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泊柳曾在短文《追求中的歡笑》裡這樣描述幸福:「不要以為讓今天的人們感到幸福的東西還能滿足未來人群的需求。記憶中,人們最初的幸福也許是吃飽飯,後來是吃好飯,之後就是經濟富足、提高生活水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理念……」
多數人認為「只有得到滿足產生的高興就是幸福,感覺好的滿足就是幸福。」我一直都認為自己高興、日子過得好就是幸福。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知道吃飽飯、高興只是暫時性的幸福,並不是持久性的幸福。需要在生活上、職場上找出自己的優勢,才能真正找到持久性的幸福。往往我們都不會抓住真實的幸福,馬丁·塞利格曼說出關於這方面的解答,告訴我們真正的幸福來源於你對自身所擁有的優勢的辨別和運用,來源於你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和運用。
《真實的幸福》這本書以一種通俗而不失科學嚴謹的方式,讓我明白真正的幸福的意義和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更幸福。塞利格曼博士推薦學習樂觀,這種方法來改變自己悲觀的生活態度一樂觀才是掌握幸福的技巧。
馬丁·塞利格曼在美國心理學界佔有重要地位,他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是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
關於幸福最多只能有一個公式:H=S+G+V,幸福的持久度=代表幸福的範圍+代表生活環境+自己可控的因素。
這個公式讓我們更容易看懂持久的幸福是怎麼樣獲得的。
職場中找到幸福
在知乎看到高太爺對「為什麼大多數人感覺不幸福」這個問題進行回答「讀書學習,提升自己,成為一個有見識有涵養的人,好幸福好開心。知乎答題,得到認可肯定,在輸出中學習提升,好幸福好開心。與粉絲私信交流,解決別人的困擾,學習別人的人生,好幸福好開心。」
在知識付費時代,做自媒體的人把讀書學習,寫作當作一種職業。剛剛開始可能一個人都沒有看他,這個時候應該不斷堅持寫和分享。當某一天看到有人看或有人點讚,會覺得付出會讓自己更加幸福。對別人來說,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在自己看來投入付出得到回報,會因此感到很幸福的。
當然也有些人堅持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寫的文章就只有那幾個人閱讀,這時會懷疑自己,瞬間覺得自己很無助,這時的你相當於遇到挫折 ,認識自己的樂觀程度,只有永久性和普遍性。
作為一個樂觀的人遇到挫折後很快重新振作起來,他會繼續努力,會得到最後的勝利,無論什麼時候你們都要學會樂觀。
結了婚的人更幸福
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帖子:
結婚十年了,每天和老婆的日子是這樣過的。早上,老婆化妝,我給孩子穿衣服,奶奶給孩子準備早飯。時間一到,各自上班、上學。
下午兩人下班回家,順路從外婆家接孩子回來,一家人共進晚餐。飯後孩子匯報今天在學校的趣事,跟孩子親子活動。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些人這樣的日子很枯燥,個人認為並不是很枯燥的,是沒有驚喜的,但這種日子真的很幸福。
其實這種的生活並不是枯燥,包括我自己的婚姻也是差不多,我的更加離譜回到家只會刷手機,一天不說話都可以的,不過一放假,小孩、家務他全包。
這種平平淡淡的生活日子並不是幸福,其實婚姻就是心安理得,理所當然才是幸福,抓住現在的幸福。
《真實的幸福》提到婚姻中充分發揮和展現你的優勢,同時不要太理性,情人眼裡的你是最獨特的,是沒有人能取代。
不要讓孩子輸在幸福感上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
喬依斯很早醒來,開始想今天完成報告,已經拖了一天。一想到老闆多麼討厭工作拖拉的人,心情越來越糟糕。又想到即使報告寫得很好,已經遲了一天老闆還會發火。
一想到老闆發火的樣子,心情更低落,又想「可能會因此而失業」並繼續想像告訴自己的兩個雙胞胎孩子,失業了不能送他們去夏令營,消極情緒一直都在圍繞自己,甚至往不好的方面想。
喬依斯一直都是自己在想,都沒有試過,就去懷疑事情會一定發生,這種消極情緒不值得我們擁有,何況自己的孩子更不能擁有這樣的情緒。
我們不應該把這個當作不幸福的想法,這個時候應該用《真實的幸福》書中提到有很好的方法來培養樂觀情緒,這個方法就是指認出自己悲觀想法,並且反駁它。
這種說法就是平常有人說你不對時,可以直接反駁它。
《真實的幸福》作者提到我們對孩子的積極情緒就要像對待消極情緒一樣嚴肅,這樣才能把不好的情緒趕跑。
《真實的幸福》提到很多時候父母面對孩子發脾氣、哭泣或打架時,肯定會忘記關於心理學三個原則,
積極情緒擴展並建構了孩子智力的、社會的和身體的資源,這使他長大後有所依鼓勵孩子的積極情緒,使他們能儘早啟動積極情緒的向上螺旋。孩子的積極人格物質跟他的消極特質,而不是去化解他的消極情緒,消除消極人格特質。我們要知道幸福並不是簡單的,而是快樂和意義的組合,在你所做的事情得到幸福,同時對未來也是有意義的事情,未來也會得到幸福感。
人的努力就是為了將來得到更好的幸福,其實這個幸福過程中會帶優勢和美德。比如樂觀、金錢、工作等等,我們要學會放棄,過去就過去,放棄並不代表不會變差。要學會感恩,只有感恩才會讓每件事變得更美好,相信一切發生。
好姐,手帳達人,終身成長者,喜歡閱讀,不斷成長乾貨,成長路上讓我們一起來見證,歡迎關注@好姐在手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