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語是唯一一門有兩次考試機會的科目,2次考試取成績較好的那一次。其他科目的考試都是一考定終身。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對英語教育資源不平衡的一種特殊處理辦法。
這兩次考試時間一次是在1月份,另外一次是在6月份,期間有半年的時間差。對於這兩次考試,第一次毫無疑問是非常重要,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會在這一次考試中盡全力。
第一次考試如果成績不理想,自然會參加6月份第二次考試;但問題在於第一次考試考到多少分才可以放棄第二次考試?
當然這裡的放棄並不是不參加第二次考試,而是把複習的重點轉到其他學科上,在英語上基本不再耗費大量的時間。
歷年的考生經歷告訴我們,2次考試的難易程度有一定的差異,甚至很難說哪一次考試更容易,主要看是否對考生的胃口和考生當時的狀態。
而從數據上顯示,6月份的第二次考試,成績超過第一次的學生比例佔到近38%(某校歷年統計數據),這就讓人非常糾結了。
放棄吧,在高考這種一分一千人的淘汰率上,少考幾分意味著什麼沒有人不清楚;但如果不放棄,勢必要花大量的時間用於英語的複習,對其他科目的考試必然產生影響。
但有兩個原則可以從很大程度上幫助家長和考生判斷是否需要投入精力參加第二次考試。
l 第一次考試的分數和排名都遠超預期
只要是考試,必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即使發揮再穩定的學生,只不過成績波動的範圍較小而已,即使同樣難度的試卷也很難保證一樣的成績。
因此,對於超水平發揮的考生來說,幾乎沒有必要參加第二次考試。畢竟超水平發揮的概率實在太低,不太可能接連兩次考試都發生這種情況。
何為超水平發揮?一般意義上是指成績和排名都遠超預期。成績是指超過預期的分數5-10分,排名是指和班級裡的相對排名上升5位以上。
一旦同時發生這種情況,毫無疑問屬於超水平發揮,基本上可以放棄第二次考試的機會了。一般而言,第二次考試不太可能超越這個分數。
l 其他科目提分的空間遠大於英語提分空間
這裡存在一個性價比的問題。如果看重第二次考試,必然要分配部分精力在英語這個科目上,相對而言,其他科目的時間和精力自然也會相應減少。
那麼,必須有這麼一個考量,這些時間和精力花在英語上,大概能把分數提高多少?同樣把這些時間和精力分配到別的科目上,能夠提分多少?
兩者一比較,答案自然就非常清晰了。比如英語第一次考試得了130分,屬於正常水平,如果參加第二次考試,不出意外的話最多能考到135分。
但如果把精力花在數學或者語文上面,預計能夠提分超過5分以上,那毫不猶豫就放棄第二次考試機會。原因很簡單,性價比不合適,自然選擇更有利的那一個。
高考,最主要的是要清楚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一個非常準確的估計。不要人云亦云,別人怎麼選擇就跟在後面也做同樣的選擇,這是大忌。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目標不同,策略自然也不會相同。按照自己的預定的目標,踏準節奏,從小三門到英語,再到語文數學,每一步都要走得很穩,達到預期目標,最後才能有一個理想的結果。
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放棄了第二次考試機會,不代表不參加第二次考試,而且必須參加第二次考試。
理由很簡單,第一次已經完成預定目標,第二次考試毫無壓力,心態會非常好。且高三下半學期,學校並沒有取消英語課,還在正常上課。英語的程度也不太可能大幅度下降,二者結合下,第二次考試有個驚喜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選擇策略很清楚,考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