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濟南快速公交的故事——BRT-2號線
07:12來自濟南公交
點擊上方
即可收聽音頻
主 播|邢如飛
王鶴翔 / 攝
濟南首個快速公交網絡規劃中,包含北園大街與歷山路兩條快速公交走廊,歷山路走廊的開工及竣工時間要晚於北園大街一線。2008年春季,歷山路拓寬工程基本通車。最早的規劃中,BRT-2號線由黃崗路停車場開出,沿無影山中路、北園大街、歷山路、經十路開往燕山立交橋。為減少線路重複係數、提高調度效率,在北園立交橋下的新建停車場落實到位後,BRT-2號線的運行區段確定為北關北路開往燕山立交橋西。BRT-2號線開通於2008年9月26日,在北園大街的四處站臺與1號線實現了站內雙向免費換乘,使得BRT系統初步「聯網」。同時,這條線路開創了快速公交的濟南模式,即同一條線路中既利用設置在路中央的BRT專用道,又在部分路段利用設置於道路兩側的一般公交車道,既停靠中央島式BRT專用站臺,也停靠路邊的普通公交站臺。在BRT車型定製時,濟南公交便要求廠商在車廂左右兩側同時設置車門,而與此同時國內其他城市的BRT車輛均為單側開門的設計,相比之下,「濟南模式」下快速公交線路在規劃與運營時的靈活性明顯更勝一籌,它使得快速公交線路可以無縫駛入經十路等沒有建設路中BRT車道條件的道路,不再必須局限於快速公交走廊內行駛,使得更多普通主次幹道能更好地融入BRT網絡。後來,國內眾多城市也學習了「濟南模式」,購買雙側開門的車輛,開通只有部分路段在路中專用道內運行的快速公交線路。
王鶴翔 / 攝
先前,由於BRT車輛底盤較低,而歷山路鐵路橋下每逢大暴雨必會積水,所以BRT-2號線曾多次在雨天繞行歷黃路、明湖東路、東關大街運行。隨著排澇系統持續不斷地改善,這一現象也漸漸成為歷史。燕山立交橋北BRT站臺投用之後,BRT-2號線於2019年3月延伸一站進入此站臺。別看就多了這一站路,這次延長使得2號線與三條BRT線路實現了無縫銜接,加強了歷山路與二環東路兩條快速公交走廊間的聯繫,進一步完善了濟南的快速公交網絡。當前,BRT-2號線高峰期與其他時間的客流量差別較為明顯。不在高峰期時,一般都能在車上找到座位,而早晚高峰車廂裡經常會滿滿當當。BRT-2號線原配屬的12米青年客車在運行10年半之後,於今年三月下線停用,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12米級重汽豪沃純電動客車。「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條線路的發展過程中,總會經歷這種「新陳代謝」的時刻。
王鶴翔 / 攝
我與線路的故事
第一次體驗時,我還不知道北關北路的始發車站設在車場門口,只得選擇先進入站臺坐一站BRT-1到歷黃路站臺再換乘BRT-2。回家看電子地圖才知道其中緣由,也由此知道了體驗線路前多做功課的重要性。第二次乘坐時特地體驗了2號線的18米青年客車,當時乘坐的是6127號車,不過後來2號線的18米級車輛都調配到日常客流量更大的BRT-5號線上了。當前,因為地鐵2號線歷山路站施工,北園大街歷山路路口西側車道數量減少,由西向東方向允許直行的社會車輛借用BRT車道通行,加之歷山路站臺同時停靠直行、左轉、右轉的線路且離路口信號燈過近,所以此處成為了沿線多條公交線路的「噩夢級」堵點。我在乘坐2號線6103號車時首次經過這一路段,從接近歷山路站臺到成功右轉至歷山路上,前後花費了約十分鐘,令人印象深刻。一年前,預感到12米青年客車可能要與我們告別後,我特意在11月與1月分別體驗了2號線的6112號車和6111號車,坐在前門後的位置上感受柴油發動機的轟鳴,欣賞著漸漸熟悉的各條主幹道的特色景致。從北園大街的家居城出發,經過繁華的歷山路商業區,感受經十路的車水馬龍,最終在二環東路高架路下的「BRT基地」調頭折返,這一切都是2號線所經過的靚麗風景線中的一部分。在非高峰期,有時間的話不妨乘坐這條線路轉上一圈,感受老濟南的風土人情,在乘客的交談中感受城市的節拍與韻律。
此文選自「綠色出行,發現不期而遇的美好」徵文比賽獲獎作品《我與濟南快速公交的故事》 作者:伊志奇
濟南公共運輸集團有限公司
來 源|企業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