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陸網站流傳著「臺軍打造大批星球大戰士兵,戴防彈黑面具防爆頭」標題的文章,描述臺灣特種兵精銳之一——「涼山部隊」的外形;西方網站也以「戴著傑森面具的臺灣士兵」轉載系列照片。
「臺灣特種兵裝備不錯,不知戰力如何?」也許是美國Discover節目的報導所帶起的效應,臺灣特種兵再次被熱議。
臺灣特種兵傳說有16支之多,但由於長期低調而神秘,人們無法窺其全貌。本文通過採訪臺灣軍事專家,來揭開臺灣「最精銳」的4支特種部隊。
由「國防部」直接指揮 平時反恐鎮暴,戰時特種作戰
臺灣特種部隊有「甲種」和「乙種」之分,下轄於「國防部」、「警政署」、「海巡署」等單位。
歷經臺灣軍方多次變革和反覆裁撤、整編,目前最精銳的4支特種部隊,包括「憲兵」特勤隊、特戰指揮部特戰連、海軍陸戰隊特勤隊和陸軍航特部特勤隊,都屬軍方的「甲種特勤隊」,由「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室直接指揮,須經「國防部」的命令才可出動。
臺灣軍事評論員田金麗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一般而言,特種部隊的任務都分「平時任務」與「戰時任務」。這4支特種部隊平時主要擔負「反劫持、反暴亂、反破壞」等反恐和警方無法完成的重大治安特勤任務;而戰時則要完成空降、滲透、爆炸、破壞、反封鎖、反登陸等特種作戰任務。除此之外,這些特勤隊還要承接一些「國際交流」活動,以及代訓「友邦」國家的部隊。
關於反恐任務,今年4月22日,臺灣「國安局長」蔡得勝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說,臺灣反恐任務部隊有6支特勤隊,除2支隸屬於「警政署」與「海巡署」外,以上4支全都直屬「國防部」。
布防分工各有不同 分駐北中南,「涼山部隊」空中機動
這4支特種部隊被譽為「精銳中的精銳」,雖然都負有和平時期的反恐和戰爭時期的特種作戰任務,但在布防和具體分工上仍有不同。
據公開資料,「憲兵」特勤隊代號為「夜鷹部隊」,單位駐紮在新北市五股區,主要負責臺灣北部「反劫機」、「反劫持」,維護松山、桃園機場與核電廠安全,以及保護高級官員和「外交使節」。
陸軍特戰指揮部特戰連,駐紮臺中市新社區,負責臺灣中部地區「反劫持、反破壞」任務。海軍陸戰隊特勤隊代號為「黑衣部隊」,駐紮在高雄市壽山及左營,負責南部地區反劫持、反破壞任務,維護高雄小港機場安全。陸軍航特部特勤隊代號為「涼山部隊」,駐紮屏東縣涼山,為空中機動。
由臺灣「國防部常務次長」升為「副參謀總長」的廖榮鑫,今年4月也公開證實4支特勤隊的反恐任務。他說,「憲兵」特勤隊、陸軍特戰指揮部特戰連、海軍陸戰隊特勤隊分別負責臺灣北、中、南「反劫機」、「反劫持」、「反破壞」任務;陸軍航特部特勤隊則採空中機動、重點運用方式,依令支持各地區反滲透、反破壞任務。
臺灣軍事評論員田金麗介紹,這些部隊除完成各自負責區域內任務外,有時也會聯合。在1987年巖灣監獄大暴動中,「夜鷹」、「涼山」、「黑衣」就曾聯手鎮暴,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艱苦訓練「慘無人道」 必過「天堂路」,挑戰人的忍耐極限
特種部隊在人們眼中總感覺是身懷絕技,勇猛無比。而普通士兵如何才能蛻變成這樣的「超能戰士」呢?據悉,臺軍規定,特種部隊的士兵應具備大專以上文化、5年以上軍齡,精通戰術技術、訓練成績突出、意志堅強、身體強健、反應敏捷、紀律性強、吃苦耐勞、勇於獻身。軍官必須通曉特戰理論,具有實戰經驗、獨立組織訓練及指揮作戰的能力。
有臺媒稱,特種部隊的軍官要能在10秒鐘內對偽裝的運動目標識別出數量、性質、方向、時速和企圖。而遊擊戰與反遊擊戰、破襲與反破襲、偵察與反偵察、追蹤與反追蹤、搜剿與反搜剿、滲透與反滲透、攻擊與反攻擊等都是訓練科目。
曾在特種部隊當過軍官的臺灣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退役陸軍中將帥化民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特種兵與一般士兵相比,一個頂三四個,所接受的訓練要比野戰部隊強十倍以上」。他說,500米障礙賽跑是目前臺灣各支特種兵的必修課,「這種訓練挑戰的是身體極限」。此外,爬山攀巖、武裝泅水、晝伏夜出等野外生存和偽裝本領,以及如何使用敵人的兵器、如何跳傘等都必須掌握。
田金麗在臺軍陸戰隊成立60周年慶時受邀到基地參觀。「令我印象最深的畫面,就是陸戰隊最後一個訓練項目——過『天堂路』。」15米長的道路上,鋪滿著有鋒利稜角的礁石,要求戰士打著赤膊,背著手,在上面匍匐前進。「這種訓練真的是完全不講人性的,訓練的是人的忍耐力、意志力和服從精神。」
田金麗還介紹,臺灣著名的「海龍蛙兵」和「水中爆破大隊」,在「精進案」之後都併入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海龍蛙人」專門執行摸哨、襲殺等任務,有「水鬼」、「敢死隊」等名號,如今仍是臺灣特種部隊中訓練最嚴格的部隊。Discovery頻道報導,他們除了要具備長泳、格鬥、爆破、潛水等戰技外,此前還要先熬過19周艱苦的訓練課程,包括在寒冷的冬天進行21公裡的長跑,以及泡在低於12℃的海水中8小時反覆訓練。(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