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桷坪土生土長的居民劉興貴以自己家庭為例,和街坊鄰居擺家風家訓。
「我們這個家是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從1979年結婚至今40年,夫妻倆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12月4日,黃桷坪街道郵電支路社區的口述室講座現場,主講人黃桷坪老居民劉興貴以《好家風好家訓》為題娓娓道來,四十幾個居民坐在臺下認認真真聽。
這個口述室從「試運營」至今已經快半年了,這次是第五次講座,劉興貴是首位主講人,這是她第二次登臺。
「我們想藉助這間口述室,留住黃桷坪的『根」,更好地挖掘梳理本地的文脈、藝脈、綠脈、業脈。」口述室負責人希望,給那些黃桷坪生活的普通人留下記錄,打撈起那些麻辣鮮活的生活細節。志願者大媽當了兩次主講人
65歲的劉興貴是土生土長的黃桷坪人,用她的話來說就是「生在這裡,長在這裡,在這裡生活工作,退休了還在這裡發揮餘熱。」
從1989年起,劉興貴在鐵路家屬委員會當主任,負責社區工作直到退休,退休了又當起志願者,繼續在社區裡忙活。
6月18日,這間口述室「試營業」,社區工作人員找到劉興貴當主講人,她立馬接下這個「任務」。
可能是多年的社區工作,讓她有一種親切感,居民聽了她的講座後,覺得不是在講大道理,而是說身邊的事情。
說到盡興處,劉興貴時不時冒出金句,比如「人生路充滿笑與淚,人不可能永遠都不碰釘子,每次碰釘子的過程都是寶貴的,只要你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就會很精彩。」居民爆發出掌聲。還有人問:「你是不是以前當過老師,講得好好哦。」
第一次來了十位居民,這次來了四十幾個,把口述室都坐滿了,觀眾反響好,談到觸動處,還有居民主動交流。本土作家文史專家都來光臨
劉興貴的秘訣是把講座當成擺龍門陣,只是擺談的人數有點多,「我只是來交流分享的,講了很多生活中的事情,才容易產生共鳴。」
雖然說是來擺龍門陣,劉興貴還是準備了很多「乾貨」,她把多年對家風家訓的理解和心底話寫了滿滿三頁A4紙。
她第一次講的內容是《一個老黃桷坪人眼中的黃桷坪》,從郵電支路轄區學校的增減變化到居民的生活百態、從毛澤東親臨九龍鋪機場到如今網紅打卡地,慢慢還原出了的民間記憶中的黃桷坪。
比起6月18日的第一次講課,這次的風格更嫻熟,脈絡更清晰。比如,她總結了自家的「家風」,夫妻倆結婚40年,感情和睦的秘訣就是「五個互相」:互相學習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互相體諒和尊重、互相交流遇事冷靜、互相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矛盾。
口述室講壇第一季已經結束,半年時間裡,街道文化中心工作人員、本土作家、文史專家等都曾光臨過口述室,擺談他們黃桷坪地區的「老龍門陣」,比如作家「大窗」羅雄華從「一座寺廟、兩根煙囪、三家餐館、四處休閒、五處網紅」,講述了黃桷坪的美食、美景、文脈、業脈,展現黃桷坪的文創發展,九龍鎮文化站張同福則講述了黃桷坪地區篆刻家的故事。第二季將挖掘地域故事
社區口述室負責人覺得,第一季這些講述內容還遠遠不夠,在他們的規劃中,希望挖掘出更多的講述者來講述黃桷坪民間經典故事、奇聞軼事、愛情故事。還有就是黃桷坪的優秀人物、先進事跡、各個職業最美工作者的故事、黃桷坪企事業單位的故事。
他們在考慮,第二季講壇會走進學校和院壩,讓更多人聽到黃桷坪的「人文好聲音」。
口述室負責人歡迎不同行業的人站到這個講壇上,講述郵電支路、黃桷坪不同時期的故事和見聞,「通過口耳相傳的奇聞軼事和生活百態,使整個黃桷坪的形象更為立體,個體存在空間更縱深,發展時間更橫長。」
記者 鄔姜 文/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