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思修課,你會想到什麼?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不少人眼中,漫長的上課時光、考前劃重點時忽然爆滿的課堂便是聽到這長長書名後的第一反應。
但在中國人民大學,思修課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大學的第一個學期,思修課就成了我每周最期待的課程,每次都有新的疑惑被解答、新的思想被激活、新的技能被『get』,特別享受這種『腦洞』大開的感覺。」這是中國人民大學一名大一的本科生在上完邱吉教授講授的思修課後發來的簡訊。
這是一個怎樣的課堂?為什麼這門「大課」受到如此「追捧」?
「思修課是讓人快樂的課」
「別笑 我是思修課」是人民大學推出的思修課微博、微信公眾號,圖標是一張大大的笑臉,推送的文章是老師的心得小品、學術普及和同學們的心靈感悟。
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孫豔說:「原來思修課也是一門能讓人忍不住微笑的課程,是讓人快樂的課程。」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思修課教師王易告訴記者,用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傳播思想、吸引學生關注,這種嘗試在全國還是第一次。
思修課助教張智說:「很多剛剛升入大學的學生有先入為主的認識,認為大學思修課和高中思想政治課一樣,以背誦為主。因此,我們的老師在上這門課的時候,總是力求有新意,希望引起他們的注意。」
王易說:「思修課和大學生活息息相關,除了打好理論基礎,還是大學生認識社會的方法論。」
於是,在這裡,思修課從「遠處的殿堂」上被請了下來,真正走入了學生中間。學生們排演小品、辯論、演講,還組成各種學習小組,並給學習小組起了很有趣的名字,「思想自由奔放」的就叫「思奔小組」。
上學期,在「別笑 我是思修課」的微博上,開展了三個活動:「愛國隨手拍」「道德那些事」和「這就是幸福」。學生們拍照片、發微博都是作業內容,於是,同學們興趣高漲,不斷刷新微博的點擊量。
之所以把深奧理論融入新技術,張智這樣解釋:「很多90後甚至95後的學生離不開微信微博,這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認為,與其告訴大家上課關掉手機或者把手機上交,不如把大家的吸引力吸引過來,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用符合他們的語言,用他們願意聽的話講述這門科學。」
深究「大道理」,力撥「思想霾」
「實際上同學們願意聽理論,願意聽『道理』,就看你能不能說服他們。」王易說。
而這其中關於人生、關於信仰的「大道理」,要講清楚談何容易。人大思修課的老師們以科研促教學,對「大道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後編寫《信仰書簡》《信仰追問》《因為祖國》《道德書簡》等一批深受學生追捧的理論讀物。
翻開已經榮獲國家通俗理論讀物獎的《信仰書簡》,關乎信仰的問題撲面而來:什麼是科學的信仰?信仰的力量來自何處?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與宗教信仰的區別在哪裡?這些都是正處在精神世界塑造過程中的莘莘學子內心深處的困惑。在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回信中,老師們圍繞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遇到的現實問題,回應和探討信仰。
而很多道理就是在這師生情理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悄然入腦入心。
除了深入研究「大道理」外,人大的思修課老師們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近幾年,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和消費主義等社會思潮泛起,許多學生被其中的一些觀點和理念所裹挾。
王易說:「社會思潮是社會生活的晴雨表,社會變遷的風向標,而高校歷來是各種社會思潮最活躍的地方。社會思潮能夠映襯出大學生的主要思想特徵,也能夠反映出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正視社會思潮,讓學生在深入學習思考的過程中逐步提高鑑別、甄辨的能力。」
「浸潤心田的思修課」
儘管已榮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等很多殊榮,劉建軍教授卻依然活躍在人民大學思修課教學一線。在劉建軍的課堂上,每周3個學時,前兩個學時講理論,後一個學時重互動。詩歌、朗誦、話劇、小品,同學們在一起,講愛國主義,講理想信念。
劉建軍班上互動小組組長闞磊說:「為了做好互動,我們討論過、爭執過,甚至產生過矛盾,但最終都化作美好的回憶,感謝思修課讓我們領略到理論的魅力,體會到成長的責任。」
《你的努力,就是國家未來的方向》就是學生在思修課結束後根據自己的感悟和成長拍攝的一部微電影。
微博、微信、微電影,思修課不再囿於課本、論文、試卷,而是以更新更快的方式融入大學生的圈子。
於是,很奇妙地出現了反轉,運用最新的技術、方法來教授的課程,在學生上交的作業中,很多學生卻沒有用電腦,而是像小學生那樣,一筆一畫地手寫。很多同學也許把這個當作與老師交流的小窗口,學生傾訴,老師解答。
就像他們的微博微信名稱一樣「別笑 我是思修課」,課程給同學們帶來的精神愉悅,「想起來就要微笑」。而人大思修課老師們認為,這發自內心的、浸潤心田的微笑是最可寶貴的。(本報記者 姚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