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藏友、愛好者、小編的粉絲們,近期小編身體有恙,暫時幾天先不發視屏了,著重以文章為主,寫一寫古玩方面的小知識供大家參考,禮謝!
小編把假錢分類匯總了一下,有不適之處請諒解。
一、古代同期私鑄
西漢王朝初立(公元206年),漢高祖劉邦不知鑄幣原為國家特權,直接影響金融和經濟命脈,令民鼓鑄(鑄錢),開私鑄錢幣的先河,傳至今日,其形式、銅質、文字鏽色已難分辨。哪些是官鑄,哪些是私鑄。新朝王莽實行多次幣制改革,初期鑄幣文字堅挺精緻、厚重,中後期因濫鑄,致使私鑄猖獗,文字模糊、輕小者層出不窮,流傳今日的「泉泉」「貨貨」均為偽作。三國時,東吳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所鑄的大泉(當千、二千、五千),民間因貪其巨值多以私鑄錢減重通行,故出土傳世所見不鮮,江浙民間更有仿製盜鑄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錢。南北朝時的四銖,景和年間的「景和」錢,民間亦多私鑄,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盛行鐵五銖,民間遂以鐵材易得而大興私鑄、盜鑄,以致鐵錢充斥。隋初期鑄錢筆劃精整,後來因私鑄劣錢增多,只得在諸關放置五銖樣錢以查禁劣錢。兩宋私鑄錢較之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南宋,政局動蕩,幣制也相當混亂,建炎、紹興和淳熙私鑄錢,迄今屢見不鮮,已為大家公認。1986年10月,山東省徽山縣出土288斤金代窖藏錢幣,其中有紹興元寶二十餘枚,僅有一枚官鑄,其餘都是私鑄。南宋行用折二錢計十四種八十七品,凡錢文模糊不清、徑小輕薄者皆為私鑄,其特徵為:毛糙不平,厚薄不均或流口隆起,不僅砂眼多,而且還有多處穿空,背部無內外郭,成了平背。
以上情況皆屬私鑄,古時稱為假錢,今日則稱為古代同期私鑄,與今日假錢相比仍有保存價值,其錢面文字氣質,外觀形制與時代相符,出土品早已紅斑綠鏽,且已生根,傳世品黑中透亮,論年限與同期官鑄並無差異。
二、近代仿古造假
近代仿古造假約始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由於考據學興起,研究、收集古錢幣的風氣日益興盛,乾隆十五年官修《欽定錢錄》更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時泉家輩出,有翁樹培、初尚令、劉喜海、戴熙等人,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收羅,集藏成風,有錢者僱專人為其跑街收購古錢,小康人家及身處社會底層的「屠(殺豬)、沽(賣酒)、僕(僕人)、隸(官衙皂隸、書隸)」等也不落後,「理髮(舊時剃頭者)之梳,吸菸之管,(古錢)飾其間者,時亦有佳品,若輩醉飽,摩挲為樂」,集幣之風日益興盛。古錢市場蔚為壯觀,古錢上市即有買者,由此及彼錢價扶搖直上成倍上漲,有時為爭購一枚珍稀品,錢商趁機哄抬價格,一錢之值高於一青銅葬器者,在重利的刺激下,偽造古代珍稀錢幣應時而生,開始以真錢作模翻鑄,逐步由高檔的珍稀品發展到能盈利即有假錢的地步。乾隆(1736-1795)至今已近兩百多年,從出土品或傳世品看,皆已綠色硬鏽包身,黑中透亮了,雖然綠鏽真實早已入骨生根,仍屬偽品,對於正直的收藏者這類假錢毫無保存意義。
三、當代偽錢
現代為謀取暴利,發不義之財,通過用原錢(真錢)翻砂、改刻、挖補、拼合等手段偽造的仿古代珍貴錢幣,其目的不同於古代同時期的私鑄。古代的私鑄錢一旦混入市場即可參與流通,其盈利只限於一斤銅材與一斤銅錢的差價。而當代偽品是為謀暴利而造,如一斤銅能鑄小平錢80-100枚,每枚可售幾十元人民幣,這是任何商業利潤不可比擬的。
古代私鑄錢從形制、文字都帶有濃鬱的時代氣息,通過長期流通,人際間的交換,使之形成一定的磨損,不論傳世品或出土品均有保留的價值。
現代假錢擾亂了學者們對錢幣的研究和考證,更導致了集藏者的經濟和感情上的損失,為人們所憎恨。如何杜絕,只有認真辨別真偽。收藏者更要做到誤換假錢後,決不再流出害人,對泉友要直言相告並協助明辨真偽,形成如有假錢面市人人唾棄的局面,使收藏錢幣之風得到淨化和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