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蘭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可算體驗了一把什麼叫被熊孩子支配的恐懼,朋友的孩子才七歲但破壞力卻是非常大的。就連對於陌生人也是毫不客氣的,害得小蘭頻頻壓制住自己的怒火。
當小蘭向朋友建議教育孩子時,朋友也只是笑了笑說句:「孩子還小」,最後也只能引得小蘭無奈的說一句:「慈母多敗兒」。
但朋友卻認為自己並不是慈母,相信有許多母親像這位朋友一樣,在面對孩子時分不清自己是嚴母還是慈母。
母親的這兩個身份不同帶給孩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教育心理學家林崇德曾在自己的一本書中向世人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母親對孩子的影響要高於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所以母親的形象也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如何判斷慈母與嚴母?
1、對責任的看法
相信大家都曾經見過這樣的一面,當孩子在玩耍時摔倒,許多父母往往會選擇立即抱起孩子安慰並且開始抱怨躺在那裡的石頭。
這就是一種推脫責任的表現,這樣會使孩子認為自己是沒有錯的,錯的永遠是別人。
從孩子摔倒這件小事上,我們也能夠看出母親在生活中面對孩子扮演的是慈母還是嚴母,立即跑過去安慰孩子並推卸責任的就是慈母。
選擇讓孩子自己站起來,並讓孩子反省自己為什麼會摔倒,這一類母親扮演的就是嚴母。
2、選擇包容還是追究
當孩子犯錯時,一位母親對於犯錯的孩子進行包容還是追究,從這些我們就能夠判斷出這位母親是一位慈母還是一位嚴母。
許多熊孩子的形成都與犯錯時母親的不斷包容有關,往往這個時候母親就會把「孩子還小」常常掛在嘴邊。
著名演員霍思燕的育兒方式就使人印象深刻,當孩子在因為踩到玩具而疼痛想要扔掉玩具時,霍思燕並沒有包容孩子這種行為。
她選擇先安慰孩子的心情,讓孩子知道自己知道他有多痛苦,其後在進行追究。
3、對孩子需求的滿足
一位嚴母是不會對孩子所提出的所有要求都會進行滿足的,在孩子提出一些無理的請求之後,嚴母的做法往往是堅決否定。
而慈母在面臨孩子提出的一些無理要求時,則是積極的滿足,如果不能滿足還要向孩子道歉。
對於慈母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是用「溺愛」一詞來詮釋的,這樣會使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
從對孩子所提出的一些需求的滿足情況,我們也能看出一位母親在生活中所扮演的是慈母或是演武的形象。
慈母和嚴母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差別?
兩種媽媽養育出的孩子,這些差別很大:
1、母親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在自己的一本著作——《愛的藝術》中,向世人表達了自己對於母親教育的一些看法,他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沒有人能夠比母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大。
從這些我們也能夠看出,母親對於孩子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所佔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所以若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母親的教育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在這個時候,母親對於慈母嚴母的選定,也是其關鍵決定因素的。
2、影響孩子性格發展
臺灣的一位心理學博士洪蘭在一次演講上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一位連幸福感都沒有的母親,又怎麼會培養出一位有幸福感的孩子。
而缺乏幸福感的孩子,往往會養成冷漠的心理或是產生抑鬱,對孩子的身心都有傷害。
母親的性格往往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滿口髒話性格暴躁的母親是培養不出一位彬彬有禮性格溫吞的少年的。
孩子性格的養成多數取決於童年以及青春期這兩個重要階段,這個時候母親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的。
3、影響孩子情商
母親與孩子在進行對話時的語氣正確使用也會影響孩子情商的發展,當孩子要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母親用信任的語氣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心。當孩子失敗後,母親採用鼓勵的語氣也會使孩子重拾信心。
太過慈愛以至於溺愛孩子的慈母,在孩子無論做什麼事的時候都無限的包容,這樣也會使得孩子永遠的生活在母親的庇護下。
而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嚴母,孩子在面對一些事情時,也會努力自行解決。
母親的正確教育方式
1、教會孩子主動認錯
當孩子在犯錯的時候,身為母親不應該一味的選擇包容,而是要讓孩子在面對錯誤的時候學會主動道歉。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所在,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的人。
許多嚴母在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面對孩子所做出的事情不選擇包容,而是認真的追究其過錯。
讓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在教會孩子學會認錯這一方面,母親一定要做到親身引導。
2、正確樹立獎與罰機制
母親不僅僅要孩子的優秀表現進行獎勵,同樣也要對孩子的犯錯進行懲罰機制,要平衡獎勵與懲罰這兩者。是孩子從小就認識到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如果犯錯的話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嚴母在進行懲罰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懲罰的力度一定要適中,而慈母一定要注意獎勵也要適度進行。
只有樹立好正確的獎與罰機制,才能讓孩子認識到正確與錯誤,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3、減少孩子的依賴性
來自美國的醫學博士西爾斯等一行人,曾經通過實驗調查,最終發現孩子對於母親的依賴感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太過溺愛的慈母會使孩子更加的依賴母親,從而孩子失去獨立性,無法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生存下來。
而對於嚴母來說,減少孩子的依賴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使孩子更加的獨立,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生存下來。
孩子的依賴性決定著孩子在未來的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一能力也取決著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生存情況。
其實在生活中,真正的一位好媽媽是能夠自由的在慈母與嚴母之間來回切換的,而慈母與嚴母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在性格方面也是大為不同的。注重孩子的精神層面需求,重視孩子的教育,是每一位母親的義務所在。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