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七夕似乎比往常更熱鬧一些,似乎每一個人都獲得了自己的「陪伴」,有些人身邊是心愛的伴侶,有些人為自己點了虛擬伴侶,而另外一些人則收穫了朋友「好心」送上的「七夕蛤蟆」,讓咕呱陪伴孤寡。
現在的七夕已經變成了「東方情人節」的代名詞,但其實在古代七月初七主要是女孩子們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的重要日子,當然也會順便求一求姻緣美滿。七夕節日仍在,只不過現在大家對姻緣的關注,遠多於對巧藝的重視。
圖源:微博成書美小姐姐
相較於國內七夕逐漸演變成「情人節」,日本仍保留「乞巧」這一寓意,不過日期由陰曆七月初七變成了公曆 7 月 7 日,主要歡慶群體也由少女變成了孩子,在日本,7 月 7 日這天會有很多商店會在門口擺出盆景柳樹並免費提供彩紙供孩子們許願。
但也有史料記載,日本七夕最初是用於乞求婚姻美滿的宮廷節日,祈願人要一天吃 7 頓飯洗 7 次澡。所以其實早在奈良時代日本人就已經表示出了對另一半的重視和對美好姻緣的渴望,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日本用戶似乎將這些美好的心願壓在了心底,留給了開發者日本用戶不喜用約會交友 App 的印象。
但最近 App Annie 發布的一組數據似乎又打破了這些刻板印象。根據 App Annie 數據,美國用戶月均使用時長在 16 億分鐘左右,對約會交友 App 的興趣一如既往。法國用戶使用時長也達到了 4-5 億分鐘,不過一個比較令人意外的消息是日本在 5 月份達到的用戶使用時長峰值竟逼近法國,這個數據和之前的認知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快速增長的日本交友市場
在筆者 2019 年 12 月做的一次調查中,日本 Google Play 非遊戲應用暢銷榜 Top100 中僅有 10 款約會交友應用,僅半年時間約會交友應用數量幾乎翻倍,這次疫情使日本約會市場迎來了更多機會和可能性。不過遺憾的是 18 款交友 App 無一來自中國。
數據來源:Cyber Agent,日本在線約會市場規模以及預期
另外,根據 Cyber Agent 2019 年公布數據,日本約會交友應用市場規模預計在 2020 年將會達到 5.59 億美元,同比增長 21.26%。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疫情的到來,日本約會交友應用在 2020 年也將迎來蓬勃發展。
根據新娘研究集團的調查,通常日本用戶主要通過線上約會、婚介 Party 和婚姻介紹所進入一段婚姻。自 2013 年開始,線上約會交友逐漸成為日本用戶最常使用的交友方式,所以這次疫情只是客觀上加速了線上約會交友的發展,而不是決定性因素。
日本用戶使用時長 Top5 約會交友應用特點
根據 App Annie 數據,日本安卓手機用戶使用時長 Top5 應用分別是 Pairs、With、Omiai、Tinder、HAPPYMAIL。其中 Pairs 和 Tinder 來自美國約會交友巨頭 Match Group,其餘三款應用均來自日本本土。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一向在其他市場穩坐頭把交椅的 Tinder,在日本市場用戶使用時長僅排第 4,而反觀集團買來的 Pairs 卻穩居第一。這其中的差異值得探究。
日本用戶更需要安全感,而不是 Hook up
根據觀察,雖然日本有全亞洲最大的「紅燈區」,但普通日本用戶在進行日常約會交友時卻比其他國家更保守也更需要安全感。
日本 Google Play 非遊戲應用暢銷榜 Top100 中的 18 款約會交友 App 中 16 款都是日本本土應用,而 Pairs 雖然隸屬 Match Group,但卻也是日本土生土長的 App,這樣說來其實只有 Tinder 是「入侵者」,所以不那麼受用戶喜愛也就情有可原了。
Tinder 另一個不受歡迎的原因,應該恰好和其「查看照片左右滑動尋找心儀對象」的特點有關,這種只看臉的匹配方式對日本用戶來說「不夠禮貌」,而排名第 5 的 HAPPYMAIL 也採用的是類 Tinder 的滑動匹配模式。所以兩款應用是「難兄難弟」也就不稀奇了。
筆者試用的很多日本約會交友應用大多採用名片式交友,用戶可以查看系統推薦用戶的個人詳細信息後再決定是否發消息給對方,給足了用戶安全感。
Tinder 作為一款「外來」約會交友應用,還不遵守當地用戶習慣,即使有再多的潛在匹配對象,日本用戶也很難放心大膽地在 Tinder 找未來的另一半。
用戶月均使用時長排名第一的 Pairs 的用戶主頁截圖
Pairs 則是給用戶安全感的一個很好的榜樣,比如用戶初次註冊 Pairs 時必須進行實名認證,當用戶使用 Facebook 註冊時必須有 10 個以上的好友,這有利於判斷用戶身份。
除此之外,如上圖所示 Pairs 會鼓勵用戶填寫非常詳細的個人資料。姓名、身高、年齡、住址、星座、性格、愛好這也對於 Pairs 來說完全不值一提,Pairs 甚至會讓用戶填寫婚戀情況、育兒觀、家庭情況、年收入、日常生活、身材等等,基本上是以相親資料為標準來讓用戶完成個人信息。當然為降低用戶門檻這些資料中的一部分並不強制用戶填寫,但填寫的越詳細獲得推薦位的機會就越多、互動的機率也越高。
With 上的心理測試
而 With 能讓用戶長時間使用的原因也是因為給足了用戶安全感。With 的監管負責人是日本著名心理醫生 Dai GO,當用戶登錄後 With 會對用戶進行一次「心理測試」,系統會根據測試結果為用戶匹配交友對象,With 通過把專業和科學帶進應用而獲得了用戶喜愛;而排名第三的 Omiai 則是通過藉助主流媒體宣傳,給用戶靠譜感和安全感。
Omiai 媒體宣傳
經典社區以及視頻通話等新玩法也被日本用戶需要
Pairs 作為一款能被用戶喜愛的約會交友 App,不僅因為 Pairs 是一款日本土生土長的本地老炮,還因為 Pairs 被富豪 Match Group「收養」後又加了很多新玩法。下面詳細看下 Pairs 的設置。
1. Pairs 除了私聊交友也設置了類似 Tinder 的照片匹配交友,不同的是 Pairs 會把對方的匹配率添加在用戶主頁上,方便用戶對對方有一個初步認知;
2. 今年各大約會交友 App 都在發力的視頻通話功能,Pairs 也安排上了;
3. Pairs 上還有很多用戶可以報名參加的官方社區,報名成功後用戶可以看到加入這個社區的所用用戶,甚至還可以篩選其中符合自己條件的用戶。大體看了一下社區種類非常豐富,包括寵物、旅行、電影、音樂、運動、美食等等,而且在每個大類下又有很多細分品類。以寵物社區為例,細分為貓、狗、海洋館、野貓、柴犬等等,這樣的設置可以讓大多數人在 Pairs 上找到「另一個自己」。
Pairs 上社區分類
Pairs 的做法,是在貼近用戶對安全交友的基礎需求之後,也提供更多適用於年輕人的「新」功能。
與 Pairs 相同,With 上也有名為「收藏卡」的社區,方便用戶在自己感興趣的收藏卡中找到志趣相投的另一半。
另外,儘量維持男女平衡才會有更好的結果。根據 App Ape 數據,日本主流的幾款約會交友 App,男女比例都不是很平衡,男性用戶數量多遠高於女性用戶,但男女比例相差越小的應用用戶評分也就越高。
數據來源:App Ape
所以中國開發者要想成功進入日本約會交友市場,找到獲取和留存女性用戶的方法很關鍵。當然,關於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幾乎在每一個市場都會遇到,只不過相較其他市場,日本女性用戶安全感更低,開發者想要獲取女性用戶更加不容易。
因為日本女性用戶大多要求伴侶同時具備職業正當、志趣相投和相貌端莊這三個特點。以 2020 年初大火日劇《下輩子我再好好過》為例,女主桃江在介紹每一個「不固定性伴侶」時都會介紹對方的職業和性格特徵。
A 是企業家、B 是經銷商、C 是公司職員、D 是藝術自由職業者、E 是投資人,每一個都是正當職業、良好出身。儘管都屬於職業良好類型,但桃江還是最喜歡 A,因為 A 好看、溫柔,儘管 A 有些「怪癖」,顏值即正義全世界同一樣。
綜上,在 2020 年約會交友應用想光靠「荷爾蒙」在高速增長的日本賺錢恐怕不容易,中國出海開發者要想獲得日本用戶青睞一定要滿足用戶安全感和興趣度。通俗來說,日本用戶在看臉之前想先確定對方是靠譜和聊得來的。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廠商的切入點可能會更精準一些。
當然,筆者的上述分析基於 App Annie 提供的安卓端數據,iOS 用戶可能會展現出不一樣的面貌。有機會我們再聊。