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教育部網站公示2016年擬批准設置的39所高等學校名單,湖北省5所高校榜上有名,其中有3所獨立學院轉設為民辦本科學校並更名。至此,湖北省32所獨立學院中,將有14所學校從主辦高校中脫離,獨立自主辦學。
「脫鉤」後更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
此次脫離「母體」的3所獨立學院有: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傳媒學院,更名為武漢傳媒學院;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更名為華夏理工學院;武漢大學珞珈學院,更名為晴川學院。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校轉設後還將保持理工類大方向,但會更專注於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脫離母體的獨立學院更加瞄準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在人才培養上應更加突出應用性。」
這位負責人指出,轉設前,獨立院校主要藉助母體學校的力量,尤其是品牌方面,但隨著獨立院校實力的增強和國家相關規定的實施,很多獨立學院選擇了「脫鉤」。她說「獨立學院『脫鉤』後,不需要再向母體高校交納管理費,可以增加學校的辦學經費。」
已「脫鉤」院校多數發展良好
2011年,武漢大學東湖分校等四所獨立學院率先轉設為民辦高校。武漢東湖學院負責人周啟紅說:「當時轉設既是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響應教育部的要求。轉設後我們脫離了母校的光環庇護,感到壓力、責任更大。」
據了解,該校更名為「武漢東湖學院」的第二年,報考人數有小幅波動,這讓該校負責人意識到,必須馬上找準學校特色,走產教融合之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2015年,該校各條錄取分數線都在省內同類院校前列,報考人數達到歷年最高。
周啟紅認為,民辦院校要想辦好,必須把立德樹人放在經濟效益之前,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辦人民滿意的大學;其次要堅持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同時堅持辦學特色,提高辦學水平,否則與公辦學校比不了。
轉設次年,這四所高校分數線「堅挺」,均超過三本線,武漢東湖學院和武昌理工學院還超出不少。
接下來幾年,武昌工學院、文華學院、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紛紛與母校脫鉤,近幾年就業率穩中有升。
「獨立」轉「民辦」乃必然趨勢
2008年,《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教育部26號令)頒布,要求獨立學院在5年內按照規定進行調整,經教育部組織考察驗收合格的繼續發展轉為普通本科高校。調整要求給獨立院校設置了不少「門檻」,具體包括註冊資金、總資產、基本辦學條件、專業設置、學科建設情況,在校學生、專任教師及管理人員狀況,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情況,博士點設置情況等。
「獨立學院為了達到26號令的要求,紛紛向獨立設置民辦高校轉型,這對學校的發展也有好處。從長遠來看,轉設是必然趨勢。」多所民辦高校的負責人表示。
長江日報記者了解到,湖北省共有32所獨立學院、民辦高校,數量排全國第一,在校生約24萬人,佔全省普通高校本專科生總數20%左右。
在今年1月11日發布的「2016中國民辦大學排行榜」前30名中,武漢高校佔了7席,包括武昌首義學院、文華學院、武漢工商學院、武漢東湖學院、武昌理工學院、武漢學院、漢口學院。(記者黃琪 黃哲 胡琴沁 通訊員詹顏 劉明楊)
連結>>>
湖北14所脫鉤獨立學院
武漢大學東湖分校更名為武漢東湖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更名為武漢長江工商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更名為漢口學院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更名為武昌理工學院
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更名為武昌工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更名為文華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更名為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更名為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更名為武昌首義學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更名為武漢財經科技學院
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更名為湖北商貿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傳媒學院更名為武漢傳媒學院(公示期)
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更名為華夏理工學院(公示期)
武漢大學珞珈學院更名為晴川學院(公示期)(記者黃琪整理)
來源: 長江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