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師節前夕,廣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聯合評選出1179名南粵優秀教師、130名優秀教育工作者;按照《特級教師評選規定》要求,經各地考核推薦,省特級教師評審委員會評審,報請省政府批准,省教育廳授予448名同志特級教師稱號,以充分發揮師德表率、育人模範、專業引領作用。
省教育廳和南方日報今聯合推出「新時代 好老師」全媒體報導,關注一線教師教書育人的生動故事。
報導回顧:
①陳金頂:做教師是「良心活」
②肖起清:教師教育改革的「行者」
③王靜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探路人」
從2001年9月18日用右手扶著牆壁,蹣跚走上講臺以來,李觀清在吳川市淺水初級中學(簡稱淺水中學)已經工作了十七個年頭。她說:「看著農村孩子改變命運、走出大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初見李觀清,她個頭不高,衣著樸素,由於長期在農村工作,皮膚被曬成健康的小麥色。說起往事,李觀清的臉上總是不自覺地浮起笑容,正如學生寫給她的留言所說:我最喜歡的就是李老師笑起來的酒窩。
守住清貧
回身已是十七年
淺水鎮在吳川市北部,與化州市、茂南區接壤。在2017年修通公路以前,連接淺水鎮與吳川城區的只有一條泥路。每當下雨,坑窪的路面配合著積水,形成深達十餘釐米的泥濘,非經驗豐富的司機不能通過。
2001年,從廣東省外國語師範學校英語專業畢業的李觀清面臨抉擇:成為翻譯,或是在城市工作的普通教師,或是回到家鄉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幾乎沒有猶豫,她回到了吳川準備參加上崗考試,因為她覺得「看著農村孩子一個個成長起來,走出農村,最能讓人滿足」。
可惜天意弄人,在走上講臺前,李觀清遭遇了一次嚴重的車禍,導致左側鎖骨粉碎性骨折、腦挫傷、右腦顱骨粉碎性骨折……生存下來,對她而言已經是一個奇蹟。
淺水中學坐落在一個小山崗上,從山腳到教學樓是一面陡坡,只能高一腳低一腳地跋涉。2001年9月18日,因傷請假半個多月的李觀清來到學校上第一堂課。當時,她的左手被綁在脖子上固定,右腳沒有知覺。為了掩飾頭上的傷口,她還戴上了鴨舌帽。當知道眼前的傷員正是自己的老師時,淳樸的農村孩子們非常佩服李觀清的堅持,為她大力鼓掌。
李觀清動情地說:「農村孩子讀書晚,第一屆學生裡有兩個和我同齡,有一個年紀比我還大。他們見過我重傷後的樣子,很心疼,所以學習起來特別努力,結果非常喜人。」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淺水中學的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荒地成了標準籃球場,陡坡成了整潔的臺階,教學樓、宿舍樓新建了一棟又一棟,淺水鎮與吳川城區的公路落成通車。李觀清的工資,也從一開始的300元、400元漲到了現在的數千元。
十七年間,李觀清面臨過很多誘惑。2010年,她有機會到東莞一所知名學校教書,但終究放不下農村的孩子。「丈夫對我說,到了東莞,你的工資會提升很多,但你看著農村孩子時的笑臉,我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李觀清就這麼一直守了下來。直到如今,她的頭骨仍然「少一塊」,醫生讓她儘快做手術把右顱骨補上,否則大腦會逐漸萎縮。可是,她的母親近年不幸受傷,連續做了5次開顱手術,李觀清不斷忙碌於母親和學生之間,只好把自己的手術擱置。
積分鼓勵
農村娃用英語改變命運
新接手一個班級時,為激起學生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李觀清總會先給他們上一節「My school life, my future」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們暢想自己的校園生活,規劃自己畢業後的未來。
「有學生說他以後要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這是最讓我高興的答案。」李觀清說,淺水中學的學生來自附近的鄉村,家長大多在外打工。由於生活水平低,很多農村孩子想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在日常學習中,英語是最不受待見的科目。「我是中國人、淺水人,就要說中國話、淺水話!」面對孩子們挑釁式的發言,李觀清總是語重心長:「學會英語,才能更好地走出淺水,振興家鄉,走向世界。」
為了提高學生對英語寫作的興趣,李觀清在班級中嘗試「支架式」教學,這也成為她的第一個研究課題。「通過簡筆畫、遊戲等增加學生的單詞儲備,然後給他們輸入句型、時態的概念,從字到句、到段落、到篇章,像用腳手架建起一棟房子。」
在具體教學中,李觀清還創建了積分系統,學生的測驗成績、作業完成情況等都會被完整記錄和統計,形成每個人的「大數據」曲線;學生還能通過自發完成句型練習,獲得可觀的加分,這極大地激發了農村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這份「大數據」系統的背後,李觀清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比如學生們在晚自修時進行小測,我會承諾他們,第二天早讀時一定給他們發成績,這意味著我得忙到晚上12點以後。」
吳川市教育局局長陳志雄說:「鄉村教師是一份清貧職業,沒有奉獻精神的人很難做好。李觀清老師的專業水平高,在工作之餘完成了十多篇論文,又是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很多學校搶著要她。正因如此,她堅守鄉村、不求回報的精神更值得鄉村教師學習。」
愛生如子
如今桃李滿吳川
李觀清的小孩今年剛滿6歲,正是上學的年紀。談及孩子,李觀清的臉上難掩笑容,語氣中卻充滿了愧疚。
李觀清的丈夫曹錦志在淺水中學任職體衛主任。由於夫婦倆都是教師,學校又實在偏遠,孩子從小就交由爺爺奶奶照顧,夫婦倆平時住在學校裡,每周回家一次。孩子會走路了,夫婦二人沒有親眼見證,只是從孩子的爺爺奶奶口中得知消息。偶爾想起這些,李觀清會默默地掉眼淚。
今年,李觀清把孩子送到廉江一所全寄宿學校上學,每周往返探望一趟,行程接近200公裡。她反覆跟孩子說:「媽媽不是不愛你,但在媽媽工作的地方,還有一大群比你更需要媽媽的學生。」
對孩子充滿愧疚的李觀清,幾乎把所有的母愛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學生。2012年6月,李觀清懷孕38周,預產期正好碰上學生們的中考。李觀清決定堅守到最後一刻,她拖著水腫得無法塞進鞋子裡的雙腳,咬牙講著複習課,直到學生們保證一定認真複習才離開講臺。這時,離小孩的出生只剩3天。
2004年,為幫助一位家境貧窮的學生,李觀清每月從自己的400元工資裡拿出100元來資助,直到其初中畢業。「他們的童年缺少家庭溫暖,我想在課堂上把這些愛補回來。」
2016年畢業季,學生們為李觀清製作了一本紀念冊,裡面塞滿了賀卡、信件,都是農村孩子們親手製作的。學生李曉瑩在給李老師的信中說:」雖然你只教我一年,但我已成為你的忠實小粉絲。」
2017年,李觀清成為湛江市中小學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目前已發展了10位成員、30位學員,她們都是吳川市的一線英語教師。李觀清運用自己的經驗與能力,定期開設研討會和觀摩考察等,力爭讓學員們「一年學習、兩年成熟、三年成骨幹」。 目前,工作室的4項課題中有1項已結題,2項接近結題,1項完成立項。
淺水中學英語教師柯周何曾是李觀清的學生,受李觀清的影響,畢業後她毅然回到母校,與自己的老師成為同事。實際上,李觀清的學生中已有許多人選擇走上教師的崗位。年僅35歲的她,用半生的堅守,守望著屬於自己的桃李滿園。
圖文/鍾哲
通訊員/麥土堅 陳婷
值班編輯/鍾哲
回復關鍵數字,查看精彩文章
回復「99」,查看《 9位高考閱卷組長支招今年高考》
回復「19」,查看《廣東高校教師不再是「金飯碗」》
回復「46」,查看《廣東高考改革:3+3考試模式 》
回復「100」,查看《以後廣東娃不出省上清華北大》
回復「101」,查看《廣東娃上名牌大學機會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