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新聞/錢江晚報評論員 高路
「90後」女作家張曉晗在微博上突如其來地吐槽「馬桶堵了」,一句石破天驚般的「聞得出別人身上的地鐵味」,成功將自己「作」上了熱搜。
在微博長文中,她自稱「受過高等教育」,「住著小兩千萬的房子」,「做著所謂人類精英的工作」,「過著所謂top5的生活」,「聞得出別人身上的地鐵味」,自以為「和那些暴雨中奔波的人不一樣了,但其實什麼也沒有改變」。越寫越氣憤的她,甚至構思了一場復仇大戲:物業十分鐘不來,就報警、找律師、揍樓管,一副窮兇極惡撕破臉的樣子……
不知道作者是如何聞出別人身上的地鐵味的?是不是還能聞出「單車味」「寶馬味」?本來,通馬桶也拿來說道就夠無聊了,更無聊的是她東拉西扯的能力,不愧頂著作家的稱號,吐個槽也比別人文化很多,由一個馬桶開始愣是扯出了一段人生。有如此跳躍思維的能力,也難怪大家看不懂了,這篇到處散發著莫名優越感的長微博到底想表達一個什麼意思呢?這是想標榜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呢,還是想展示自己親民的一面?是訴苦呢還是在炫富?
一個胡言亂語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思維混亂,表達不清;有時候是因為價值觀混亂,看不清;而有時候則是因為想費力掩蓋什麼。比如餓著,不想著自己動手做點什麼吃的,反而邀功說是不讓外賣小哥冒雨送餐,是對外賣小哥的照顧。比如,一邊描述自立更生、勤勞致富的光榮,一邊不經意間又流露對貧困的反感對低層人的排斥。 又比如,她覺得通馬桶沒什麼,但又在表達其實不是她該幹的活,暗指可恥;一邊表達對網友嘲諷的不滿,一面又趁勢推介自己的新書。到底哪個是偽裝,哪個才是真實想法,其實明眼人並不難看出來。
我們生活中常常能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也許光鮮照人,可是在別人的眼裡只是多披了一身華貴的衣服。我也不知道在作者眼中什麼才是社會精英,什麼才是top5該有的樣子,但我至少知道,所謂的精英肯定不是躲在家裡罵這個罵那個,颱風天的,大家都很忙,他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不能指望地球圍著你一個人轉。
相信很多人都有著社會精英的優越感,拿著不菲的收入,可能也有厚實的身家,穿戴整齊、工作體面,走在哪都有一種超越芸芸眾生的優越感。可是很少有人會想想到底什麼才是所謂的社會精英,什麼才是受社會歡迎的精英。精英可以跟創新、勇氣、擔當、責任很多詞聯繫在一起,但絕對不會跟抱怨、牢騷、排斥、歧視聯繫在一起,至少什麼「聞出地鐵味」「小兩千萬」、top5跟是不是社會精英一點關係都沒有。這只是被金錢和利益嫁接了的精英觀念。
這個社會財富有多有少,房子有大有小,但人格是平等的,每一個遵紀守法的人都值得尊重,每一個辛勤工作的人都值得驕傲。不看到這一點,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精英意識。地鐵味怎麼了,節約能源、綠色出行、很好很健康很精英。
還是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吧,多想想「我為人人」,而不是整天想著「人人為我」。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