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情人節,可能是歷年來比較不那麼虐狗的一次了。
因為目前不少高校還沒有開學,大家都還在家享受寒假最後的閒暇時光。可能今年的情人節各大高校大都沒有舉辦什麼活動。
但在那些已經開學的學校,不少學生組織或者學生會,也借這個機會舉辦了一些類似於「一周情侶」「假裝情侶」之類的活動。
對於這些活動的效果到底如何,是真的能幫助同學們脫單,還是只是宣傳推廣的噱頭而已?
有人說,在大學裡學生之間的主要矛盾有兩對,一種是學霸與學渣之間的矛盾,一種是情侶與單身狗之間的矛盾。
前一種還是不那麼尖銳的人民內部矛盾,因為到期末考試時,學渣們還是得要求學霸幫忙的,而後一種矛盾則是難以調和的階級矛盾。
對於一條真狗來說,每年還只有一次狗肉節值得害怕,但對於大學裡的單身狗來說,每年的四大虐狗節:2月的情人節,八九月的七夕節,11月的光棍節和12月的聖誕節,每個節日都要被滿校園的秀恩愛情侶傷害的體無完膚。
羨慕嫉妒恨之餘,許多人就會有短期脫單的衝動,而不少情感類的微信公眾號,媒體,學生組織,甚至是學校的官媒或者學生會,就會用這個機會做文章,舉辦了不少類似於「情侶速配」「假裝情侶」「談一場七天的戀愛」之類的活動。
據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導,從2013年到今年,以學校或學院官方形式組織過類似的活動的就有包括東南大學,河南大學,武漢傳媒學院在內的全國多所高校,而以學生社團的形式組織的這類活動更是遍地開花。
可能同學們在校園裡也曾經見過類似的標語或者手機上的文章推送,不少還曾經報名參與過這類的活動。
一般來說,這樣的活動基本都是遵循相似的套路:將所有參與的同學分成一組一組的臨時CP,然後給每對CP設定一些需要兩個人共同完成的「戀愛任務」,
比如一起看一場電影,一起去KTV唱歌;
隔著玻璃kiss,用兩根吸管同喝一杯奶茶,邊擁抱邊自拍;
以及男生給女生送玫瑰,女生在籃球場邊給男生加油助威遞水遞毛巾等.
用最多一兩周,少的只有幾天的時間,愛上和你在一個校園裡生活和學習,可能在教學樓和食堂裡曾經擦肩而過無數次,卻從未謀面的一位異性同學,這可能嗎?
對於這類「一周情侶」「假裝情侶」之類的戀愛練習賽之類的活動,陳大夫的看法是:如果你是長期單身,從來沒有談過戀愛,而又有脫單的意願的話,不妨一試。
原因很簡單:相當一部分的中國大學生根本就不會談戀愛。
雖然中國社會近年來社會風氣一直是向著越來越開放,越來越進步的方向發展,但在我們父母長輩這些人的價值觀裡,中學裡早戀仍然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到現在,在全國絕大部分的中小學裡,「早戀」仍然是十惡不赦級別的罪行,只要被抓到,就是輕則通報記過,重則勸退的處分。
久而久之,不少同學自己也把這種情況當成了正常,但實際上,「早戀」就和 「網癮」一樣,本來就是一個被人為妖魔化的偽命題。
人生經歷青春成長,男男女女朝夕相處,自然產生的情愫,本來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憑什麼硬生生地畫條紅線,規定高考之前談戀愛就都算早戀?
在青春正好的十幾歲年紀,開始享受愛情的滋味一點也不算早,那些老師家長棒打鴛鴦,強行把學生情侶分開的事情,完全是反人性的行為,而這樣反人性的生硬安排,造成的苦果卻要我們來承擔。
中國絕大多數的大學新生一進入大學時,實際上都是處於一種已經在生理上已經完全成熟,但心理上對於愛情,性這些東西都非常懵懂,並沒準備好面對這些問題的狀態。和美國,歐洲的同齡人相比,大多數中國學生的情商發展一開始就天生不足。
對於那些本來性格天生活潑開朗,有異性緣的同學,或者長得漂亮不愁沒人追的俊男美女來說,這點起步的差距還好彌補,但對於陳大夫這樣既沒錢,長相又比較符合另類審美的同學來說,就真的是屋漏偏遭連夜雨。
中國大學生的戀愛能力本來就先天不足,而國內的大學環境,實際上對於培養學生的情商也是拖後腿的。
在去年情人節時大學聲發表過的一篇舊文裡,陳大夫曾經開玩笑地說,中國大學生單身率這麼高,罪魁禍首之一就是盡職盡責的宿管阿姨大媽們。因為她們的盡職盡責,把無數把不知多少對大學情侶扼殺在了搖籃之前的細胞狀態。
國內絕大多數大學嚴格的男女分宿制度,加上大學裡即使是同班同學,也只有上課時才在一起,平時全都要麼是獨來獨往,要麼以宿舍為單位行動。不少大學生甚至可能一個星期也不會跟異性同學說超過三句話。
這讓許多大學生在校園裡平時接觸異性同學的機會幾乎降低到零。
陳大夫當年在大學時,就是這麼一個生活基本上和女生沒什麼交集的耿直BOY,除了去教室上課和去食堂吃飯之外,一天的一半以上時間都是在宿舍裡度過的,基本和班裡的女生都沒有什麼交集。
平時上課也基本都是兩三個三四個班一起上的大課,到大三時,才勉強能把她們的名字和本人一一對的上號。
而國外的大學宿舍,大多數都是男女混宿,或者是分宿但可以白天隨意探望的。
在冷戰時代,柏林圍牆邊,士兵在奉令射殺爬牆逃跑的可憐人時,槍口故意抬高一寸朝天開槍就是無上功德。
如果陳大夫是一名宿管大媽,我也會對男生女生偷偷摸摸混進對方宿舍,半夜溜進溜出宿舍這類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我一直認為,大學生應該有決定自己怎麼住,和什麼樣的人一起住的權利,大學宿舍男女生是不是應該混住,應該由同學們自己說了算。
現在大學裡不少同學,雖然年齡和身體都已經完全是成年人,但在對異性的了解,以及和異性交往的經驗上還和小學生沒什麼分別。
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存在與異性的溝通障礙,一坐在異性面前就面紅耳赤說話結巴,當然更難給對方留下什麼好印象。於是一步步得往注孤生的路上走得更遠。
既然你之前的情感之路走的不順利,而自己又有改變的動力,為什麼不先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大單地去追,勇敢地去愛,學會怎樣和異性溝通,怎樣展現自己形象裡的閃光點呢?
至於某些論者質疑的「萬一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受到了身心上的傷害,責任該由誰來負責?」,陳大夫覺得同學們大可不必糾結。
這些活動的參與者,大家都是同校的學生,即使剛認識就互相餵飯,手牽手上自習,拍親密照片,在人身和財產上的風險也並不比你在圖書館或食堂邂逅的情侶要高。
只要牢記一點——假如你們真的能走到大家一起「深入探討人生」的階段,防護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就沒什麼可杞人憂天的。
為了害怕失戀害怕見光死就畏手畏腳,在你今後的情感經歷裡你也很難放得開自己。
情歌王子林志炫的代表作,陳大夫這些80後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單身情歌》裡唱得好:「單身的人們得看透,想愛就別怕傷痛」。(又暴露年齡了)
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大學經歷,陳大夫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沒能在大學裡好好談一次戀愛,有些機會本來應該更好地把握,有些時刻本來應該鼓起勇氣,但卻畏手畏腳地錯過了本來應該觸手可及的愛情。
假如當年的我能再勇敢一些,假如當年的我能更果斷一些,或許這個情人節的陳大夫就不用一個人坐在電腦屏幕前看著每個情人節都要重溫一遍的《BJ單身日記》,伴著電影裡的女主唱出那句苦澀的「all by myself , I don’t want to be all by myself anymore」了。
假如把談戀愛比喻成打仗的話,「假裝情侶」就可以被看成是搞一場軍事演習,用一個設定的目標(活動給你分配的那位男/女同學),來作為假想敵,試驗你手裡的所有攻堅手段,看看效果如何,能否達到既定的戰略目標(攻佔TA的心)。
當然,就好像軍事演習永遠也比不上真正的戰爭環境鍛鍊一支軍隊的實戰水平效果好,而且實際的戰場永遠要比軍演的演習項目要複雜得多。
真的戀愛戰場環境,既有全面持久戰(正兒八經談戀愛),也有不期而遇的遭遇戰(一夜情或約PAO),而模擬戀愛的項目則因為輿論和道德的原因,某些項目是不能搞的。
這些一起看電影,一起牽手走夜路之類的任務,效果雖然比真的談一場戀愛給你的能力鍛鍊相差甚遠,但對於那些因為各種主觀客觀原因無法打實戰的同學來說,也是鍛鍊能力,積累經驗的唯一方法了。
一支既沒實戰經驗,又不注重演習的軍隊,即使裝備再豪華,拉到戰場上也十有八九要一觸即潰,在愛情的戰場上也是完全同樣的道理。
陳大夫遇到過不少同學的求助問診,很多實際上各方麵條件都不錯的同學,在第一次追求愛情時都會犯進退失據,準備不足,不知道怎樣展現自己的閃光點的毛病,往往自己的看家大殺器還沒拿出來,前線就已經被打崩了。
所以,陳大夫覺得,對於沒有戀愛經驗的同學們來說,這些愛情的軍事演習還是很有必要的,不你以為解放軍叔叔們天天演習拉練為的是什麼?
對於那些參加類似的速配CP活動的同學,最重要的是兩點,第一是要認真,第二是要對於勝敗有一顆平常心。
就好像任何一場軍事演習,都會要求參演的人員把它當作實戰環境一樣,即使這些活動的組織者可能經驗並不十分充足,某些活動的環節可能設置的並不盡合理,給你安排的臨時CP可能實際並不那麼符合你對於心目中自己伴侶的條件,也不要突然玩失蹤或者找個蹩腳的理由半途而廢。
這樣不僅完不成自己的愛情演習既定目標,對於這場演習的另一位參與者——你的那位臨時CP也顯得不尊重。
在和愛情相關的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理解和包容對方的缺點的能力,而不少第一次談戀愛的同學身上這種能力是欠缺的。
如果你在大學裡找對象就是抱定非要TA有李易峰楊洋那樣的帥氣,或者Anglababy的長相範爺的身材,像馬三立相聲裡的天津老太太逛菜市場一樣東挑西撿到處挑對方的毛病,那麼可能這個真實的世界不是很適合你,你還是打開電腦去對著屏幕上的島國女神/泡菜男神,和自己的右手來一場親密約會吧。
不論你在這一周內,和你的臨時CP在一起相處時有過哪些故事,哪些讓你難忘的經歷,讓你得到了哪些收穫,演習畢竟不是實戰,到最後真的能弄假為真的比率實際上很低。
在國外有研究者曾經對美國高校裡的速配情侶活動的成功率做過統計,結論是不超過4%的能夠雙方都認為願意和對方進行進一步交往。
雖然文化和活動的形式不同,但國內高校搞的這類活動,結束之後的CP成功率也普遍並不高。
曾有某南方某市跨高校聯合組織的一次大規模一周情侶模擬,全校總共1000對能堅持到一周活動結束的不到一半,而最終能修成正果成為真正情侶的只有50多對。
同所以,同學們從一開始對於參與這類活動的目的也要有正確的認識,抱著來學習知識增長經驗,順便交個朋友的心態來與對方交往,不要給對方太大壓力。
同時不管在這幾天裡你們之間的互動有多默契,你覺得對方有多麼適合自己,如果最終對方覺得你並不是TA的菜,你也要有風度地互致祝福,去利用這段時間裡領悟到的經驗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最後,陳大夫祝那些有勇氣突破自己心理的惰性,敢於在追求愛情的路上邁出第一步的同學們旗開得勝,攻城拔寨一路打到TA的心房,把勝利的紅旗插在愛情的戰場上。
你對這類校園速配CP的活動有什麼看法?
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