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今年剛畢業的 90 後女博士李晟曼正在經歷自己人生中的「15 分鐘」。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來了年輕人,年僅 26 歲的李晟曼在博士畢業後來到非金屬材料與工程系出任副教授。
圖片來源:湖南大學官網
根據官方簡歷,這位女博士在華中科技大學完成全部專業教育,沒有做過博後,也沒有出國經歷。
論文方面,雖然列出九篇,不過其中一篇是去年發表的 Nature Materials,最新影響因子 38.663。
圖片來源:Nature Materials
劇本還是那個劇本。年輕、無留學經歷、拿到 985 高校副教授,一系列的標籤促成了李晟曼的走紅。
圖片來源:知乎
在某乎的相關問題下,有網友認為,26 歲博士畢業生且沒有海外留學經歷,「文章也並不算頂尖出色」的她,能拿到 985 高校的副教授,難免有點讓人浮想聯翩。(說實話,筆者覺得這些網友對頂尖出色存在什麼誤解......)
還有更多人認為學界很多青年才俊的發展都很迅速,李晟曼稍有特殊,但也沒有那麼特殊。
那些受到關注的女博士們
雖然並未明說,但李晟曼受到關注,顯然離不開她女博士的身份。
高等教育名額的持續擴招下,高學歷女性早已不再罕見,曾經被汙稱為「第三性別」女博士也越來越多。
人多是非也多,有關女博士的新聞,每每總能博人眼球。這部分顯示出大眾傳媒的庸俗化取向。
與李晟曼受到關注形成鮮明對應的,就在同樣的學院還有一位 90 後的教授和博導卻少有人關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李東,在同濟大學完成專業教育,沒有留洋經歷,2018 年來到湖南大學,目前已成為博導。
圖片來源:湖南大學官網
以履歷估算,2018 年李東博士在沒有任何海外經歷的情況下,畢業後來到湖南大學的職稱應該不低於副教授。兩年時間獲評正教授,並且成為博導。如此火箭般的速度,不知讓多少同齡人羨慕。但李東並未引起關注,兩年前如此,現在仍是如此。
仔細回憶,那些進入公眾視線的 90 後教授副教授們,主要都是女性。
這些女博士不但學術優秀,多數還面容姣好,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要拼才華。媒體追捧,自然也不在話下。
只是,這套路未免俗套。
圖片來源:知乎
如今,越來越多的女博士遍布各行各業,逐漸顛覆大眾意識中女生的刻板印象。特別是李晟曼這樣的理工科女博士,更是把「女生理科弱」這樣的謠言擊得粉碎。
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宣傳她們,也算起到了傳播正能量的作用。
但這些有顏又有才的學術女神們,顯然並不想把自己過多曝光於聚光燈下,她們只想安心做學術,做該做的事情。
留洋質疑聲的背後是高校招聘的困境
長江後浪推前浪,90 後在學術界已經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90 後教授博導也越來越多。
但高校在用人方面,似乎仍然面對很大的壓力。
高校的人才招聘,落腳點在科研能力。對於剛畢業的博士,如何評價或者預測未來的科研能力,這幾乎是任何一個高校都想解決的問題。
有的高校明裡暗裡,先看本科學歷。
這種操作在剛開始的時候也遭受了諸多批評,但現在已成為大家默認遵守的規則。甚至招聘非科研崗位的輔導員都要求 211 或 985 全日制本科的第一學歷。
圖片來源:知乎
這種現象在社會上的企業招聘中也很常見,目前尚不知雙方誰是始作俑者。平心而論,這種「看出身」的做法或許能夠為用人方提供一個快捷的篩選機制,但對於那些本科「雙非」的優秀學子太不公平!
剛畢業的博士,沒有工作經驗,明面上能夠比較的,只有讀博期間發表的論文。
這點倒是與高校的需求匹配,因為在管理者的眼中,所謂的「科研能力」無非只是發論文能力的代名詞。與之對應的,很多高校增設「非升即走」的特聘研究崗位也僅是高校為了滿足科研績效中的論文需求而已。
然而,這種導向已經遭到學界和官方的反對。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 SCI 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破除唯論文是舉、唯指標說話的惡劣風氣,要塑造良好的科研環境。
圖片來源:教育部官網
上月底,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關於進一步壓實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任務承擔單位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主體責任的通知》。第三條明確提出:
科學、理性看待學術論文,注重論文質量和水平,不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鈎……
圖片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學界也在推行各種改革。從國家角度,中國的科研需要趕超的目標還有很多,人才缺口很大。要想人才輩出,就必須破除陳舊的人才思維,特別是要在高校招聘中形成健康的選拔觀。淡化年齡、資歷,重視人才的能力和崗位貢獻。所以,筆者舉雙手贊同新政策。
只是,不看出身不看論文,那高校招聘應屆博士的時候,應該看什麼?從現實操作來看,看出身看論文,仍然是高校招聘中最重要的依據。
有網友提供了自己的例子。27 歲理學國內博士,今年 6 月畢業拿到了某部屬 211 的副教授職稱。成功得到該崗位,至少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本碩博皆畢業於一流大學;讀博期間發表過重要論文;個人材料送幾所 985 高校外審,並全部通過。
坦白講,這三個要求同時達到絕非易事。而且,即便有專家評審,評審的依據,恐怕最重要的仍然是出身和論文。
當然,在這個評價體系中,留洋經歷不應該是必要條件,只是加分項。
留洋執念,無知又可笑
很遺憾,對於留洋這個加分項,很多人仍然抱有執念。
在理工科領域,特別是四大天坑專業,留洋似乎成了一塊金招牌。很多人認為,國外的教育資源比國內好,理念前沿體系完善,更關注於培養學生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更與國際接軌。幾十年前,這可能是描繪了部分事實。但現在若仍抱有這種想法,則無疑有些崇洋媚外了。
目前,國家的頂層設計中已經包括打造高質量的優秀學術期刊,國際頂尖高校的建設更是搞了幾十年,仍然在鍥而不捨地持續推動。
圖片來源:教育部官網
還是拿數據說話。不管是頂級期刊還是全球高校排名,中國力量早已不可忽視。
在 7 月剛剛發布的 ESI 排名中,中國上榜科研機構數為 577 所,佔比 8.7%,比 5 月增加 11 所。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進入全球前 100 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留洋仍有執念,一味要求留洋背景,顯得既無知又可笑。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只有不拘一格地給年輕人提供創新、創造平臺,中國科研才會有希望,中國才有希望。
這些優秀的 90 後年輕教授們,在面對質疑的時候,千萬要保持平常心,用實力說話,用時間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