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和嚴母養育的孩子有何差別?媽媽來測試下,你是慈母還是嚴母

2020-12-22 J媽學堂

當小蘭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可算體驗了一把什麼叫被熊孩子支配的恐懼,朋友的孩子才七歲但破壞力卻是非常大的。就連對於陌生人也是毫不客氣的,害得小蘭頻頻壓制住自己的怒火。

當小蘭向朋友建議教育孩子時,朋友也只是笑了笑說句:「孩子還小」,最後也只能引得小蘭無奈的說一句:「慈母多敗兒」。

但朋友卻認為自己並不是慈母,相信有許多母親像這位朋友一樣,在面對孩子時分不清自己是嚴母還是慈母。

母親的這兩個身份不同帶給孩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教育心理學家林崇德曾在自己的一本書中向世人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母親對孩子的影響要高於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所以母親的形象也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如何判斷慈母與嚴母?

1、對責任的看法

相信大家都曾經見過這樣的一面,當孩子在玩耍時摔倒,許多父母往往會選擇立即抱起孩子安慰並且開始抱怨躺在那裡的石頭。

這就是一種推脫責任的表現,這樣會使孩子認為自己是沒有錯的,錯的永遠是別人。

從孩子摔倒這件小事上,我們也能夠看出母親在生活中面對孩子扮演的是慈母還是嚴母,立即跑過去安慰孩子並推卸責任的就是慈母。

選擇讓孩子自己站起來,並讓孩子反省自己為什麼會摔倒,這一類母親扮演的就是嚴母。

2、選擇包容還是追究

當孩子犯錯時,一位母親對於犯錯的孩子進行包容還是追究,從這些我們就能夠判斷出這位母親是一位慈母還是一位嚴母。

許多熊孩子的形成都與犯錯時母親的不斷包容有關,往往這個時候母親就會把「孩子還小」常常掛在嘴邊。

著名演員霍思燕的育兒方式就使人印象深刻,當孩子在因為踩到玩具而疼痛想要扔掉玩具時,霍思燕並沒有包容孩子這種行為。

她選擇先安慰孩子的心情,讓孩子知道自己知道他有多痛苦,其後在進行追究。

3、對孩子需求的滿足

一位嚴母是不會對孩子所提出的所有要求都會進行滿足的,在孩子提出一些無理的請求之後,嚴母的做法往往是堅決否定。

而慈母在面臨孩子提出的一些無理要求時,則是積極的滿足,如果不能滿足還要向孩子道歉。

對於慈母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是用「溺愛」一詞來詮釋的,這樣會使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

從對孩子所提出的一些需求的滿足情況,我們也能看出一位母親在生活中所扮演的是慈母或是演武的形象。

慈母和嚴母帶出來的孩子有什麼差別?

兩種媽媽養育出的孩子,這些差別很大:

1、母親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姆曾經在自己的一本著作——《愛的藝術》中,向世人表達了自己對於母親教育的一些看法,他認為:在家庭教育中沒有人能夠比母親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大。

從這些我們也能夠看出,母親對於孩子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所佔的比重是非常大的。

所以若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母親的教育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在這個時候,母親對於慈母嚴母的選定,也是其關鍵決定因素的。

2、影響孩子性格發展

臺灣的一位心理學博士洪蘭在一次演講上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一位連幸福感都沒有的母親,又怎麼會培養出一位有幸福感的孩子。

而缺乏幸福感的孩子,往往會養成冷漠的心理或是產生抑鬱,對孩子的身心都有傷害。

母親的性格往往影響著孩子性格的形成,滿口髒話性格暴躁的母親是培養不出一位彬彬有禮性格溫吞的少年的。

孩子性格的養成多數取決於童年以及青春期這兩個重要階段,這個時候母親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的。

3、影響孩子情商

母親與孩子在進行對話時的語氣正確使用也會影響孩子情商的發展,當孩子要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母親用信任的語氣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心。當孩子失敗後,母親採用鼓勵的語氣也會使孩子重拾信心。

太過慈愛以至於溺愛孩子的慈母,在孩子無論做什麼事的時候都無限的包容,這樣也會使得孩子永遠的生活在母親的庇護下。

而對孩子嚴格要求的嚴母,孩子在面對一些事情時,也會努力自行解決。

母親的正確教育方式

1、教會孩子主動認錯

當孩子在犯錯的時候,身為母親不應該一味的選擇包容,而是要讓孩子在面對錯誤的時候學會主動道歉。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所在,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使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的人。

許多嚴母在這一方面做的非常好,面對孩子所做出的事情不選擇包容,而是認真的追究其過錯。

讓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在教會孩子學會認錯這一方面,母親一定要做到親身引導。

2、正確樹立獎與罰機制

母親不僅僅要孩子的優秀表現進行獎勵,同樣也要對孩子的犯錯進行懲罰機制,要平衡獎勵與懲罰這兩者。是孩子從小就認識到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如果犯錯的話就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嚴母在進行懲罰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懲罰的力度一定要適中,而慈母一定要注意獎勵也要適度進行。

只有樹立好正確的獎與罰機制,才能讓孩子認識到正確與錯誤,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3、減少孩子的依賴性

來自美國的醫學博士西爾斯等一行人,曾經通過實驗調查,最終發現孩子對於母親的依賴感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太過溺愛的慈母會使孩子更加的依賴母親,從而孩子失去獨立性,無法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生存下來。

而對於嚴母來說,減少孩子的依賴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使孩子更加的獨立,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生存下來。

孩子的依賴性決定著孩子在未來的獨立生活的能力,這一能力也取決著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生存情況。

其實在生活中,真正的一位好媽媽是能夠自由的在慈母與嚴母之間來回切換的,而慈母與嚴母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在性格方面也是大為不同的。注重孩子的精神層面需求,重視孩子的教育,是每一位母親的義務所在。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慈母真的不如嚴母嗎?兩種媽媽養育出來的孩子,這些地方差別很大
    我在臨走的時候特意向鄰居說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建議,可是沒想到鄰居竟然只是笑著表示:孩子還小,不懂事,我也是很無奈,真的是「慈母多敗兒」。沒想到鄰居竟然覺得並不是慈母,在生活裡面,有很多和鄰居這位媽媽一樣,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根本就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嚴母還是慈母?
  • 「爸爸,給我換個媽媽」家教中是慈父嚴母好,還是嚴父慈母?受教
    那麼問題來了,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常說的是:慈母嚴父。古詩云: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而現代社會中,80%上父親當好人,母親當壞人,到底在家庭教育中,是慈父嚴母好呢,還是嚴父慈母好呢?「慈母嚴父」和「慈父嚴母」20年後的差距,不是一丁半點話說到底是哪一種組合好呢?
  • 嚴父慈母好還是嚴母慈父好?教育孩子,「紅白臉」父母要這樣唱
    關於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都喜歡用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恩威並施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在一些場合很奏效,但是不同組合對於孩子的影響也大不同,教育孩子的是,嚴父慈母好還是嚴母慈父好?,有足夠多的時間和,擠出更多的精力去教育孩子,因此,嚴父慈母是最可行的組合方式。
  •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
    李玫瑾: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 在如今社會裡,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這句話一直都被我們提起,意思就是爸爸和媽媽,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為家庭分工做的事情有不一樣。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這句話就不適合用了,更多的聽說是:「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那麼,家庭中爸爸媽媽對教育孩子定位,到底是在哪一種模式下,會更加適合孩子的成長呢?
  • 李玫瑾: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
    李玫瑾: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 在如今社會裡,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這句話一直都被我們提起,意思就是爸爸和媽媽,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為家庭分工做的事情有不一樣。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這句話就不適合用了,更多的聽說是:「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那麼,家庭中爸爸媽媽對教育孩子定位,到底是在哪一種模式下,會更加適合孩子的成長呢?
  • 孩子教育中嚴母慈父好,還是嚴父慈母好?真正的答案很令人意外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模式,而有一種說法是很多人都認同的,那就是父母二人必須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無論父親還是母親,必須要有一個能震懾住孩子,因此就有了「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兩種模式,那麼究竟哪個方式對孩子更好呢?其實答案會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 到底是嚴父慈母好,還是嚴母慈父好?看看專家怎麼說!
    以前家庭教育其實並沒有多麼被重視,因為家長更關注怎麼掙錢,更加關注孩子有沒有吃飽的問題,而對於孩子的心理問題什麼的就沒有過多的關注。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因為條件好了,所以家長開始更加關注孩子的成長問題了。現在家裡面的角色,多數都是一個脾氣好,一個脾氣差點的。那麼現在經常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嚴父慈母,另外一種是嚴母慈父。那麼這兩種到底哪個更加好呢?
  • 李玫瑾:在現代社會,「嚴母慈父」的教育模式更適合,你認同嗎?
    媽媽擔心孩子吃冷的飯不好,就接過來餵孩子吃,「來,一口飯一口菜,不能挑食……」可是下一秒,孩子就把嘴裡的胡蘿蔔吐出來了。孩子還是搖搖頭:「我不吃、我不吃!」媽媽低聲下氣地跟孩子打商量:「你好好吃飯,吃完之後給你看動畫片怎麼樣?」無論媽媽如何勸說,孩子依舊不好好吃飯。
  • 李玫瑾:在現代社會,「嚴母慈父」的教育模式更適合,你認同嗎?
    比如在孩子吃飯時,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邊玩邊吃飯 ,慢吞吞地吃一口,玩一會兒玩具。媽媽擔心孩子吃冷的飯不好,就接過來餵孩子吃,「來,一口飯一口菜,不能挑食……」可是下一秒,孩子就把嘴裡的胡蘿蔔吐出來了。
  • 慈父嚴母和慈母嚴父,哪種家庭更利於孩子成才?你可能想錯了
    導讀:慈父嚴母和慈母嚴父,哪種家庭更利於孩子成才?你可能想錯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慈父嚴母和慈母嚴父,哪種家庭更利於孩子成才?你可能想錯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慈父好還是嚴父好?李玫瑾教授提倡嚴母慈父,沒想到評論區炸了
    從小我們說「慈母嚴父」,「嚴師出高徒」,所以總覺得父親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需要區別於母親的溫柔,扮演一個要求嚴格的形象。有時候母親在不知不覺當中,會替孩子做很多的事情,然後比較寵溺孩子。母親呢,我個人覺得,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要學會放手,而且要學會一些堅定,和善而堅定,也就說要有原則。那麼父親呢,他比較有勁兒,比較有力量。所以很多家庭管不了孩子都讓父親來管,目的就說你來揍他一頓,因為我說他不聽話麼,那你就動手。
  •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對孩子有哪些不同的影響?
    對於現如今孩子的教育而言,嚴父慈母的方式和嚴母慈父的方式,哪一種對孩子來說是比較好的,沒準兒答案和你想的會差很多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的家庭可能是嚴父慈母的教育方式,而有的家庭可能是嚴母慈父的教育方式,其實這兩種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為何慈母多敗兒?
    都說人生有三好:父嚴、母慈、人不老。嚴父慈母可謂是理想家庭的標配了,但為什麼俗話又有「慈母多敗兒」的說法呢?既然都影響下一代的家族大計了,慈母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又要這,又要那的,確定不是故意在為難女性嗎?
  • 「慈母多敗兒」?事實上毀掉孩子的並非慈母,而是這3種母親
    自古老話說的好: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越是慈祥的媽媽,越容易養出失敗的兒女。不過,難道兒女失敗的原因真的是「慈母」嗎?由於大家對這句話的誤解,讓很多媽媽走上了「嚴母」的道路。不過羽羽並不怕,也沒有把朋友說的話放在心裡,好是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去培養孩子,經過時間的積累,羽羽的孩子養成了活潑開朗的性格,而且還特別懂事,許多父母都來詢問羽羽到底是怎麼培養孩子。
  • 老師:你的心要有嚴父般的「嚴」;情要有慈母般的「柔」
    不能說學習好的孩子品德、行為習慣都好,但學習差的孩子,品德和各種行為習慣都是需要慢慢矯正和指導的。走進這個班,永遠是下課亂鬨鬨的嚷叫,上課一半人在睡覺,一半人在小打小鬧。老師們上課大多精力都要放在管理班級的紀律上面,有個任課老師自嘲說自己是「滅火員」。
  • 慈母不一定敗兒,但媽媽的這3種性格,卻能毀掉孩子!
    「天哪,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怎麼能夠那麼聽話!我太難了,要不把孩子拿你給我帶吧!」「哎呀,家有熊孩子可咋整啊?這一天天的,一會兒給我把花盆打碎,一會兒把電視機錘爛!」「你們有沒有這種情況,孩子一生氣就捏著拳頭,咬牙切齒感覺要吃人一樣!」
  • 和母親節相關的詩句詞句 讚美母愛慈母的古詩、小詩
    和母親節相關的詩句詞句1、《詩經 邶風 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7、《送母回鄉》  唐 李商隱  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  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  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 在過去,「慈母」是什麼意思?答「慈祥的母親」就錯了!
    比如「呆若木雞」一詞現指人發呆的神態,古代則用來形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今天我們來普及一下「慈母 」的本來意思。翻開《漢語大詞典》,解釋「慈」字為「上愛下;父母愛子女。」而古詩中我們最熟悉那首《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組合對孩子成長更好?沒準和你想的有差
    導讀: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組合對孩子成長更好?沒準和你想的有差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種組合對孩子成長更好?沒準和你想的有差!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爸爸嚴厲,對比媽媽嚴厲,養出的孩子的,性格可不一樣!
    慈母嚴父和慈父嚴母,哪個更適合孩子成長?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在我國古代社會裡,母親大多是慈愛的,對待孩子能有多包容就有多包容,弄有多疼愛就有多疼愛,而父親,由於是一家之主,有的甚至是一個家族的長輩,所以,往往比較有威嚴,不苟言笑,對待孩子方面,如果孩子有一點錯誤,輕則打罵,重則逐出家門。這些在電視裡面常見,實際生活中,也大體是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