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比特幣從高峰呼嘯墜落;同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業界由交口稱讚到悲觀失望,充分反映了比特幣目前所處的投機狀態,以及人們對於一枚比特幣的正反兩面認識仍然不足。
1. 比特幣的初衷
中本聰(英文:Satoshi Nakamoto,一般認為是化名)關於比特幣的開創性論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介紹了引入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初衷。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進行面對面的現金交易,基本上不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或監督,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現金不易偽造,而一旦現金從一個人(假設為甲)支付給另一個人(假設為乙),甲手裡的這部分現金就沒有了,他無法再拿這部分現金去支付丙。所以儘管線下的現金交易沒有第三方監管,支付過程仍然大體上安全、可靠。但在網絡(或曰電子化)支付中,現金轉化為數字,存在兩個風險:1)數字(或者說貨幣)易被篡改,容易出現偽造的非法貨幣;2)數字易被複製,可能導致一個人拿同樣一筆錢支付兩次。因此,在網絡支付過程中,一定需要第三方監管機構來保障支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舉例來說,我們用電子銀行從一個帳戶轉款給另外一個帳戶,全程使用的都是銀行(以及跨行交易機構)的交易系統,貨幣從來不曾保存在我們的計算機上,都存在銀行的資料庫裡。銀行就是一個中心化的交易監管機構。
中本聰認為「藉助金融機構作為可資信賴的第三方來處理電子支付信息……內生性地受制於「基於信用的模式」(trust based model)的弱點。」因此他希望能創建一套「基於密碼學原理而不基於信用,使得任何達成一致的雙方,能夠直接進行支付,從而不需要第三方中介的參與」的電子支付系統。對應於現實生活中的現金交易,這個系統需要起到兩個作用:1)杜絕偽造貨幣;2)杜絕同一個貨幣被同一個人連續支付多次。
對於杜絕偽造貨幣,中本聰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保留所有貨幣的所有流通信息,在交易時,對每一個貨幣的來源進行追溯,一直追溯到該貨幣被創造出來的那個時刻;每進行一次交易,就多記錄一次流通信息,並在點對點網絡上進行廣播,使得所有節點(即參與流通渠道維護的所有計算機)都保存有全部貨幣的全部流通信息。這樣任一個節點在交易之前就可以輕鬆發現偽造的貨幣,從而杜絕偽造貨幣的流通。
而為了防止同一個貨幣被同一個人重複花費,中本聰採用了工作量證明法。如前所述,每個交易都要向網絡進行廣播,重複花費多次就意味著多次廣播了關於同一個比特幣的交易,其它網絡節點將把其接收到的其中某一次交易放到一個區塊A內(一個區塊包含了多個近期的交易單)進行驗證,驗證方法是進行一次耗時的計算,如果計算成功,則向全網進行廣播。如果另一個節點在區塊A的基礎上完成了下一個區塊B的驗證,它就會把B的區塊掛在A區塊之後,依此類推,形成一個區塊鏈。對於同一比特幣的多次交易會形成多個區塊鏈,最終的結果就是:哪個鏈條最長,哪個交易就被確認為有效,其它交易則被廢棄。這樣就確保了一個比特幣只能被一個人支付一次。
2. 比特幣的正面:無需第三方監管的安全電子支付
通過工作量證明法,比特幣還基本上杜絕了非法篡改歷史交易記錄的可能性,因為歷史記錄一旦被篡改,就意味著某個比特幣的交易記錄出現了一個新分支,篡改者需要自行對新分支進行驗證;與此同時,其它所有網絡節點仍在老分支上進行驗證,持續構造驗證鏈,除篡改者擁有超越其它所有網絡節點之和的計算能力,否則它的分支增長速度永遠無法追上老分支,結果是他的篡改行為必將被宣告無效。
在所有節點上保存全部交易記錄、通過耗時的計算量對交易進行驗證,二者結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安全、可靠的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其本質是把集中監管的工作量交付給一個人人參與的龐大網絡,網絡中的所有節點都承擔了監管職責。如欲偽造貨幣或欺騙其他用戶,就是同整個網絡做對,因而無法得逞。
這就在技術上造就了比特幣的正面:無需第三方監管的安全電子支付。
3. 比特幣的產生
前述無需第三方監管的安全電子支付系統構造了電子貨幣的安全流通渠道,水渠已挖好,那麼水——也就是電子貨幣從哪裡來?歷史上的貨幣來源於一般等價物,它們之所以能衡量其它物品的價值,因為其本身有相應的價值,或者說是足值的。這樣它進入流通領域,並不會憑空增加或者消滅財富,也不會干擾市場秩序。
按照一般思路,有了這樣一個安全的電子流通渠道以後,人們會把手頭上的現實貨幣折算成某種電子貨幣,注入該渠道進行流動,這樣電子貨幣的價值尺度就有了初始錨點,間接對應於現實世界的一部分購買力。但中本聰們顯然走的更遠,他激進的拒絕了(或者他根本就沒有打算接受過)從外部注入流動性,而是讓比特幣憑空產生。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網絡誕生,中本聰本人發布了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同日,世界上第一個比特幣區塊鏈誕生、世界上首批50個比特幣同時被創造出來。此時製造比特幣幾乎是零成本。
比特幣的製造源於電子流通渠道自身:由於每個比特幣的每筆交易都需要進行驗證,為了鼓勵節點全身心投入驗證以維護系統的正常運作,中本聰提出了相應的激勵機制:「對每個區塊的第一筆交易進行特殊化處理,該交易產生一枚由該區塊創造者(也就是第一個對交易進行成功驗證的人)擁有的新的電子貨幣。這樣就增加了節點支持該網絡的激勵,並在沒有中央集權機構發行貨幣的情況下,提供了一種將電子貨幣分配到流通領域的一種方法」以及「如果某筆交易的輸出值小於輸入值,那麼差額就是交易費,該交易費將被增加到該區塊的激勵中」。也就是說第一批比特幣可被視為「創世紀」比特幣,它被「創造」出來之後進行流通,後續比特幣通過驗證「創世紀」比特幣參與的交易產生,再加入流通渠道,產生滾雪球效應,從而使得比特幣越來越多。
但是比特幣無法永遠增加,由於算法本身的設計,每4年產生的比特幣數值會減半,那麼最終比特幣的數值會趨近於2100萬個。
4. 比特幣的反面:通貨緊縮
比特幣可被「創造」的數量由算法控制意味著它沒有被人為濫發的危險,因而導致了它的一大優點:不會通貨膨脹。但是「創造」數量的逐年遞減以及總量有限的事實卻意味著它很有可能走到反面:通貨緊縮。如果比特幣只在虛擬世界中流通,不與網絡以外的實物發生接觸,或只用於非法交易,那總體來說影響較小,並可受到現實貨幣的調節。而目前,比特幣早就與現實世界的物品建立了聯繫——比特幣已被用於支付實物的費用,並可自由兌換多種貨幣,這就意味著比特幣的緊縮會導致它的擁有者坐擁真實財富的增加,從而進一步加劇緊縮,導致比特幣呈現出更為黑暗的一面。
5. 比特幣的隱藏第三面:龐氏騙局?
從上面幾節的介紹,我們可以總結出關於比特幣的幾個重要事實:1)「創世紀」比特幣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幾乎不與現實世界的任何價值存在錨定關係;2)後續比特幣的「創造」源于于對比特幣流通安全性的維護,本身也不與任何實際價值相錨定;3)初期參與比特幣創造的人數少而難度低,可合理推測初期比特幣的「礦工」積累了大量比特幣;4)後期參與比特幣創造的人大量增加,而新增比特幣的數量呈指數減少,這意味著後期比特幣的創造成本至少以指數幅度增加,可合理推測後期比特幣「礦工」的升值預期只會越來越強;5)比特幣已經可以與實際貨幣進行兌換,比特幣升值的預期對應著佔有更多實際貨幣的預期。
前兩個事實說明:比特幣完全是虛擬的,其「價值」只與信心和預期有關;最後兩個事實說明:大多數後來者的預期是「升值」,從而換來更多的實際貨幣。這兩點與第三個事實則意味著,比特幣的升值將導致初期比特幣創造人的現實財富大幅度增加。後來者辛辛苦苦挖礦,不過是為前人抬轎子。說到這裡,是不是就有了一絲「龐氏騙局」的味道了呢?
目前尚不清楚比特幣的產生速度遞減和容量有限是源於系統設計缺陷還是設計者有意為之(估計是後者,因為防止「通貨膨脹」的「理由」很充足)尚不得而知。但有條線索卻很充足:神秘的比特幣發明者利用一個安全、可靠、去中心化、匿名的電子支付系統的構想,成功把虛擬流動性注入進來——而不是從外部導入真實流動性——然後讓虛擬流動性與真實貨幣產生關聯,坐等後人推動貨幣升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文維基(包括此後所有以中文維基為基礎的比特幣介紹材料)中引用了歐洲央行的一個報告,貌似論證了比特幣不是「龐氏騙局」,但中文維基卻沒有引用該報告的下一段——給出了同樣篇幅的相反材料,譯文如下:「然而,比特幣系統也清晰的展示了信息不對稱。它非常複雜,導致潛在用戶難以理解。同時,在用戶並不真正清楚系統工作原理和風險的情況下,卻能方便的下載挖礦機開始幹活。由於法律上明顯的不確定性以及缺乏密切監管,這一事實導致高度風險。因此,儘管當前的知識尚不足以輕易評估比特幣系統是否真正像金字塔模式或龐氏騙局那樣運行,公允的說,從經濟角度來看,比特幣對於它的用戶來說是一個具有高度風險的系統,如果用戶試圖逃離系統卻因為它的流動性不足而無法脫身,系統將會倒塌。比特幣的奠基人使用一個化名——中本聰,以及他被神秘疑雲包藏的事實無助於提高比特幣方案的透明性和可靠性。」
相比之下,英文維基就誠實的多了(儘管該詞條充滿了「需要清理」、「缺乏引文」等提示和警告),它給出了歐洲央行報告的最後結論:「歐中央行的一篇報告使用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對於龐氏騙局的定義,發現比特幣的使用具有龐氏騙局的某些特徵,但是也具有一些與龐氏騙局常用招數相反的特徵。」
6. 結語
即使專業人對於比特幣的看法也很不一致,例如
這篇文章裡經濟學家們的觀點就區別很大,唱多和唱衰的都有。儘管措辭不同、尖銳度各異,但真正隱藏在經濟學家觀點背後的,是貨幣金屬論和貨幣名目論的長期爭論。前者認為貨幣價值必須與貴金屬的價值相錨定,後者否定貨幣的實質價值,認為貨幣只是一種名目上的存在。隨著20世紀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潰,貨幣名目論在西方貨幣學說中佔統治地位。
而比特幣可視為原教旨貨幣名目論在網絡上的一次激進實踐,只不過這次實踐以去中心化為名,行了虛擬貨幣之實。無論比特幣失敗與否,其關於可靠電子支付系統的思想確實令人稱讚,也為未來的虛擬貨幣系統的設計提供了一次寶貴的經驗,儘管未來的虛擬貨幣是否全然虛擬尚值得商榷。
因此,如果你打算指望靠比特幣發財,還是想清楚再動手。反之,如果你有充沛的計算資源可浪費,那就擼起袖子,挖礦去吧!畢竟能親身參與一場關於貨幣的偉大實踐,即使作為分母,也是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