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孩子讓人抓狂,源於其特定學習模式,好好利用讓孩子變可愛

2020-11-18 凝媽悟語

文|凝媽

我們常聽說「可怕的兩歲,恐怖的三歲,忍無可忍的四歲」,就是說孩子在兩歲到四歲這個階段,會讓父母特別抓狂。

越是父母禁止去做的事情他偏要去做,比如不讓他碰插座、不讓他碰花瓶、不讓他去碰口紅不讓他進廚房,他笑著鬧著去幹了壞事。我養了6個月的桃蛋,好不容易茁壯成長了,3歲的二寶一拽就讓他回到解放前。

越是父母要求去做的事情,他反而不去做,比如讓他有便意就去便便,不要憋便,他卻非要憋在肚子裡呆好幾天。讓他吃菜,他偏要吃肉。讓他吃饅頭,他偏要吃爆米花。讓他用筷子,他偏要用手。

孩子開始提出各種要求,如果不能立刻滿足,就開始哭鬧發脾氣。二寶忽然知道了買東西這回事,喜歡去超市,去超市不想空手,每次都要買玩具、買好吃的,坐小火車。不帶他,他就梨花帶雨給你看。

孩子到了兩三歲,是故意和大人作對嗎?不是的!看了一本書《孩子如何學習》是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安德魯·梅爾佐夫(Andrew N. Meltzoff)、帕特裡夏·庫爾(Patricia K. Kuhl) 的著作,裡面解釋了可怕的兩歲現象,看後恍然大悟。

兩歲以後孩子會明白,有時候他人擁有的態度和自己是不一樣的

孩子1歲的時候就知道,人們對待物體的態度通常和自己是一樣的。自己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爸爸媽媽大多是無條件給予。

但之後,他就開始學習讓他感到不安的東西,有時候他人擁有的態度和自己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他人想要的東西和自己想要的東西不一致,孩子從一歲半開始就能理解人與人之間差異的本質。

我們認為吃健康的食物,會讓孩子身體健康,會把一些我們喜歡的食物拿給孩子吃,孩子感覺太不可理喻了,為什麼明明自己想吃肉和爆米花,大人非要逼著自己吃菜和饅頭呢?和以前想吃母乳就吃母乳的反差太大。

我們認為孩子不能碰工具,當他拉開抽屜的時候就會被禁止。孩子感到莫名其妙,大人能碰,我也很喜歡,還很好玩,為什麼不讓我碰呢?

反覆經歷這樣的過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對立的。

兩歲孩子的可怕之處是:因為你的不允許反而故意去做這件事

孩子好像特別喜歡冒險,那些危害孩子安全的事情、破壞物品的事情,我們禁止孩子去做,孩子去偏偏故意去做。

比如不讓孩子去碰插座,他反而笑著看著你,從容地走到插座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碰觸插座,讓你嚇出一身冷汗。

兩歲的孩子已經意識到人的欲望是不同的,他做我們禁止做的事情,就是在測試和他人的欲望可能產生衝突的緯度。

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插座本身,而是你和你的反應。但他不是故意想把我們逼瘋,而是在理解我們是怎麼回事他想要理解他人的需求和與他人幸福生活的需求之間真實存在的衝突

其實孩子的可怕行為是一種學習方式,就像科學家一樣充滿探尋事物真相的激情,只是可能會以犧牲家庭幸福為代價。

如果孩子是心理學家,爸爸媽媽就是他實驗用的小白鼠

兩三歲孩子讓人抓狂,源於其特定學習模式

從孩子的表現看,我們能清楚地看到,苦口婆心跟孩子說了很多道理,孩子好像沒放在心上。因為孩子的危險行為和破壞行為訓斥了孩子,孩子傷心落淚,甚至痛哭流涕,但是屢教不改。過不了多久,孩子還是繼續犯同樣的錯誤。

二寶已經無數次把口紅蓋子全部打開扔到床上,把抽屜裡的襪子全部拿出來扔到地上,哪裡不平他偏要走哪裡,真是口乾舌燥也沒有用處。

這讓我們感到抓狂,孩子怎麼就不長記性呢?其實,這跟孩子的學習模式有關係!

我們成人的學習模式是,通過書本被動了解一個知識,認為對的就去執行。

而孩子的學習模式,就像科學家搞科研一樣,不斷觀察周圍的事物,不斷假設,通過試錯式驗證、動手操作、實際體驗去獲得知識。這個過程會很漫長,需要進行反覆的、刻意的練習才能掌握一項技能。

所以,我們會發現孩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斷給我們帶來困擾,直到他自己消化吸收為止,孩子在某個節點好像突然間長大了一樣。

利用孩子的學習模式,讓孩子變得可愛無比

維果茨基認為,成人,尤其是父母,其實是孩子用來解決知識之問的一個工具,完全與我們作為父母的狂妄自大相反。

孩子天生就具有學習能力,我們的作用就是創造機會讓孩子進行體驗學習。

首先,創造安全環境

兩歲多的孩子活潑好動,動手能力強,保證孩子的安全是父母迫切要做的事情,把不能讓孩子碰的有害的、貴重的、尖銳的、鋒利的、易碎的物品全部收好,把家裡的桌角、插線板進行保護,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其次,允許孩子體驗真實物品

孩子喜歡的東西五花八門,家具、用具都可能成為孩子的玩具。二寶經常用電話機打電話,學習農民鋤禾日當午。

尤其是廚房用品,孩子們都格外喜歡,正好利用這一特點,發展孩子的能力。二寶喜歡拿鏟子炒菜、拿夾子夾東西,考慮到安全性,就允許他碰。

安徽一個小朋友更是天才,他五六個月就開始玩鍋子,3歲顛勺有模有樣。家長並沒有專門教他,只是給了他幾口鍋而已,他憑藉想像力,動手操作自學成才。

最後,給孩子提供一些玩具探索

用玩具代替真實物品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孩子本來也很喜歡玩假想遊戲,這是他和真實世界的連接方式。帶孩子玩起來,怎麼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

二寶學英語的動畫主角是貓,就把自己當成了貓,找了一個毛領子,當作尾巴,還真像,特別有趣。

二寶會把挖掘機放到土裡挖土,模仿真的挖掘機工作。

一個小時都能變換好多玩的花樣,特別有意思。

結語

可怕的兩歲實際並不可怕,孩子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學習,我們卻沒有正確了解。我們理解孩子的學習模式,好好陪伴孩子一起玩,孩子會變得無比可愛。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2歲叛逆期讓人抓狂?利用好特定學習模式,媽媽輕鬆寶寶可愛
    但是孩子們的行為讓父母抓狂,可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源於其特定的學習模式,當然這與成年人不同,父母可以好好利用,讓孩子變得可愛起來。03怎樣利於孩子的學習模式?1、 在安全環境下進行兩三歲的孩子行為能力都比較豐富,他們活潑好動,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都特別強,所以在讓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要保證他們的安全,而且,也要把環境安排好。
  • 兩三歲的孩子怎樣才會聽話
    兩三歲的小孩子似乎總是不聽話,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道理,譬如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無論你輕言細語還是嚴肅地說上多少遍,他們總是不肯聽,因此常常令眾多的父母煩惱。  仔細觀察發現,不是小孩不聽話,而是做父母的不會說孩子能聽懂的話。
  • 兩三歲狗都嫌?父母要是會引導,孩子到哪兒都是「香餑餑」
    毫不誇張地說,真是見雞追雞,見狗攆走,見只貓咪也要逗一逗,要不怎麼有人說孩子「兩三歲狗都嫌」呢?不過,這個時期也並非像家長們想像的那樣「不可逆轉」,只要找對方法,「小叛逆」也可以變身「小可愛」,關鍵是有些家長在尋找方法的途中,卻總是「踩雷」。
  • 孩子兩三歲時有這種表現,可能代表他缺乏安全感,需要媽媽多陪伴
    ,都會有這個煩惱:「怎么爸爸和爺爺奶奶帶孩子都好好的,我一帶孩子,孩子就鬧騰得不行,不好好吃飯、不好好穿衣,有時候還特別喜歡跟著你,上廁所都要守在門外。」更有媽媽因為孩子這樣受過委屈,老公和婆婆總覺得,是媽媽太溺愛,才讓他們在有媽媽撐腰時,一堆壞毛病。但真的如此嗎?其實這很大程度是由孩子的心理髮育問題引起的,在孩子兩三歲時特別普遍。
  • 兩三歲的孩子不聽話還在打罵,學會這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
    兩三歲的孩子不聽話還在打罵,學會這幾招,讓孩子乖乖聽話有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么正確教育孩子,當孩子惹家長生氣的時候,家長不是打就是罵,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下面就教給家長几個小妙招,幫助管教不聽話的孩子。
  • 兩三歲孩子為何總愛尖叫?
    「在生活中,可能會看到有兩三歲的小孩在公共場合尖叫的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也出現這樣的問題要怎麼處理呢?」兩三歲的小孩為什麼愛尖叫1、在體驗兩三歲小孩特有的「生活樂趣」你可能不願意相信,但小孩愛大聲尖叫並不是為了故意要激怒你,而是他正在體驗兩三歲小孩特有的「生活樂趣」。這年齡的小孩正在探索聲音所能產生的力量,並實驗能用他的聲音來做些什麼。為什麼他老是在你去超市或銀行的時候失控呢?因為他其實是對在大空間中尖叫時所生的回音覺得很有趣。
  • 「時代變了,一塊橡皮是5元」,輔導孩子寫作業,寶爸無奈又抓狂
    前幾天與人聊到孩子的功課問題,閨蜜意味深長地說道:你娃還在上幼兒園,現在能偷懶就偷懶吧,等到上了小學,有你受的!她們家的兩個孩子一個五年級,一個三年級,閨蜜常常吐槽每次輔導作業都要準備降壓藥,否則不知道啥時候血壓就飆升了。
  • 後疫情時代,親子關係的發展,如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2020年初突發疫情,全國人民休假模式都延長了,期間,很多學生也休息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假期,在假期裡,親子關係受到挑戰,現在復工復學,很多學校正在陸續進入正常的學習狀態,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專注於學習,在後疫情時代,家庭親子關係的發展,是如何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 性教育兩三歲就應該開始!家長該如何對兩三歲孩子進行性教育?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性教育問題還沒有形成比較開放的思想,很多父母「談性色變」。也有父母認為,有關性的問題用不著教育,長大了就自然懂了。然而性伴隨著人的一生,性教育宜早不宜遲,兩三歲就應該開始了。一、坦然面對,及時解答孩子的疑惑孩子2歲左右甚至更早會出現自己摸小雞雞的情況,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這時候就應該開始性教育。孩子如果有什麼疑惑,家長不應該逃避問題,也不要敷衍略過孩子的問題,應該以積極健康的心態,用幽默的方式、孩子能理解的語言跟他們解釋。我有個親戚家的小孩看到他媽媽在給妹妹餵奶,他就問:「妹妹為什麼會吃你的肚子。」
  • 還擔心孩子學習效率低下?好好利用「費曼學習法」
    文章小璐母親養育孩子(文章原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轉發與分享)孩子們學習了很長時間,努力了很長時間,但一點進步都沒有,我想家長們很擔心。為什麼有些孩子學習效率高,而有些孩子看不到進步?兒童學習效率低,也許在學習方法上有錯誤,嘗試「費曼學習法」讓父母看到他們孩子的進步。
  • 「美人日記」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NO.624
    這個題目,讓我想起,動通文章中過去有個比喻,身體是父親,感覺是母親,思想是3到12歲的孩子(會說話但是沒長大的孩子)。聯繫到這期日記接龍的題目,可能就是,一般人,沒有自我金剛結構意識的人,都是孩子成了小霸王,把父母變成奴隸的不幸家庭。
  • 兩三歲還好好的,怎麼四歲成自閉症了?
    ,但會在四五歲才顯現。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到底孩子在三四歲之前和別的孩子沒有區別?02案例有一位媽媽,她的兒子就是屬於倒退型自閉症,她的兒子在4歲的時候才被確診。後來回想孩子過去的一點一滴,其實孩子早就有一些與常人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孩子經常重複看一部動畫片,學動畫裡的臺詞,只不過家裡人不願意去面對罷了。事實上,孩子在生活中幾乎不講話,也不會和他人交流,做什麼都是直接去做,做不到的事也不會向家人開口求助。有時候你喊他好多遍,他就是不搭理你,你和他說話時,他大腦能夠接受,但是他卻從不開口與人交談。
  • 大人好好學習 孩子天天向上
    絕大多數家庭是溫馨健全的,而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懂事的。我們的父母也都愛孩子,所以關於家庭教育,很多人認為自己不是問題,因為虎毒不食子,爸爸媽媽肯定都是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我想說的是,有很多實例告訴我們,家庭健全不等於健全的家庭教育。很多社會的問題都可歸結於人的問題,而人的問題歸結於哪兒呢?歸結於人的早年。
  • 「現在時代變了,一塊橡皮5元」輔導孩子寫作業,家長抓狂又無奈
    原來,媽媽和孩子在一道數學題上持有不同的意見,而孩子堅持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令這位家長「抓狂又無奈」。媽媽自然開始糾正孩子的錯誤,誰成想孩子不僅不改正答案,還梗著脖子振振有辭:「媽,現在時代變了,哪還有5角錢一塊的橡皮,都是5元錢一塊!」
  • 「現在時代變了,一塊橡皮5元」輔導孩子寫作業,家長抓狂又無奈
    原來,媽媽和孩子在一道數學題上持有不同的意見,而孩子堅持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令這位家長「抓狂又無奈」。題目的內容是:「我花5()錢買了一塊橡皮」。這個題目很簡單,媽媽按照自己的常識,認為答案應該是「5角錢」。然而,孩子不假思索地寫上了「5元錢」。
  • 「童言童語」雖可愛,但家長如果不及時引導,孩子會很讓人討厭
    人們都說「童言無忌」,由於孩子年齡比較小,思想不成熟,說話的時候不會多加注意,有時候會冒犯別人,但大多數人都不會當回事,反而會認為孩子的童言童語很可愛。雖然是這樣,但是家長不要小瞧了這個問題,隨著孩子不斷成長,家長如果沒有及時引導孩子,仍然讓孩子「口無遮攔」,孩子將會變得很讓人討厭。
  • 兩三歲的孩子是個不睡覺的「夜貓子」,怎麼辦?父母可試試這四點
    都是當媽媽的人,一聊起孩子就會有說不完的話題——茜茜也說「我閨女也是這樣,九點半上床躺著,然後就開始編故事,編完故事開始唱歌,最後都臨睡著了,嘴裡還嘟囔著『媽媽,我不睡…...』」瑤瑤家的兒子今年兩歲多,茜茜家的閨女還有幾天就滿三歲了。
  • 兩三歲的孩子是個不睡覺的「夜貓子」,怎麼辦?父母可試試這四招
    瑤瑤家的兒子今年兩歲多,茜茜家的閨女還有幾天就滿三歲了。為什麼這兩個兩三歲的孩子會有這種「晚上不睡」的情況呢?:一、睡前興奮這個是由孩子生理因素引起的,兩三歲的孩子其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神經的興奮與抑制功能的協調性不夠。
  • 兩三歲的孩子不聽管教,喜歡和家長「對著幹」,是進入叛逆期了
    孩子出生後,家長會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有些家長會覺得,照顧孩子並沒有想像當中的那麼難,只要讓孩子吃飽睡足,孩子就不會鬧人。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便會真正理解為什麼有人說孩子不好帶了,尤其是孩子到了兩三歲左右的時候,會變得非常不聽話,經常又哭又鬧,有時候還會無理取鬧,經常氣得家長直跺腳。
  • 如何利用主流英語教材,把孩子的英語學習效果最大化?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中國就盛行新概念、劍橋、3L等比較優質的課程了,只不過並沒有普及,主教材的運作得當我認為其核心還是源於教學模式以及在每個階段是否選取得當。而學齡前和少兒等亦有本質區別。合理的英語學習規劃將孩子的英語學習定義為以下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選取適合自己孩子對應的教材學習,孩子的英語成長將沒有迷茫和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