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和教育廳的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間,通過「四大舉措」精準發力,以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為目標,牢牢抓住就業工作「生命線」,全力以赴扛起疫情防控期間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任。
一、四大合作,提早部署「穩」就業
學校從建校起便深入開展與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以及國內外高校的「四大合作」,為學生的就業和深造打通「四條高速公路」,600餘家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成為學校的「教學實習實訓基地」,這為2020年就業工作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以「早謀劃、早行動、早落實」為指導思想,提前半年啟動2020屆畢業生就業工作,並在疫情防控期間不鬆懈、不延誤,有序開展工作。自去年6月以來,學校先後舉辦了規模300家企業參會的夏季實習生雙選會、秋季大型雙選會,以及秋季行業協會專場招聘會10餘場,秋季國有企業、知名企業專場招聘會50餘場等;構建了以「就業信息網+企業資料庫+校內畢業生就業工作QQ群+電子郵件+電話諮詢+招聘公告欄+LED顯示屏+就業微博公眾號」為途徑的信息發布渠道,累計發布招聘信息900餘條。總體看來,截至去年12月份共計向2020屆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1.8萬個,保證每生均有2-3個就業崗位選擇,促進畢業生「穩」就業。
二、主動出擊,全員覆蓋「促」就業
疫情發生以來,學校主動出擊,完善就業信息發布機制,最大可能降低疫情影響。就業部門結合學校具體實情部署工作,第一時間對外發布了《致用人單位一封信》《高校畢業生就業安排通知》《2020屆畢業生春季網絡招聘會邀請函》《川大錦城防疫期間畢業生就業工作措施》一系列政策通知、具體措施、工作方案等,積極推動畢業生就業工作有序開展。
各二級學院黨總支書記、學生科長、輔導員、教師「全員覆蓋」,全過程參與推薦招聘企業和招聘信息,積極給學生提供網絡面試技巧指導和培訓,共同引導和鼓勵畢業生「不放棄任何一次就業的機會」,採取各類措施全力協助畢業生參與線上各類招聘,鼓勵畢業生「雲求職」。如:智能製造學院開展網絡面試「三過關」活動,即電子簡歷和視頻製作關、網絡面試語言表達和禮儀關、網絡面試技巧關,逐一指導學生雲端求職;文學與傳媒學院邀請優秀校友通過直播形式與同學們展開線上職業規劃系列分享交流會;財會學院積極調動「學院領導、畢業班輔導員、校友和校企單位」四個主體,合力迎接就業挑戰等。
三、雲端服務,各顯身手「保」就業
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通過雲端服務,各顯身手保證畢業生「雲就業」。
一是全方位摸底調查。學校高效利用網絡平臺,實現了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考研情況、未就業情況、就業意向等諸多情況摸底調查,督促已落實工作的畢業生及時填報就業數據系統。
二是多渠道收集信息。學校積極拓展網絡招聘渠道,聯絡各用人單位,了解崗位需求和招聘安排情況;及時發布招聘信息、網絡聯繫方式;每天電話、微信、QQ聯繫企業、行業協會、大型人力資源市場、大型職業招聘平臺等,收集企業招聘信息並發布;全力提供網絡筆試和面試條件。近兩周,已落實50家企業參與學校網絡招聘會。
三是全天候雲端服務。學校夯實在線就業指導服務,開設「在線答疑」「在線問診」工作QQ群等,加強畢業生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和就業指導,做好畢業生就業動態追蹤與幫扶記錄,推行「全天候」雲端服務。
四是高效率簡化流程。學校採取信函、傳真、拍照或掃描發送電子圖片等多種方式,辦理畢業生返回就業協議書、勞動合同、就業證明材料、升學/出國(境)等相關手續;畢業生有改籤、補辦《就業報到證》的,採取「線上申請+快遞寄送」等方式辦理,有效地保證了畢業生就業工作業務不打烊。
四、精準幫扶,個性關懷「助」就業
學校針對每個畢業生,實行「一對一」精準指導機制,實現「一生一策」,確保每一個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都能得到切實可行的幫扶和指導。
學校特別注重湖北等重點疫區學生、少數民族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特殊群體的就業幫扶引導,對57名湖北籍畢業生(6名來自武漢市)進行核查,並對貧困畢業生、身體殘疾畢業生等群體展開「一對一」幫扶,建立工作檯帳,針對這部分畢業生共同開展就業崗位定向推送。
學校清楚地掌握每一位學生的「長板」所在,並注重根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划進行分類指導。深入推進畢業生分類管理與跟蹤,對不同類別學生分別建立臺帳,分類進行指導。學生輔導員第一時間取得聯繫,了解狀況,及時跟進,開展發放求職補貼、就業崗位重點推薦、心理調適等工作;針對考研複試學生,各二級學院組織力量,線上提供複試備考指導;針對報考基層就業項目、公務員考試的學生,就業部門提供最新報考動態,及時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指導建議等等。
總之,學校以畢業生「高就業、就好業」為總體目標,搭建平臺,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多措並舉地做好2020年的就業工作,讓人人都有錦繡前程,就業不受疫情影響。
文/匡翼鳳 趙小麗
編輯/李凌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