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9日電 據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孔子學院消息,2011年10月14-15日,「記錄中國」中國紀錄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哥倫比亞校區隆重召開,此次會議由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孔子學院主辦,南卡大學影像研究中心、南卡大學電影與媒體藝術項目協辦。
大會吸引了眾多來自美國與中國的紀錄影片創作者,包括曾獲艾美獎提名的美國紀錄片導演Laura Kissel,著名中國電影導演吳文光、張秉堅、楊荔鈉,著名編劇劉一兵等多位電影藝術家,以及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的專家學者,南卡當地華人組織和新聞媒體也紛紛應邀前來。
此次研討會包括電影觀摩、主題演講、小組討論、交流酒會等多種形式,會議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歷程,紀錄片與現代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問題,以及中國紀錄片未來的主題和走向、中美紀錄片導演的不同視角與不同的表達手段等多項議題進行了充分而廣泛的交流。
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以其特有的藝術張力和質樸的手法記錄了人們的普通生活。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思潮的湧入、社會的快速變遷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人們的生存狀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情感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而這一時期的紀錄片正是從各個不同角度忠實地記錄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以及個人的心理路程。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三網聯合進程的不斷推進,普通中國人也將能夠有能力拍攝自己的紀錄片,有渠道傳播自己的作品,中國紀錄片將逐漸深入大眾,成為非專業的普通人記錄生活、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方式。
研討會以南卡大學電影與媒體藝術項目主任、美國紀錄片導演Laura Kissel拍攝的《棉花路》Cotton Road作為研討會的開端,對美國導演考察中國的視角及關注的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作為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獨立紀錄電影之父」吳文光導演帶來了他的作品《流浪北京》(Bumming In Beijing),影片記錄了中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北京尋找出路的藝術家的真實生活,他們的夢想和渴望,他們的壓抑和困惑折射出了那個年代中國社會大環境的動蕩所掀起的思想的風暴。影片得到了與會者的熱烈反響,吳文光導演對中國獨立紀錄電影所走過的艱難歷程、紀錄片導演所背負的社會責任、紀錄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在推進當代中國社會變革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發言引起了與會嘉賓的強烈關注與思考,尤其是他近期開展的「村民影像計劃」更是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知名導演張秉堅、楊荔鈉,電影編劇劉一兵以及胡志毅、俞虹、師曾志、姚婉麗等專家學者們紛紛發表了主題演講,從記錄歷史、現實與藝術的交融、媒體傳播、公民社會等不同角度闡述了中國紀錄電影所面臨的處境和機遇,代表們多次談及紀錄電影工作者所應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持續兩天的觀影、演講與熱烈討論,使代表們陷入一種濃烈的學術交流氣氛中,收穫頗豐。
研討會開幕之前,孔子學院在南卡大學連續舉辦了四場「中國紀錄電影」展映活動。這是南卡大學孔子學院自2008年11月建立以來所舉辦的第四屆中國電影大型展映活動。南卡孔子學院負責人葉坦院長表示「電影展映活動為中美民間交流開通了另一個渠道,我們每次展映活動的效果都非常突出,讓美國觀眾的心與中國更加貼近,今後孔院還將繼續組織一年兩季的展映,要吸引更多的美國觀眾關注有關中國的話題。」
在會議日程之餘,協辦方之一的南卡大學影像研究中心還組織與會者參觀了他們與孔子學院共建的「中國電影中心」。吳文光導演表達了對這所北美最大的中國電影館藏作品中心的濃厚興趣,認為該中心「能建在這裡十分不易,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大會在與會代表們意猶未盡的討論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