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瑞讀《找工作》丨「關係」求職的社會學分析

2020-09-05 澎湃新聞

張航瑞(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博士生)

《找工作:關係人與職業生涯的研究》,[美]馬克·格蘭諾維特著,張文宏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1999年,為了更有效地解決經濟和就業問題,教育部推行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1998年全國高校錄取一百零八萬人,翌年起擴招至一百六十萬。在此後的若干年中,擴招規模愈演愈烈,到2019年已達到九百一十四萬,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畢業即失業」已不稀奇。教育部最新的數據顯示,2020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八百七十四萬人,同比增加四十萬。而當下又面臨「新冠」疫情對經濟和就業市場的雙重打擊,大學生找工作再度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的《找工作:關係人與職業生涯的研究》(Getting a Job :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一書中文版第二版在最近出版,可謂應景。格蘭諾維特是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Joan Butler Ford講席教授,致力於社會網絡和經濟社會學研究,也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際最知名的社會學家之一。《找工作》一書由格蘭諾維特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完成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也是其成名作。在書中,格蘭諾維特通過對美國波士頓郊區的牛頓城中兩百八十二位白領的隨機問卷調查發現,社會網絡在找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社會大眾將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歸結為高等學校的擴招、高校專業設置的不合理以及大學生知識和能力與市場的需求不匹配。格蘭諾維特的《找工作》則從新經濟社會學的視角出發,回答了如何獲得工作信息、如何找到滿意的工作、如何成功實現職業流動等問題。

個人關係與找工作

格蘭諾維特指出「白領」通常使用三種方式來找工作:正式渠道、個人關係以及直接申請。正式的渠道包括廣告、職業介紹所以及專業團體發起的面試;個人關係是通過求職者的私人關係推薦找到工作;直接申請則是少了關係人的推薦、由求職者直接向公司提交應聘申請。在收集到的樣本中,個人關係是尋找工作的主要方法,大約百分之五十六的求職者使用了這種方法。其餘百分之十八點八使用了正式的方法(百分之九點九使用了廣告,百分之八點九使用了其他正式方法),百分之十八點八使用了直接申請,百分之六點七屬於混合類型(包括「不確定」)。百分之十六點七的求職者與他們的關係人在找工作時經常見面,百分之五十五點六偶爾見面, 百分之二十七點八很少見面。此外,在並未考慮變動工作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七十二點一通過關係找到了目前的工作,在考慮過換工作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五十七點九通過關係找到了現在的工作(第12頁)。

「個人關係」在為求職者提供工作信息的同時,更可促成其獲得這份工作。百分之八十的個人關係不僅告訴被訪者新的工作信息,而且為他美言了幾句。這種使用「個人關係」的求職者通常是值得信任的,而能夠提供最高的報酬和聲望以及最高滿意度的工作,大都是通過關係找到的。

既然了解到個人關係與職業生涯的密切聯繫,就要進一步地探討求職者和關係人之間究竟存在何種聯繫。格蘭諾維特將關係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親屬關係,另一種則是來源於職業關係,其中前者佔到百分之三十一點四(第46頁)。通過「家庭—社會」型的關係人獲得工作,通常是一些年輕人、或是初來乍到的新移民所慣用的「伎倆」,他們通常未在當地建立起牢固的社會關係。因而他們在使用關係人找工作時,更可能選擇朋友、親屬的渠道,而不是職業關係。親屬所提供的工作或許在他們看來並不盡如人意,但是也會因為各方面的壓力而不得不去做。

案例一:傑拉德是一家白酒批發公司的推銷員,他的一位醫生朋友問他是否有興趣管理一家保育院,如果他願意,就整理一份簡歷。傑拉德在簡歷中提到了一位推薦人——他妻子的堂兄——一家流行古董店的老闆。當保育院的工作沒有成功時,他妻子的堂兄意識到傑拉德正在考慮變動工作,就為他提供了一份在他店裡做營銷經理的工作。他答應了。

通過「家庭—社會」型關係找工作時,更可能是在壓力(時間緊迫、工資低、失業等情況)較大時所選擇的求職手段;相反地,求職者更願意通過工作關係來找一份新的工作。「家庭—社會」型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不會為求職者帶來最好的工作,在作者的研究中也發現,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用「家庭—社會」型關係的比例卻在下降。當然,這種情況也會有例外,他們也可以找到滿意度較高的工作:

案例二:喬治是一家電力公司的技術人員,年薪八千美元,晉升無望。在追求妻子的過程中認識了她樓下的鄰居,這個人是一家全國連鎖糖果經銷商的經理。喬治結婚後,拜訪嶽母的過程中也會去看望他。這位鄰居最後說服他膠乳連鎖店的培訓項目,並為他安排了一次面試。在此後的三年時間裡,喬治在這項生意中賺了將近三萬美元。喬治自己也覺得不可思議:「每天早上醒來,我都要掐自己一下來看看這是否是真的!」

那麼在另一種關係人中——職業關係(百分之六十八點七)找到工作的求職者的工作境遇又會如何?當然這裡不僅僅包括職業關係,還包括有關娛樂、運動等群體中的夥伴、鄰裡關係,或是在某一階段結識的普通朋友,也同樣會幫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

弱關係的力量

在真正了解職業關係為找工作帶來的便利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格蘭諾維特關於社會網絡的認識。在《找工作》英文版出版之前,格蘭諾維特曾於1973年在《美國社會學學刊》上發表過《弱關係的力量》一文,在當時產生了不小的反響,迄今引用量已超過二點六萬次。從本質上來說,如果說《弱關係的力量》是格蘭諾維特關於社會網絡的理論思考,那麼《找工作》則是對「弱關係力量」理論的經驗檢驗。

在《弱關係的力量》一文中,首次將社會網絡分析界定為 「一種連接微觀和宏觀層次之社會學理論的工具」,個體互動與宏觀社會結構通過社會網絡聯繫起來,從而「將微觀層次的互動關係關聯到宏觀層次的結構形態中」。格蘭諾維特通過「互動的頻率」「情感密度」「熟識或相互信任的程度」及「互惠互換」這四個維度區分關係的強度,在此基礎上將關係分為「強關係」和「弱關係」。「強關係」往往是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身份、收入水平等社會經濟特徵相似的個體之間發展起來的,即前文所提及的「家庭—社會」關係,這種關係作用下圈子內部的同質性較強,因而所獲得的信息往往是冗餘、重複的,這便很好地解釋了緣何「強關係」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促成好工作。

「弱關係」則更多地出現在群體和群體之間,群體間的異質性較強。相較於「強關係」而言,「弱關係」的分布更廣、階層跨度更大,因而在某些程度上更能發揮信息、觀念、影響力等方面的傳遞作用。通過「弱關係」所收集到的信息往往異質性、新鮮度較高,基於此可以創造出更多工作變動、甚至是社會流動的機會。在格蘭諾維特看來,雖然不一定所有的弱關係都能充當信息橋,但能充當信息橋的必定是弱關係。

案例三:一位化學專業的研究生馬克從一位好友那裡打聽到當地一所專科學校準備設立一個自然科學系。他的朋友是從聚會時認識的一位女孩那裡知道這個信息的,那位女孩在那所學校教授英語。馬克申請了這個職位,面試以後被錄用了。

案例四:羅伯特是X公司的工程師。他的一位該公司的好友告訴他,一位在W公司工作的熟人曾跟他講過,如果有誰希望跳槽,請跟他聯繫,他會安排一次有老闆參加的面試。羅伯特照做了並被錄用了。

在這兩個案例中,關係七彎八拐,信息都是通過求職者好友的熟人來進行傳遞的,正是在「弱關係」的作用下,最終成就了職位和求職者的匹配,「弱關係」的「信息橋」作用得以凸顯。而在「強關係」的影響下,親密朋友會使關係變得過於複雜和緊張。比如從朋友那裡獲得了一份工作,但遲遲不願意動身,而究其原因則是「他是我的朋友,我希望用這種方式保持友誼」。在這種情況下,求職者的工作滿意度自然會大打折扣,朋友間的親密關係也會受到一定影響。相較而言,「弱關係」此刻的優勢便會發揮出來。

信息的傳遞

那麼信息又是如何層層深入最終傳遞給求職者的呢?在書中格蘭諾維特提到了一種普遍的情況:那些能夠招來能幹員工的人,會提高他們的職業聲望,甚至也會獲得實質性的回報。關係人在其中可以獲得聲望地位,甚至是一定的報酬。從僱主到求職者中間,可能有一個關係人,也可能有若干個關係人,而這個信息的傳遞的過程稱為「信息鏈」,關係人的數量被表述為「信息鏈長度」,「信息鏈」可以通過這樣的一個公式進行計算:

1 + N + N2 + N3 + … + NL+1 = ( 1 - N(L+2) ) / ( 1 – N )

其中N為信息固定傳遞的人數,L為信息鏈的長度。如果僱主將招聘信息告訴了四個相關的人,那麼就有超過一千人對招聘信息有了相應的了解。當然這個公式只存在於理想狀態下,即便是將信息傳遞給不同領域的個體,現實中人們的社會網絡很難避免所接觸到重複的信息。

表一 信息鏈長度與被訪者某些特徵的關係

不可否認的是,信息鏈越長,信息所傳遞的範圍越廣,「通過長鏈找工作更可能通過正式途徑而非關係人」;相反地,信息鏈越短,信息傳遞的範圍越小,信息更有效,「那些使用長信息鏈的人比使用簡訊息鏈的人在勞動力市場中所處的位置更糟糕」(第64頁)。

求職者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弱關係」可以幫助他找到更加匹配的工作,「一個人在任何既定工作中結識的其他人(無論是否曾經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未來都會分散到許多公司和地區,這些工作關係人就能充當個人關係人,可以『引導』或至少有助於一個人流動到其他職位」(第90頁)。個體所積累的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都會為其信息的獲得提供便利的條件,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亦是如此,通過「弱關係」所建立的朋友圈更能有效地增加信息的效度。

此外,格蘭諾維特還指出:個體流動的因素還可以從宏觀的因素去把握,組織與組織之間形成了更為複雜的互動網絡,組織間的個體流動可以是通過直接申請或通過正式的中介機構發生,可以依賴於個人關係,可以通過公司的商業同僚的「引導」,也可以由其他公司的個體提供信息。特別是通過一種非面對面的聯繫(電話、信件等)更適合傳遞簡單的、結構完整的常規信息。

本土化思考

「弱關係」儘管如此重要,但在不同的社會傳統文化和制度下又會如何? 中國文化一直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講求「仁」「義」「禮」,李澤厚將「仁」的核心含義歸為等差之愛原則。費孝通首次用社會科學的語言將這一等差之愛的原則概括為差序格局:「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中國社會,關係的運作其實是社會結構與社會行動相權宜的產物,中國社會是一個講人情面子的社會。

那麼格蘭諾維特所提出的「弱關係」理論是否在講求人情、面子的中國社會同樣適用呢?邊燕傑曾於1988年在天津進行過一項調查,隨機抽取了九百四十八名被訪者,旨在檢驗格蘭諾維特的「弱關係強度假設」(Bian,Yanjie.「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邊燕傑發現,求職者更傾向於通過「強關係」而非「弱關係」謀求工作;直接和間接關係都用來獲取來自分配工作的實權人物的幫助;求職者和最終幫助者通過中間人建立了間接的關係,中間人與他們雙方是強關係而非弱關係,中間人與求職者的最終幫助者的關係,中間人與求職者和最終幫助者的關係越熟,而且最終幫助者的資源背景越高,對求職者的工作安排也越有利;求職者使用間接關係比直接關係更可能得到較好的工作。

邊燕傑在中國的研究結果與格蘭諾維特在美國的研究結果表面上看來是截然不同的,但共同點是社會關係網絡在人們找工作中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弱關係假設」強調的是以工作關係或熟人關係為主的「弱關係」發揮了提供或傳遞職業信息的作用,即弱關係網絡信息獲取和信息傳播機制,而「強關係命題」關注的是以親屬和朋友關係為主的「強關係」擔當了送人情和施加實質影響等角色,即強關係網絡的人情和影響機制。值得指出的是,在關係本位和權力本位交織的中國社會中,「實權人物」掌握著可觀的權力資本,這是直接或間接的「強關係」得以發揮人情和影響作用的基礎。如果說邊燕傑在1988年的調查呈現的是中國計劃經濟時代人們通過社會關係網絡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情況,那麼其在1999年對天津勞動力流動的調查中再次印證了「強關係強度假設」。職業流動者的社會網絡主要是由親屬和朋友兩類「強關係」構成,社會網絡發揮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為主,以傳遞信息為輔,這些作用在轉型經濟時代尤為突出(邊燕傑、張文宏,2001,《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

格蘭諾維特的《找工作》以及邊燕傑的《找回強關係》給我們的啟示是,通過社會關係發現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人情和影響,對於求職結果的成功非常重要,換言之,社會關係網絡是勞動力市場運行的潤滑劑或助推器。無論是西方社會還是中國社會,勞動力市場中信息對於供需雙方而言都是不對稱的,求職者和僱傭者都需要社會網絡的渠道來獲得對方的信息,這是公開的招聘信息和應聘信息都不能完全提供的,只不過美國等西方社會通過「弱關係」獲取和傳遞信息,而中國社會則主要通過「強關係」發揮類似的作用。最為重要的是,人情、影響等關鍵性的影響,無論在計劃體制時期還是在轉型經濟時期,都主要通過「強關係網絡」來實現。

責任編輯:彭珊珊

校對:張亮亮

相關焦點

  • 張航瑞讀《找工作》丨「關係」求職的社會學分析
    格蘭諾維特是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Joan Butler Ford講席教授,致力於社會網絡和經濟社會學研究,也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際最知名的社會學家之一。《找工作》一書由格蘭諾維特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完成的博士論文改寫而成,也是其成名作。在書中,格蘭諾維特通過對美國波士頓郊區的牛頓城中兩百八十二位白領的隨機問卷調查發現,社會網絡在找工作中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 有人說社會學不好找工作,你說這咋整?
    「社會調查方法」、「問卷設計與分析」、「spss統計分析」可以說是對社會學學生找工作最有用的三門課程,可是很多學校的社會學系竟然沒有開設,甚至很多社會學的學生都不知道spss是什麼。5、社會學專業研究生在高校主要可以從事:社會學、社會工作、政治與行政管理、新聞傳播、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
  • 【2018026·社會學】青年學者專輯丨丨楊渝東丨和弦與變奏:孫本文文化社會學與黃文山文化學之比較
    孫本文1921年赴美,先在伊利諾伊獲得社會學碩士學位,然後就於1922年10月轉入哥大。黃文山則於同年秋北大畢業後考取公派留學名額赴哥大留學。當時赴美留學的學生,由於政府「重理輕文」、文科中又「重法商輕哲社」的實用傾向主導,選擇社會學作為的專業人都是屈指可數(陳新華,2009)。因此,作為同年入學攻讀社會學的學生,雖然一個讀博士,一個讀碩士,但肯定是相互認識並熟悉的。
  • 大學生為找工作求職簡歷作假
    春節過後,各地的人才招聘會陸續拉開大幕,滿懷希冀的大學畢業生揣著求職簡歷又開始東奔西走。用人單位發現,一些大學生的求職簡歷存在虛構誇大的現象.大學畢業生:為了找工作不得不如此見到劉暉(化名),是2月25日他從湖南老家回學校的途中。劉暉是省內某高校新聞傳播學院的研究生,2007年畢業。為進入傳媒行業,去年下半年起,他穿梭在各大媒體找熟人,投簡歷。他簡歷上寫著在傳媒業「豐富」的實習經歷,看上去是個相當有經驗的畢業生。
  • 過來人總結:社會學就業前景與方向分析
    擁有了這些基礎能力後——不管畢業後從事哪一行業,也許剛開始我們並不熟悉那個行業的狀況——我們就會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懂得收集和處理新信息,懂得做相對性的調查工作,能理解周圍的人和事,從而很快地適應新環境,發揮出其獨特的功用。  由於絕大比例的社會學碩士畢業生還是從事非學術工作的,下面針對這些畢業生,給出一些實用的就業知識和建議(如就業去向、要學會提前做職業規劃),或分享相關的經驗。
  • 棕櫚大道留學 丨在7年蟬聯Top1的IOE學院 UCL教育社會學就讀體驗
    (圖片來源於網絡)二、在倫敦大學學院 讀教育社會學是種什麼體驗?同學們的畢業去向各有不同,有繼續讀博深造的同學拿到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 UCL 的博士 offer,也有工作的同學,工作領域分布在學校、當地政府部門、智庫和教育機構等。
  • 社會學專業深度分析報告
    社會學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演變,不僅在現代科學知識體系中佔據獨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範圍內發展成為一門包含眾多分支、具有獨立知識結構的社會科學。社會學跟社會心理學有關係,前者關心社會結構,後者關心社會行為。性別研究 Sex and Gender研究內容:性別社會學主要的研究領域為性別與文化、性別與婚姻家庭、性別與社會化、性別分層與流動、兩性勞動分工與工作、性別與健康、性別與犯罪、女性主義社會工作等方面。申請與就業:該專業方向的申請者需要具備較熟練的社會調查研究能力和社會工作能力。
  • 201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消費社會學論壇綜述
    通過一些基本的關係範疇,可以呈現出新時代品質民生需求的重要趨勢及特徵,認為品質民生需要的核心內容是品質生活需要。張敦福探索了綠色公共空間的利用,認為物質安排、社會規範和集體能力情感被摺疊在這些空間中。張航瑞在檢視西方消費分層理論的基礎上,對國內外學者關於消費行為的階層分化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梳理,指出以往研究的貢獻及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對未來該領域的研究趨勢進行預測。史驥研究了中國計劃經濟時期中轎車消費的文化意涵。
  • 社會學畢業後到底能做什麼? 邂逅·社會學
    所謂「技多不壓身」,作為文科中較為強調定量研究的學科,社會學專業的學生更應該充分把握專業優勢,積極學習包括SPSS、STATA、SAS和R語言在內的各類研究軟體,培養數理邏輯思維,勝任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的工作。
  • 新加坡求職網站大全 | 找工作多管齊下、事半功倍!
    畢業生在離校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廣撒簡歷,找一份好工作,能在新加坡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就是自己留學多年的成果。今天我們就聊聊在新加坡有哪些有效的找工作途徑。JobStreet可以說是新加坡數一數二的招聘網站,幾個簡單的步驟就能開通一個帳戶,然後填寫相關信息以及上傳簡歷。你可以選擇感興趣的行業和工作類型,方便網站幫你配對和推薦適合的工作。
  • 「金仕教育」聽說讀社會學專業等於失業?社會學就業方向有哪些?
    很多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學理科,他們認為這樣對將來的就業有幫助,然而讀文科的同學大多數有過被誤會是文科不好,才去學理科這樣的經歷。學文沒前途這種話也常常被提起,然而事實真的這樣嗎?今天,讓我們隨金仕教育一起來通過社會學,揭秘文科生的秘密。社會學,簡而言之,就是研究社會的學科。
  • 工作崗位很多,求職者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怎麼辦?給你三點建議
    工作崗位很多,求職者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怎麼辦?給你三點建議原創丨阡存看看大家好,歡迎光臨阡存看看!終於等到你,差點要錯過你!經常會聽到有求職者抱怨自己找不到工作,其實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很多去求職的人都是一挑再挑,挑公司,挑待遇。而企業對求職者們也是挑能力,挑年齡,挑顏值,挑身高等等,這樣一來二去的很多人和企業就被刷下去了。然後就出現了就業難的情況,明明有那麼多的工作崗位,為什麼還有求職者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給你三個建議。
  • 在嶽西求職找份好工作不容易?先把簡歷寫好再說吧
    比如某求職者簡歷上提供的畢業學校是西安交大,這個學校很不錯,但是他所學的專業是「社會學」。經過查詢之後,發現西交的主要專業是以理工類為主,而社會學則是其邊緣化的弱勢專業。這個信息會成為面試官的重要參考信息。根據以上信息與崗位所需知識結構與寬度進行對比,確定匹配性。
  • 怎麼在網上找工作?求職也有技巧
    又到了金三銀四的求職高峰季,不少人都在網上找工作,渴望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但在網上找工作,有的人投遞簡歷石沉大海,有的人投簡歷offer不斷,究竟怎麼在網上找工作成功率才高呢?
  • 找工作求職選擇togocareer,助留學生一臂之力
    本網9月15日訊 togocareer是一家專注於為留學生提供求職服務的公司,現在正逢秋招季,是求職找工作的絕佳時機。但留學生歸國求職的紅利正在消失,大部分留學生歸國求職時面臨著不熟悉國內環境、不熟悉企業招聘流程,在與國內畢業生競爭時又因無法立即歸國失去機會,對於留學生求職時面臨的種種難題,togocareer推出求職T計劃,希望可以在求職路上助留學生一臂之力。
  • 2019 澳洲求職找工作須知 | 乾貨
    從2010年1月1日起,所有在澳大利亞工作場所關係系統中的僱員都享有10項基本權利,即國家就業標準(NES)。主要包括:每周最多工作時間;要求提供靈活的工作安排;產假和育兒假;年假;病假和喪假;社區服務假;長期服務假;法定節假日;終止僱傭及遣散費的通知;提供工作協議。在澳大利亞,平均工資因職業不同有較大差別。
  • 以量化分析拓展文化社會學研究
    在此背景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嘗試將量化分析的策略應用於文化社會學研究。第二部分將分析的重點置於如何將文化社會學的研究和量化因果分析策略結合起來,重點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戰。探索從描述到因果的轉向目前比較常用的量化文化社會學分析方法,其基本的任務是將文化操作化為特定的符號及其相互關係,並將這些關係化的符號體系與社會成員二者之間進行關聯分析,以展示社會與文化的對偶性。
  • 2020求職圖鑑:疫情之下,一份穩定的工作對女生有多重要?
    工作穩定輕鬆沒什麼壓力。「有吃有喝不用擔心工作。」「在家閉關,終於考慮清楚帶薪休假工種的重要性,以後打破腦袋也求個工作穩定。」我看過一個演講叫《紙工廠》,裡面說:最體面的生活就是端上鐵飯碗,因為那不僅僅意味著穩定,還代表著最優越的生活。你想像一下,一場疫情過後,你奔波四處,找不找的到工作不說。
  • 美國求職找工作網站大全及介紹
    Indeed.com這個網站是Job Search Aggregator, 將來自眾多企業網站和招聘網站的信息綜合在一起,信息比較全面。但也不是萬全的,有的小公司或者小網站上的信息就不能搜索出來.The Ladders這家公司是專門幫助找100k+工作的。另外,theladders還有不少寫的很好的職場文章,值得看看。
  • 社會工作屬於應用社會學
    社會工作被輸入中國後不久,其學科屬性就被注意到了。從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社會工作專業均被設置在大學社會學系,這種狀況即使現在也未曾改變。關於社會工作與社會學的關係,以往的爭議是不大的,基本上大家都認為社會工作屬於社會學的應用部分,或直接稱之為「應用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