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河南鄭州的老王(化名),右耳聽力越來越差,嘈雜的環境下經常聽不清旁人說話。開始以為是年齡增長聽力退化,但不應該只集中在一側耳朵上啊?
拖來拖去,他最後被確診為「聽神經瘤」,要進行手術切除這顆深埋的「炸彈」,當地醫院束手無策,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致殘致死,特請千裡之外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專家會診並手術。柳葉刀下,「炸彈」終於被成功摘除,專家強調,耳聾是聽神經瘤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如果出現耳鳴、耳聾等症狀,一定要及時就診!
聽力下降、耳鳴,兇手竟是腫瘤
近年來,53歲的老王發現自己右耳聽力越來越差,打電話時他總聽不清對方講話,右邊耳朵像有蜜蜂在飛,發出嗡嗡的聲音。他一直沒太在意,以為是工作繁忙勞累或情緒緊張造成的,休息一下就會緩解。
「人老了,聽力當然會退化!」老王早年還曾被診斷過「中耳炎」,他總以為是「中耳炎」搞得鬼,反正各種理由,就是拖著沒去醫院進一步治療。
但是,最近老王的耳鳴越來越厲害了,他的身體還出現了新情況——時不時頭暈、走路不穩。這下老王覺得不對勁了,他懷疑自己的「中耳炎」是不是導致坊間說的「耳朵石頭掉了」的情況,才會出現這些異樣。
他再也不敢大意了,立即到鄭州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就診,詳細檢查後,老王沒有半點中耳炎的跡象,聽力檢查卻發現,他右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已接近全聾,顳骨CT則提示內聽道擴大。
同時,醫生給他做了頭部的核磁共振增強掃描檢查,結果發現右側內聽道佔位,考慮聽神經瘤。腫瘤最大直徑近2cm左右,腫瘤的下端已延伸進入橋小腦角,掌管呼吸的神經中樞腦幹延髓部分擠壓。
老王當場就蒙圈了,這麼多年來聽力下降原來和中耳炎沒有一丁點關係,全是這顆瘤子惹得禍。
「聽神經瘤」更嚴謹的命名是「前庭神經鞘瘤」,是一種良性腫瘤,起源於前庭神經的雪旺氏細胞,少數發生於耳蝸神經,位於內聽道的前庭神經鞘膜上,隨著腫瘤的生長增大,腫瘤可引起內聽道擴大,突向橋小腦角部。作為常見的顱內腫瘤之一(約7%~12%),佔橋腦小腦角區腫瘤的80~95%,發病率約1/10萬人,多發年齡30~60歲,無明顯性別差異。
兩地專家聯合挖出致命「炸彈」
「患者來的時候情況已經比較嚴重,不僅右耳聽不見,如若放任腫瘤進一步擴大,還可能擠壓腦幹,進一步影響患者的呼吸和吞咽功能,我們真為他的病情捏把汗!」鄭州第三人民醫院的醫生並沒有聽神經瘤的診治經驗,轉而想到請外地專家會診。
聽神經瘤貼近生命中樞,毗鄰周圍重要血管、神經結構,它曾是一項極其危險的手術,術後死亡率可達6%~14%,同時致殘率高(耳聾、面癱、偏癱等)。
於是一紙會診單發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柴亮主任醫師的手中。柴亮副主任在科室亞專科業務中負責耳-側顱底外科,在浙江省內較早開展經迷路徑路聽神經瘤切除術。在向浙大一院醫務部報備並經院領導同意後,柴亮副主任決定為老王進行診療。
通過詳細的網絡問診,考慮到老王平時身體硬朗,右耳又完全沒有了實用聽力,在充分徵求患者的意願後,柴亮副主任採用適用於已沒有實用聽力的經迷路徑路聽神經瘤切除術。這種手術的優勢在於,對腦組織的牽拉最小,可儘早定位面神經,以避免面神經的損傷。
手術前,柴亮給老王制定了圍手術期的一系列周密計劃。在嚴格調整控制血糖十餘天后,他趕赴鄭州為老王開展手術。由於鄭州第三人民醫院沒有開展此項手術的先例,還特意緊急採購了一批手術器械,並配置了面神經監護儀。在兩家醫院的醫護人員密切的配合下,柴亮副主任採用全程無腦組織牽拉的方式,在神經電生理監測下進行腫瘤切除術。
術中也證實了柴亮術前判斷,腫瘤主體位於內聽道,進入橋小腦腳腦池,膨脹性生長,面神經也從條索狀被壓迫成薄薄的一層膜,腫瘤與顱內的靜脈竇巖上竇相貼。
手術操作空間十分狹小,「可以說處處是陷阱,要挖出這顆『炸彈』並不容易!」柴亮回憶,這類手術需要在顯微鏡下長時間精細操作,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患者殘疾、昏迷甚至死亡,手術常常要六七個小時,這對醫生的專業技術、精力、心理素質都是極大的挑戰。
在暴露腫瘤的過程中,團隊遭遇了貼近腫瘤的巖上竇出血,手術難度顯著增加,後經妥善處理後繼續開展手術,順利地全部切除腫瘤。整個手術歷時6小時30分鐘,令人高興的是,術後老王的面神經得到完好保留,沒有出現面癱的情況。
提醒:一側持續耳鳴、聽力下降要警惕!
「聽神經瘤增大會壓迫相對脆弱的耳蝸神經,就會造成聽力下降。而前庭神經本身受累可能出現頭暈、平衡障礙等症狀,但多數腫瘤因為生長緩慢,患者可能沒有自覺症狀。」 柴亮介紹。浙大一院耳鼻喉科和神經外科均可開展聽神經瘤手術,但有各自不同的手術入路:耳鼻喉科側重於側顱底入路(包括迷路入路、耳囊入路、顱中窩入路等),神經外科則應用乙狀竇後入路。浙大一院耳鼻喉科柴亮主任醫師與神經外科鄭秀珏主任醫師就在聽神經瘤的多學科診療中進行了多年的合作。
聽神經瘤位於顱底,周圍重要的神經、血管眾多。故聽神經瘤在早期時體積越小,做手術時越方便靈活,造成的不可恢復損傷就越小,手術風險也越低,留下後遺症的概率也越低,愈後效果也就越好。如果腫瘤到晚期時長得過大,術中很難完整剝離,極易傷及與之毗鄰並行的面神經、三叉神經等。
在日常生活中,頭暈、耳鳴和聽力下降很常見。腦供血不足的中老年患者,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都有可能出現頭暈、耳鳴和聽力下降。那麼,如何甄別是否患了聽神經瘤呢?
劃重點
早期症狀:
腫瘤體積小時,出現一側耳鳴、聽力減退及眩暈,少數患者時間稍長後出現耳聾。耳鳴可伴有發作性眩暈或噁心、嘔吐。
後期症狀:
隨著腫瘤增大,早期症狀加重,還會出現三叉神經損害、同側面部感覺遲鈍和淚腺分泌減少,面癱,精細運動不能,步履蹣跚,眼球運動障礙,發音困難,吞咽困難、飲食嗆咳等,甚至出現癱瘓、死亡等症狀,且各項症狀持續加重沒有緩解。
專家強調,聽神經瘤一定要儘量早發現早治療!如果出現單側耳鳴和聽力下降,持續頭暈等,要抓緊到正規醫院耳鼻咽喉科就診,排除聽神經瘤等疾病。一旦發現聽神經瘤也不要著急,需結合自身一般情況、腫瘤大小及聽力情況等綜合考慮,選擇保守觀察、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本文圖片由浙大一院提供)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