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妮夏 ,ID:nixiavip】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人在小時候完全憑自己的意願選擇身邊的群體,所接觸的人以舒服為導向,讓自己舒服就親近,讓自己難受則遠離,這是最原始的與人交往法則。
只不過後來隨著所謂的「人往高處走」這樣的處世之道,逐漸把最初的人生觀、世界觀顛覆,變成了以利益最大化的牽引,即便違心,也會努力說服自己接受新的環境、新的相處模式。
人的經歷是一個從弱小到強大的過程,最初被世俗捲入洪流,被人情世故挾裹,後來逐漸有了抗爭和反擊的能力,這就是人生的中年。
經過半生浮沉,終於進入了可以自己做主的階段,卻又迫不及待的返璞歸真,回到最初的樣子,就好像返老還童,嚮往自由自在的心理變得無可阻擋。
時常感到心身疲憊的中年渴望不再受束縛,進入中年後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只想維持簡單的關係,最好以舒服為主,不累的相處,才是內心最渴望的方式。
貌似進入大徹大悟的中年人,之所以選擇簡單的關係,是因為半生的親身體驗,明白了這些關係的意義所在。
人到中年,與人交往的最好狀態是兩字——舒服。
PART1、好的人際關係,不需用力維護
很多年前歌手孫楠唱過一首歌叫《不見不散》,裡面有句歌詞是這樣唱的:「是你的想跑也跑不了,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
聽起來很像現在說的「佛系」,但其實有點年紀,尤其是到了中年的人都知道,人情世故,的確如此,很多關係順其自然就好,不必費心,無論是愛情友情,都是這樣,用力維護的往往容易失去,太過用力更會適得其反,反而不需用力維護的,才是最堅固的感情。
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許多老朋友可能一年到頭從不聯繫,有的甚至幾年都不聯繫,但只要見面,不會顯得生疏,也不會心存隔閡,大家還是能肝膽相照,赤誠以待。
相反,那些費勁心力,每天都要打電話問候、節日都要刻意祝福、每一個聚會都要倍加珍惜的,才是真的脆弱,可能只要不聯繫,就會杳無音信,再無交集。
經過半生的苦苦維繫,中年後的人都會看到,有的關係儘管苦心經營,但不見得有用,因為需要用力去維護的關係,患得患失,關鍵時刻都是無法指望的。
既然費了那麼多心血去經營,到頭來都百無一用,又何必強迫自己做不願意做的事呢?
PART2、用力維繫的關係,早晚會垮掉
很多人喜歡說自己沒有朋友,因為在他的內心,更明白人與人相互之間不過是利益的取捨,就像那些從事商業活動的人所說的:「在商言商,大家都只是利益的關係,千萬不要和友情混為一談。」
在各種社交關係、感情傾向中,往往需要一個緩衝和一個中間值,這可能包含合作關係的利益依存,也有一定的「日久生情」,並非通常所說的「公事公辦」那麼簡單。
但這種關係都是需要頻繁的互動、共同利益的牽扯而被左右的,只要沒有合作的共識、沒有利益的共同期許,就會陌如路人,這就是人生很多時候需要用力維繫的關係,因為和自身的發展緊密相連,即使想抗拒,也無法真正排除。
但自然發展規律從來都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般好」,任何利益都存在著衝突,用力維繫的關係,早晚都會垮掉,用新的關係,取代舊的關係。
PART3、人到中年,與人交往,舒服是關鍵
由陳寶國等人主演的電視劇《老中醫》,就將人情世故、社會關係演繹得非常真切。陳寶國飾演的翁海泉是一個醫術高超的中醫,在行醫途中突然病倒,被路上老沙頭所救,二人遂成為知己。
以翁海泉的名望,完全可以靠自己的醫術醫德位居上海名流,但生性坦蕩的翁海泉反而拒絕了許多達官顯貴的接觸,只和老沙頭這樣心無城府的人相交,體現了自己與人交往,以舒服為主的做人品格。
如果每一個到了中年的人,都能真正做到與人交往,以舒服為出發點,那的確會省去許多煩惱。
結語:
任何選擇,忠於自己的內心意願,不違背內心,是最自然的事,除非為了某種目的和巨大利益,通常而言,人都會遵從自己的內心意願,以舒服為主。
如果人生在世,所有的出發點都是以順其自然、不違背內心為主,可能人會活得很輕鬆,摒棄活得是否精彩、是否有價值、是否算成功,遵從自己的內心,中年人的交往就會簡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