以排出?
不用懷疑,這是便秘啦!
快調整寶寶的飲食結構(重中之重),多吃新鮮蔬果,補充膳食纖維;讓寶寶多運動;給寶寶輕輕揉肚;必要時使用開塞露+乳果糖;
還有一種常見的「肚子疼」,比較特別。
裝肚子疼!不過,因為演技稚嫩,很容易被經驗豐富的爸媽識破。
但心因性腹痛的寶寶,是相信自己真的肚子不舒服的。管教過嚴、母嬰分離等原因導致寶寶有了壓力或精神創傷,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寶爸媽要好好審視自己的養育方式,關注寶寶的心理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